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5-08 16:53:25浪子遊俠
文化評論:八卦文化
八卦文化
每個人都有「窺探慾」,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與「性慾」、「求生慾」
等「原始慾望(原慾)」性質類似,且似乎更常「發作」。大扺而言,「窺探慾」來自「好奇心」作祟,但這個心理學名詞,通常具有負面的評價,「好奇心」則是中性的,使用在正向的事物上面,例如作學問或進行實驗,可能變成「求知慾」,使用在負面的事物上面,可能變成「偷窺癖」或「八卦」了。筆者不是心理學專家,若有錯引學理,尚祈識者不吝指教。
「八卦」若當成心理學課題來研究,或許可視為「酸葡萄心理」或「補償心理」,大凡人們看待一些醜聞案、花邊緋聞等,下意識裡常有「可惜主角不是我」、「主角艷福不淺啊」的「酸葡萄心理」,也可能有「雖然我沒有那種條件,但總有人會鬧些八卦製造笑料,讓我稍感欣慰,當不成主角,當個冷眼旁觀者也還不賴。」。社會大眾對待「八卦」,常視事件性質,而有不同程度的反應:若是男女間因為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鬧出來的「花邊緋聞」,往往當成茶餘飯後的「笑料」,通常不會太認真,也不太容易嚴肅看待,例如歌星陳孝萱與吳宗憲分手事件,畢竟男未婚女未嫁,或者女老闆殷琪未婚生子,所以頂多是「流言」一陣子,easy得很,。但若事件性質,是因為男貪歡女錯愛、曠男怨女一時天雷勾動地火,本身就具有道德非難的必然性,如成龍與吳綺麗,一方已使君有婦,就引起譁然輿論了。
影視歌星、政治名人、商界鉅子…等公眾人物,經常被媒體垂青,深感「隱
私權」被侵犯而委屈唏噓。社會大眾對的道德標準似乎比對無名小卒高出許多,或許認為公眾人物理應作眾人的榜樣,接受輿論的監督,這到底算不算「雙重標準」?或許從教育心理學來看,這些公眾人物經常成為學童及青少年模倣學習的「偶象」或「楷模」,對這些公眾人物要求高一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了。
人們對於「八卦」新聞,湊熱鬧的成份居多,把「八卦」當成零食甜甜嘴,
調濟一下身心,似乎也不是很損人且又兼利已的事,所以「八卦一下又何妨」呢?
何況「看名人出糗」,還有一種可以公然和友朋分享的幸災樂禍的「快感」呢!這「快感」比不便公開的「暗爽」更能讓心情high起來!可惜沒有學者專研「八
卦學」,以其受社會大眾熱烈歡迎的盛況,肯定會是一門新興的「顯學」。
#本文同步發表於<勁報副刊>#
每個人都有「窺探慾」,這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與「性慾」、「求生慾」
等「原始慾望(原慾)」性質類似,且似乎更常「發作」。大扺而言,「窺探慾」來自「好奇心」作祟,但這個心理學名詞,通常具有負面的評價,「好奇心」則是中性的,使用在正向的事物上面,例如作學問或進行實驗,可能變成「求知慾」,使用在負面的事物上面,可能變成「偷窺癖」或「八卦」了。筆者不是心理學專家,若有錯引學理,尚祈識者不吝指教。
「八卦」若當成心理學課題來研究,或許可視為「酸葡萄心理」或「補償心理」,大凡人們看待一些醜聞案、花邊緋聞等,下意識裡常有「可惜主角不是我」、「主角艷福不淺啊」的「酸葡萄心理」,也可能有「雖然我沒有那種條件,但總有人會鬧些八卦製造笑料,讓我稍感欣慰,當不成主角,當個冷眼旁觀者也還不賴。」。社會大眾對待「八卦」,常視事件性質,而有不同程度的反應:若是男女間因為你情我願、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而鬧出來的「花邊緋聞」,往往當成茶餘飯後的「笑料」,通常不會太認真,也不太容易嚴肅看待,例如歌星陳孝萱與吳宗憲分手事件,畢竟男未婚女未嫁,或者女老闆殷琪未婚生子,所以頂多是「流言」一陣子,easy得很,。但若事件性質,是因為男貪歡女錯愛、曠男怨女一時天雷勾動地火,本身就具有道德非難的必然性,如成龍與吳綺麗,一方已使君有婦,就引起譁然輿論了。
影視歌星、政治名人、商界鉅子…等公眾人物,經常被媒體垂青,深感「隱
私權」被侵犯而委屈唏噓。社會大眾對的道德標準似乎比對無名小卒高出許多,或許認為公眾人物理應作眾人的榜樣,接受輿論的監督,這到底算不算「雙重標準」?或許從教育心理學來看,這些公眾人物經常成為學童及青少年模倣學習的「偶象」或「楷模」,對這些公眾人物要求高一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了。
人們對於「八卦」新聞,湊熱鬧的成份居多,把「八卦」當成零食甜甜嘴,
調濟一下身心,似乎也不是很損人且又兼利已的事,所以「八卦一下又何妨」呢?
何況「看名人出糗」,還有一種可以公然和友朋分享的幸災樂禍的「快感」呢!這「快感」比不便公開的「暗爽」更能讓心情high起來!可惜沒有學者專研「八
卦學」,以其受社會大眾熱烈歡迎的盛況,肯定會是一門新興的「顯學」。
#本文同步發表於<勁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