2001-05-08 20:21:29浪子遊俠

現代詩修辭學第十一講 :關於「示現」(to show curren

現代詩修辭學第十一講
關於「示現」(to show current)
--兼論鄭愁予詩作品中的示現修辭
現代詩的表意方法論之十一
壹:穿透時空無遠弗屆:人類的想像力
「光」是世界上目前行進速度最快的,一秒鐘繞地球七圈半,沒有任何物
質足以超越光速。而人類的「想像力」則是無遠弗屆,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
穿梭於過去、現在、未來,把遠方的場景拉到眼前。所以,想像力比光更快速、
曲折、神奇。
貳:「示現」辭格的定義
修辭學者陳望道首先提出「示現」辭格,並如次界定其意義:「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陳氏對「示現」辭格的界定,與二十世紀初葉風行於歐洲的「超現實主義」,就兩者表現手法均著重於想像力的精神活動及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而言,頗多相吻合之處,若說「示現」辭格是「超現實主義」的精髓所在,應無言過其實。台北師大黃麗貞教授則從方法論的角度說:「用回憶、預想、懸想的方法,把過去的、未來的、或者這時在另一個地方所發生的事,生動地顯現出來,就是示現修辭法。」,並進而申言之:「示現修辭,是一種完全憑藉『想像』,把過去或未來的時間、空間變換到『目前』來的手法;所以,『目前』是示現修辭的基本建構立場,忽略了『目前』這個立場,就不能談『變換』了。」,換言之,利用人的想像力,把不同時間、空間裡的情景、事物湊合在一起,或者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事物,以文字來刻畫形容,使讀者感覺「身歷其境、狀溢目前」,彷彿親見親聞,這種「變換時空、再現場景」的表現方法,就是「示現」修辭。
對於人的想像力此類精神活動,如何經由「示現」修辭,表現在文學作品中,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第二十六>有如次具體生動的描述: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
。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
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
志氣統其關鍵;物沿目色,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
,則神有遯心。」
劉勰就「思—意—言」的關係作了說明:思指神思,即想像力的精神活動;
意指意象,即文思;言指語言,即文辭。也就是「意受於思,言受於意」,從神
思到意象到言辭。「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是說明神思在時間方面的超越能力;
「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是說明神思在空間方面的超越能力。基於神思在時間、
空間雙重的超越能力,所以創作者就可以「神與物遊」: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
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
參:「示現」辭格的表現類型
既然「示現」辭格是建立在時空的變換,國內的修辭學者黃慶萱、黃麗貞
也就依據時空的變換,分為:(1)對過去的追述(2)對未來的預言(3)就現在的懸想,
三種類型。在中國的古典詩歌裡,「示現」辭格頗受歷代騷人墨客青睞:
(一)對過去的追述:追述示現
黃麗貞說:「即把過去的事情,再現到目前來。所要回想的事情,無分古今人我,
但當一進入回想,時間和空間,便都一起轉換到過去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
滅。」 ---------宋、蘇軾<念奴嬌>
「遙想」是使用「追述示現」時,常出現的「過去式的提示語」,這闕<念
奴嬌>,行筆至「當年」以下,即進入所謂的「追述示現」的時空倒敘,時間和
空間隨即轉換,讀者立刻就被帶回三國時代,跳進想像的場景中。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杜甫<蜀相>
這帖七言律詩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末二句更被推崇為千古絕唱,據
說中唐時王叔文實行政治改革失敗,吟此詩末二句「欷歔泣下」;南北宋之交抗
金名將宗澤多次上書請求偏安江左的高宗還都開封,受到排抑,憂憤成疾,臨終
時也吟誦「出師未捷」二句,真是令千古英雄同聲一哭。本詩上帖寫景,「映階
碧色」一聯,以春光的枉自明媚,反襯杜甫懷古人而不見的惆悵;下帖由景入情,
以「追述示現」的手法再現史實,用典故深化情意理,「三顧」兩句則以簡練的
敘筆綜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業;末聯深深痛惜諸葛亮大業未竟而魂歸黃泉,這種
遺憾和悲愴不獨諸葛亮有,千古百代未能成就功業的英雄率皆有之,其中也寄寓
著杜甫對於自身遭遇深沉無奈的喟嘆。杜甫另有<詠懷古跡五首>,均是出以「追
述示現」的表現手法,讀者可自行參照。
(二)對未來的預言:預言示現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語時。」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
李商隱的抒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隱曲折取勝,善長象徵手法和使用典故的
李商隱,詩語多暗示而富予玄機,故而歷代詩評家咸認其詩晦澀費解。但這帖寄
內詩卻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深情,詩中的思念與牽掛溢於言
表,令人為之動容。「何當」二字以下,是「想像的未來式」:即「預言示現」,
為預想他日返家之後,夫妻歡聚的情景。末句「巴山夜雨」又將時空拉回現在,
即眼前當下的場景,同時也是詩人日後要告訴妻子的話題,可以說是「未來的過
去完成式」。「所以在末後這兩句中,是在『預言』中包含了『追述』的混合手法,
在他寫這信之時,時、空就隨著他的筆尖在輪轉。」(黃麗貞語)。
「一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南宋、陸游<示兒>
「千古男兒一放翁」,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到了晚年,仍念茲在茲於匡復中
原的中興大業,這份愛國情操從這帖具有「遺囑」意味的<示兒詩>中表露無
遺。全詩以「預言示現」的表現手法演出,雖然在他死後事與願違,卻仍深刻
感人。
(三)就現在的懸想:懸想示現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早慧,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所作,以自然樸素的語言抒寫作客異鄉,重
陽佳節時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精譬深刻,道前人所未
道,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幾乎家喻戶曉。「遙知」以下採「懸想示現」的表現手
法,想像兄弟登高採摘茱萸佩帶時,遺憾自己遠行在外,情意曲折有味。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
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唐、杜甫<月夜>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杜甫困居淪陷的長安城中,在月夜裡思念妻子,寫下這
首深情的五言律詩。詩人不從自己的思鄉之情著筆,而以「懸想示現」的表現手
法,設想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的情狀,以「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如此清奇
深刻的詩句,來表現妻子獨自望月思夫的愁苦。末聯以「預言示現」設想日後會
面時,夫妻對月舒愁的場景作結束,足見詩人即使在艱困危難的現實處境中,對
於未來猶抱著樂觀的心情。
肆:論鄭愁予詩作品中的示現修辭
接著,筆者且以詩壇素有「浪子」美譽的詩人鄭愁予的作品作為解說實例,
愁予的詩,廣泛使用「示現」辭格,很有特色。
(一) 追述示現:
(二)
露重了,
夜百合開了;
我底眼睛睜得大大的,亮亮的,想你……..
想如穗落的日子,想那些小事,
想你在風中掠著短髮的小立之姿,
想你扯著裙角說:我累了
就在山腰上找塊石頭坐下來………

