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感官意象之間的轉換:通感2
第四節 通感的表現形態
通感的表現形態,劃分標準大別有兩種:(一)以是否借助其它修
辭方式,分為1、直接式通感和2、借助式通感。(二)以通感所適用
的感官及其交互對象感官,分為1、聽覺移植,2、視覺移植,3、嗅
味覺移植,4、觸覺移植、5感官多重交感。
(一)以是否借助其它修辭方式
1、直接式通感
使用時不須借助其它修辭方式來表達,可獨立存在的通感。如宋
代林逋(林和靖)〈山園小梅〉:「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黄昏。」,後兩句敘寫梅花的姿態風韻,
是詠梅的千古絕唱句。上句訴諸視覺,繪梅之姿態,下句訴諸嗅覺,
寫梅之芬芳,後人以「暗香疏影」稱之。
管管〈蟬〉22
他把今年在對面山上
───────────────
20同注12,頁152。
21同注12,頁152。
22錄自管管著《管管世紀詩選》,台北:爾雅,2000年,頁87。
裝進錄音機的蟬聲
拿出來
讓孩子們
烤火
短詩往往抓住一個形象,傳達一種特殊的美感經驗。這是一首精
緻的短詩,把聲音直接化為火的形象,想像奇美且具體鮮明。這首詩
透過直觀的方式,「化聲為形」,表現技巧相當高明。
2、借助式通感
使用須借助其它修辭方式,如比喻、比擬、誇飾等來表達,亦即
兼有所借用辭格外觀形式的通感。如唐代錢栩〈未展芭蕉〉:「冷燭無
煙綠蠟干,芳心猶卷怯春寒。一緘書劄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這首詩即是先後借助「比喻」和「擬人」,說新長的尚未展開的芭蕉心
葉,形狀很像綠色的蠟燭和一緘書劄,經由「比喻」而延伸出「綠色
蠟燭和一綣書劄」。因為形狀像蠟燭,所以不僅「無煙」,還產生了「怯
春寒」的感覺,又因為形狀像未展書劄,所以會被經過擬人化的東風
「暗拆看」。「綠蠟」是視覺形象,但詩人卻說是「冷燭」,而「冷」是
「觸覺」,這就使用了通感。只因為看到綠受到影響才產生了冷的感覺
。「芳心猶卷怯春寒」中的「芳心猶卷」也是經過擬人的視覺形象,而
「怯春寒」是看不見的,「寒」是觸覺,這也是通感。還有「書劄」是
視覺,而「東風」是觸覺,是看不見的。這都是通感。由於通感的運
用,顯然擴大了詩的想像空間,詩的藝術容量也就大為增加。
(二)以通感所適用的感官及其交互對象感官,分為1、聽覺移
植,2、視覺移植,3、嗅味覺移植,4、觸覺移植、5感官多重交感。。
李元洛說:「妙用通感,可以使形象鮮明生動,給人以新穎奇特的
美的感受,同時,由於形象對審美主體產生多種感官刺激,因而能夠
激發人們豐富的聯想和豐富的審美情感,這是通感所具有的特殊美學
效果。」23,且看以下所舉新詩例:
1、聽覺移植
洛夫〈金龍禪寺〉24
晚鐘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李元洛評說:「『晚鐘』的聲音是聽覺形象,下山的『小路』是視
覺形象,鐘聲悠揚,小路彎曲,它們可想和可見的外形有相似之處,
於是洛夫便有了這一視、聽審美通感。」25,此種「化聲為形」的感
官挪移手法,同樣見諸於下列段落:
洛夫〈西貢夜市〉26
嚼口香糖的男子
把手風琴拉成
一條那麼長的無人巷子
手風琴手沿著無人的巷子走著,他拉出來的琴聲悠悠揚揚,聽在
詩人耳朵裡,卻想像成是手風琴手拉出一條長巷子,這種化聲音為具
體形像的表現手法,於洛夫的作品中,是個特色。
瓦里斯‧尤幹〈我們溫馴的草原Ⅰ〉27
日落之後,一片廣大的草原
───────────────
23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4-535。
24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46–47。