記得河邊風雨的小徑,
你挑燈挽我夜行
風由竹林奪去你手上的光,
我笑了,因我誇言我底眼是燈,
要走,你必靠我扶持,
記得你賭氣淋著雨,說:
我寧願回去…….
露太重了,像淚珠滾下唇邊
百合花的嘴張得太大,像在驚訝。
-------------------------------
尚憶及我們湘水的橫渡
南來的風突吹落我們底傘
小舟祇是斷橋,浪太大了又有何用?
尚憶及你黯然地說:
傘落了,像別離一樣
我們都失去了依靠……
--------節錄<風雨憶>
這帖詩主要以回憶的筆法來敘寫,首節第三句即出現「想你…」這個追述
的提示語,進入「追述示現」,把時空「由現在推回到過去」。接下來的「想如穗
落的日子,想那些小事 / 想你在風中掠著短髮的小立之姿 / 想你扯著裙角說,
我累了….」及次節「記得河邊風雨的小徑」、「記得你賭氣淋著雨,說:」、「尚
憶及我們湘水的橫渡」、「尚憶及你黯然地說:」等等往昔的場景和過去的事件,
都是藉著回憶再現出來。詩人一方面為延續所敘寫的「過去」時態,另一方面提
醒讀者以上的場景和事件都是發生在過去的時空,於是在每個場景轉換和事件轉
折之際,不辭勞煩地加上「想你」、「記得」、「尚憶及」等「過去式的提示語」。
(二)預言示現:

哎,睡吧。
母親不是這麼說過
明天,太陽會像金鹿那般
從愛波雷神山後,勇敢地
頂著花枝跳出來
風,將從新選的方向,十里
一波,十里一波地
湧過來

明天,遠山的叢林先醒,血液
必定在根鬚間開始
緩流………許多許多的根鬚
像網筋一樣的兜住了…….
--------節錄<雪的可能>
這帖<雪的可能>的時空場景恰恰與前一首<風雨憶>相反,是預想的、虛擬的
未來式,詩人所使用的表現方法正是「預言示現」,讀者可以從詩句裡的「會像」、
「將從」、「必定」等「未來式的提示語」獲知,詩人正在設想明天可能會出現的
場景與將會發生的事件。
(三)懸想示現: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
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節錄<賦別>
這帖<賦別>,詩人所處的是「現在的時間」,但由於使用「懸想示現」,
以致場景一分為二,出現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作者目前身處的場景,即「而我
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以及「這世界,我仍體切地
踏著」,另一條則是作者「推測」詩中的那個「你」目前「可能」的動靜和舉措,
即「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以及「已是你底
夢境了」。作者在首節第三句「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就已經埋下「懸想
示現」的伏筆,並且在接下來的詩行中,給出了「念此際」、「想你」等「推測的
提示語」,因而讀者可以從這些提示語找到線索。
如何判斷詩作品所使用的「示現辭格」,以及如何辨別它們所屬的表現類型,
究竟是「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或「懸想示現」,固然可以從「昨天、今天、
明天」等「時間副詞」著手,往往八九不離十,但若能同時找出詩句裡的「時態
提示語」,相互參照,就更能準確找到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場域。賞析詩作品如此,
實際應用「示現辭格」於創作時,則須妥善規劃「時間副詞」及「時態提示語」
的配置,「過猶不及」都不好:使用頻率太高、太密集,容易使詩句鬆弛冗長,
流於散文化;用得不夠,會使時空錯亂,讀者摸不著頭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