25同注23,頁547。
26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10-11。
隨鐘聲自我身後昇起。
親愛的ㄌ,我似乎聽見
陣陣吵雜的笑語渾圓的音籟
像水中悠游的熱帶魚
逗戲、爭執、吐濡
藉由「明喻式」的描繪,「笑語渾圓的音籟」,移形為「水中悠游
的熱帶魚」,這是聲音的移植。在台中縣和平鄉教書的尤幹,每天和學
生相處在一起,當課間鐘聲響起,他聽到學生吵雜聲和笑聲,但他並
不覺得吵鬧,反而想像成是一群熱帶魚,在水中悠游、逗戲、爭執、
吐濡。老師們在課間休息時段,多半會想要獲得短暫的清靜,不喜歡
學生跟在身後來煩援他們。尤幹卻覺得這沒什麼,因為學生以行動表
達願意和老師多些機會親近,身為「孩子王」的尤幹甘之如飴。
侯吉諒〈晚春〉28
巷子深處,有孤獨的鞋聲響起
蕭瑟如秋天的落葉,緩緩飄墜
「孤獨的鞋聲響起/蕭瑟如秋天的落葉」,這也是藉著「明喻式」,
把無形無色的聲音(聽覺)意象,轉形為具體的視覺意象。視覺和聽
覺之間的相互轉形最為常見,正如李元洛說:「聽覺與視覺的通感現
象,是通感中的最常見和最主要的一種,這是因為在人的多種感官中,
聽覺和視覺最靈魂、最細緻、最豐富而又結合得最緊密,它們是感受
───────────────
27錄自瓦里斯‧尤幹著《山是一座學校》,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頁20-21。
28錄自侯吉諒著《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頁61。
客觀對象的審美屬性的生理、心理基礎,是人的感官中的高級感官,
而嗅覺、味覺、觸覺則屬於低級感官。」29。
梅新〈一八一巷:之二〉30
狗吠夜更深
隔鄰隔巷的狗
應著一八一巷的狗
吠個不停
深夜孩子的啼哭
像是夜突然抽了下筋
我在鼾聲打斷夢囈的夜裡失眠
「深夜孩子的啼哭/像是夜突然抽了下筋」,這種比喻式的通感,
也是「化聲為形」,把哭聲說成抽筋,相當地具體且形象新奇有趣,筆
者讀到這裡,心頭也跟著抽了下筋。「通感」所具有的迷人魅力,從這
個詩例裡可以找到充分的線索。
沈花末〈詠唱〉31
家鄉是一首被遺忘的歌詠唱的影子醒
自昨夜沉寂的音符卻因斷弦迸出一個
高音如鮮血驚濺…
「斷弦迸出一個高音」,若後面接著「如黃鶯驚啼」,則是聲音的
摹寫,但詩人卻說這個「迸出來的高音」如「鮮血驚濺」,高音是聽覺
所感受的聲音,鮮血的驚濺卻是視覺的形象,兩者性質截然不同,因
為女詩人沈花末採用「化聲為形」的技巧,讓人感覺形象鮮活,怵目
───────────────
29李元洛《詩美學》〈論詩的通感美〉,台北:東大,1990年,頁535。
30錄自梅新著《梅新詩選》,台北:爾雅,1998年,頁104–105。
31錄自沈花末著《水仙的心情》,台北:國家,1978年,頁44。
而驚心。
2、視覺移植
洛夫〈隨雨聲入山而不見雨〉32
下山/仍不見雨/三粒苦松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
起/竟是一把鳥聲
洛夫〈迴響〉33
怎麼也想不起你是如何瘦的/瘦得如一句簫聲/試以雙手握你/你卻
躲躲閃閃於七孔之間
「化形為聲:由視覺向聽覺挪移」,此類型的感官接合方式,在詩
人洛夫的「通感」辭格裡,較為常見,也最具特色,諸如:「三粒苦松
子/沿著路標一直滾到我的腳前/伸手抓起/竟是一把鳥聲。」,不僅
音效奇佳,並且想像奇詭,稍有眼力的內行人,看到這類句子,多半
猜得到是出自詩人洛夫的手筆。
除此,「化形為味嗅觸:由視覺向味覺、嗅覺、觸挪移」,
洛夫也使用得毫不含糊,如〈華西街某巷〉:「一位剛化過粧的
女人站在門口/維持一種笑/有著新刷油漆的氣味/另一位蹲
在小攤旁/一面呼呼喝著蚵仔湯/一面伸手褲襠內/抓癢」34,把
女人的微笑刷上一層油漆的味道,這種創意的確令人感到拍案叫絕。
詩人嘴裡不講出那個妓女用廉價化粧品塗抹濃粧,卻拐個彎在心裡嫌
她化粧後的氣味,像剛刷過新油漆般刺鼻。
碧果〈初秋印象〉35
說穿了,秋天的月亮像句酒話似的
───────────────
32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25-26。
33錄自洛夫著《夢的圖解》,台北:書林,1999年,頁48-49。
34錄自洛夫《月光房子》,台北:九歌,1990年,頁61。
傍晚時被二大爺隨手掛在樹上
有些酸,還有些甜。盪在風裡
「秋天的月亮像句酒話似的…/有些酸,還有些甜」,「秋天的
月亮」變成酸甜的酒話,真得令人垂涎、羨慕不已。這樣的秋月,光
是用眼睛看就醉意朦朧了。這是視覺意象往味覺的轉形,挑戰讀者的
味蕾。
侯吉諒〈路上的詩〉36
前面的車子突然速度加快
像猛然激射的箭
我亦緊急換檔深踏油門
當車速
歡快如憋了很久很久以後終於打出的
嗝,那些詩的意象,我看到
在陽光下奔馳
像一部部閃閃發亮的車
「前面的車子突然速度加快/像猛然激射的箭」,這兩句一組是尋
常的明喻,突然加速衝出的車子,和「猛然激射的箭」,都是視覺意
象,形象上有著相當的類似點:疾飛而出。「那些詩的意象,我看到
/在陽光下奔馳/像一部部閃閃發亮的車」,這也是「明喻」,本體是
「詩的意象」,喻體是「閃閃發亮的車」,本體和喻體都是「視覺意象」,
所以不能視為「通感」,因為欠缺不同感官間的。「交互作用」。「當車
速/歡快如憋了很久很久以後終於打出的/嗝」,這一組的意象,「車
速歡快」是車流開始順暢,屬於「視覺意象」,「打出的嗝」則屬於「聽
───────────────
35錄自碧果著《肉身意識》,台北:爾雅,2007年,頁106。
36錄自侯吉諒著《交響詩》,台北:未來書城,2001年,頁231-232。
覺意象」,兩者所依賴的感官性質不同,才能夠出現「感官交互作用」,
使感覺產生挪移和變形現象,這才是真正的「通感」。
3、嗅味覺移植
洛夫〈蛇店〉37
有毒一刀
無毒也一刀
梟首而後剝皮
嘶的一聲
好一身又白又嫩的赤裸
而後腰斬
而後熬成一鍋比淚還濃的湯
「熬成一鍋比淚還濃的湯」,是味覺的濃湯混合了視覺的淚,肉身
與血淚的揉雜。真要是這樣的一鍋湯,恐怕老饕們大概會難以下嚥吧?
這當然是詩人出於惻隱之心所做的觀照,他自己看完蛇被剝皮斬切的
大刑之後,大概也沒什麼胃口了。從這段詩行裡,可知「通感」也可
以在一行之間,以最簡潔精鍊的形態來演出。
洛夫〈水涯〉38
而此時,有髮香蜿蜒而來
如清泉流過唇際
驀然反身,居然見到
你眼中開放了
一池那麼動人的睡蓮
「髮香蜿蜒而來/如清泉流過唇際」是香味與味蕾在想像中的遭───────────────
37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93-94。
38錄自洛夫著(1981)《時間之傷》,台北:時報,頁201-204。
遇,嗅覺往味覺的挪移與混合。善用感官挪移(通感),可以激發創意、
導引聯想。詩人用鼻子湊近去嗅妻子的髮香,卻把髮香比喻成清泉,
蜿蜒而來流過唇際,可以真實地嚐到,這樣的手法,的確令筆者激賞。
4、觸覺移植
洛夫〈火中的天使〉39
你嫌我的血不夠熱
眼中有霧
髮如秋草
小腹多脂
而手冷似蛇
大笑起來有著日蝕的驚怖
「手冷似蛇」是觸覺「冷」的形象(視覺)化,借用比喻的外觀,
表現觸覺和視覺間的感官互通。「大笑起來有著日蝕的驚怖」,則是聲
音透過與視覺的比喻聯結在一起,表現驚悚恐佈的特效。
洛夫〈長恨歌〉40
一雙翅膀
飛入殿外的月色
漸去漸遠的
私語
閃爍而苦澀
本小節中的「翅膀」和「月色」都是「視覺意象」,經由「通感」
的接合作用,與代表「聽覺意象」的「私語」產生勾連,亦即先由「視
覺意象」挪移至「聽覺意象」;接著再進一層透過「通感」的接合作用,
───────────────
39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103-104。
40錄自洛夫著《魔歌-洛夫詩集》,台北:蓬萊,1981年,頁134-145
將「聽覺意象」與代表「視覺意象」的「閃爍」及代表「味覺意象」的
「苦澀」取得勾連。「閃爍」是「視覺動詞」,「苦澀」是味覺形容詞,
在此攜手合作,共同將「私語」此一具體可聞的意象予以「情意化」,
筆者稱之為「化實入虛」。
隱地〈軟硬篇〉41
四十女子的一雙乳房
柔軟 如
春天的青草地
初讀此段,會誤以為這只是尋常的視覺摹寫,透過明喻的形態來
聯結兩個視覺意象。其實,詩人使用了「通感」,把對乳房的柔軟「觸
覺」,透過明喻轉形為「視覺」的青草地。「春天的青草地」雖然性質
上偏向「視覺意象」,但意義相當豐富而多元的,如茵的綠意是「視覺」
的,青草的芳香氣息是「嗅覺」的,青草的柔軟觸感則是「觸覺」的。
如此,在解讀這個「觸覺轉形為視覺」的通感時,就不能畫地自限,
只留意青草地的「視覺」部分。
5、感官多重交感
洛夫〈共傘〉42
沿著青桐坑的鐵軌
向礦區走去
一面剝著橘子吃
一面計算著
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
這首短詩也是使用「通感:感覺交錯」的實例,「我們的笑聲就從
───────────────
41錄自隱地著《隱地十年詩選》,台北:爾雅,頁127-128。
42錄自洛夫著《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1983年,頁11。
未濕過」,是將聽覺意象(笑聲)和觸覺意象(潮濕)相接合,以與前
句「共傘」相互呼應。「由冷雨過度到噴嚏的速度」則是反過來將觸覺
意象(冷雨)和聽覺意象(噴嚏聲)相接合,形成類似物理學上的「可
逆反應」,這種結構設計,相當罕見。足見詩人洛夫除善長使用「夸飾
辭格」之外,對於「通感:感官交錯」的掌握也相當老練。
李進文〈如煙〉43
直到一盞茶也清醒了
故事是雪釀的,火鑄的
說出來:如煙
「故事」本是偏向「聽覺」的意象,詩人卻以「雪釀的」味覺形
容詞和「火鑄的」視、觸覺形容詞來隱喻,使得這個故事變得不僅有
味道和觸感,而且還是火辣辣、熱騰騰的。這裡已從「聽覺」向「味
覺」、「觸覺」和「視覺」做了感官的挪移。詩人意猶未盡,又來個兼
具「視覺」和「嗅覺」的「如煙」的轉形,所有「通感」的感官全數
派上用場,形成多層次的感覺挪移。短短三行,就能把通感的手法一
網打盡,可見這段詩行的語意是非常豐富且耐人尋味的。
第五節 通感與比喻辨析
「通感」(移覺)跟「比喻」不同的地方,雖然在通感經常使用「好
像」,「彷彿」之類的詞語,但是,通感裡面用的比喻,其本體與喻體
必須是不同感覺範圍內的事物,彼此沒有可比性,也就是缺之「相似
性」,因為比喻的本體和喻體間來自「類似聯想」,通感則來自「感官
的心理聯繫」。亦即通感雖常借用「比喻」的外形,有時更與擬人、誇
───────────────
43錄自李進文著《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台北:爾雅,1998年,頁
28–29。
飾相結合(借助式通感),但也有不少的「通感」是獨立運用的(直接
式通感),不牽涉其它辭格。
比喻和通感雖然都基放人們心理的感受,但是有根本的區別,(1)
本質不同:比喻借助想像,本體和喻體有相似點;通感全憑感覺的溝
通,兩種感覺並無相似點,只有心理上的聯繫。(2)效果不同:比喻
的本體顯得籠統、一般、抽象,喻體則具體、生動、形像,它是以熟
悉比生疏,越比越淺;通感是將平實移向奥妙,越移越深。
張春榮從「比喻」和「移覺」的不同面加以釐清,認為比喻在於
知性的介入,發揮「相似性」的聯想,力求具象生動;而移覺在於感
性的滲透,發揮感官的「相通性」,力求幽深獨特44。
───────────────
44張春榮著《修辭新思維》,台北:萬卷樓,2002年,頁169。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