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9 20:22:38浪子遊俠

與青年繆斯的詩歌對話

與青年繆斯的詩歌對話 陳去非

壹、詩歌學的「貴族」

在純文學論述場域裡,散文、詩歌、小說、戲劇是體裁分類上,四個主要區塊。基於語言性質上的近似,散文與詩歌有著較為親密的血源,而由於故事性的共通要求,則使得小說與戲劇呈現相當的重疊性。
「詩歌」歷來被推崇為文學的「貴族」,乃由於詩歌本質的異質性使然。詩歌本質主要表現於語言的高度凝練(密度或稠密性)與意象的緊密聯結(張力),以及自語言、意象的有機組合中呈顯的有規律的節奏(音樂性)。「語言」、「意象」、「節奏」三者共同構成詩歌的血肉,正是詩歌有別於散文、小說、戲劇的主要特徵,也是用來檢視並區隔不同類文體的客觀化的規律。
散文與詩歌的親密關係,如同水乳交溶,往往不易分說。如果說散文是葡萄原汁,那麼詩歌即是經過過濾、發酵、蒸餾、濃縮、沉澱之後,質地精醇甘冽的葡萄美酒,兩者共同的原料──葡萄,就是語言文字的化身,散文的語言通常只經過初步的處理──榨汁,少有進一步的加工程序。葡萄汁滋味清甜,但帶有不少雜質,而且本質上仍只是不含酒精成份的「果汁」,僅能供人消暑解渴,不能給飲者那種醺醺然的陶醉感。或許這種形象化的譬喻用在區隔詩歌與散文的分際,不是很科學(精確)的,卻還頗傳神貼切的,至少對於初接觸詩歌的青年朋友,與其和諸位談論深奧的詩學理論,不若以淺顯易懂的形象化思維的對話,對各位來得實際而有裨益。

貳、青年──詩歌的代言人

「詩歌」是年輕人的專利,年輕人對於詩歌充滿浪漫的憧憬,這份天真無邪的熱情成為詩歌創作彌足珍貴的原動力,所以青年是詩歌的代言人,是詩神繆斯的接班人。
青年朋友純潔真摰,彷彿上帝花園裡的花卉,滿心歡喜地期待著陽光雨露的潤澤,一旦接觸詩歌,很快地被詩歌的美所征服,甘心成為詩歌花園裡最美麗的俘擄。 對於生命的熱情,青年朋友所蓄涵的能量絕對是足夠的;對於詩歌的憧憬、嚮往,青年朋友自發的驅力也絕對是足夠的,青年人就像飽滿能量的不穩定的地層,亟思尋求情緒的出口以突圍,渲洩過盛的精力;詩歌或許不若飆車、飆舞可以徹底釋放青年人的熱情,然而詩歌卻能夠提供心靈最美麗的依附,潛移默化個人的內在質地。
撇開歷史意識與使命感,詩歌創作之於青年朋友,起碼可以作為個人成長歷程的階段性記錄,如同寫日記一樣,忠實而完整地記錄個人當下的歡喜悲愁。所以古人才會有感而發地說:「少年情懷總是詩」。接觸詩歌之後,耳濡目染,許多青年朋友不甘於只是點滴生活的所思所感,藉由語言文字予以形象化,揮灑出一首首瑰麗動人的詩篇,使自己提昇到與古今中外詩人相對等的地位,這份自我的期許引發自身內在的驅力,使得青年朋友熱衷於語言文字的馳騁與意象、節奏的探索、經營,而假以時日,他們之中的若干人便躍然於詩歌舞台,成為詩歌江河裡承先啟後的水系。

參、迷思與困境──青年朋友詩歌創作的可能遭遇

投身詩歌創作的青年朋友,宛如初次揚帆遠征的水手,在廣袤無垠的洋面,必然會遭遇大小風暴的襲擊和暗礁淺灘的阻隔。有些因而破損翻覆,有些擱淺待援,有些更是迷失了方向,隨波逐流。於是青年朋友不免要問:
(一)詩歌創作難道沒有捷徑或者可資依循的遊戲規則?
(二)已成名的前輩詩人難道不能在創作上指點迷津嗎?

(一)捷徑與規則

詩歌創作到底有無存在「捷徑」或「遊戲規則」,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主張「文無定法,詩無定則」的詩人,他們就像禪宗裡的北派「神秀」,認為詩歌創作是真積力久的修持,是漸悟的過程,必須時時勤拂拭,專注於語言文字的反覆琢磨與意象的經營鍛練,方能漸入佳境而水到渠成,不致於浪得虛名。另一種見解則反是,認為詩歌其實是詩人內在才華的釋放,好比飽滿的花蕾般倏地爆綻開來,千姿百態令讀者驚艷不已。
他們就像禪宗裡的南派「慧能」,主張詩人與生俱來的秉性與慧根,只待時機成熟便可以「頓悟」。然而此種二分法毌寧都是極端,都是一偏之見,經不起深入推敲。或許對於少數天才型如李白、拜倫或早慧型詩人如白居易、波特萊爾,「頓悟」猶能自圓其說;但對於大多數孜孜不倦以致於終成大家的歷代詩人如杜甫、桑德堡,「漸悟」說倒是比較符合實情的。
詩歌創作是一段漫長的歷練與修持的過程,並非「一觸即發」「一蹴可幾」所能搞定。早慧的詩人若沒有後天環境的持續調理和個人的努力經營,不免如曇花一現,早開早落而成就有限;而勤於經營、孜孜不倦的詩人若先天缺乏慧根(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才情(駕御語言文字的能力),即使深耕數十年,成就恐怕也很有限。天才、早慧型的詩人觀察敏銳、感受性(感性)強,常會以「自我」為中心來觀照周遭環境;反之,勤勞、後天型的詩人擅長理性思考、批判性(理性)強,對周遭環境的注意遠勝於自我內在的發掘。前者偏於主觀,後者傾向客觀,因而清末王國維把詩人二分為「出世(主觀)的詩人」與「入世(客觀)的詩人」,依其秉性作不同的處遇,要主觀的詩人「不必多閱世」(多閱世會愈來愈老練、世故,失去赤子之心,那就不可愛的);而客觀的詩人「不可不多閱世」(多閱世以長智慧、累積經驗,使作品深刻厚實),如此說來,似乎是言之成理的。
就筆者個人的創作經驗而言,詩歌創作並非「沒有師父」的那種窘境,所謂「羚羊掛角,無跡可循」端賴個人去摸索,類似心理學的「嚐試錯誤說」。詩歌創作其實存在若干規則和典型的,如果初學者能先行釐清這些規則,熟悉若干前人成就的典型(創作經驗與作品),就能避免繞遠路,縮短盲目摸索的時間,換言之,詩歌在創作上是有方法的,這些方法形同「捷徑」,但「捷徑」不是方便初學者投機取巧,而是避免他們「曠日廢時」地繞遠路甚至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一旦初學者按照規則入得詩的殿堂裡來,則往後的造化與成就,泰半就靠各自的修持了。

(二)典型與法門

每一位成名的詩人,創作上都有各自的成長歷程,各自成就一種「典型」,在古往今來的千百種典型裡,筆者試著異中求同,歸納出他們共通的發展模式,以作為初學者循序漸進的規準:
1.讀者階段
絕大多數的文學家,在他們開始創作之前,都曾經是一位聰明的讀者,早已在文學的領域裡,汲取了足夠他們萌芽的養分。廣泛地涉獵古今中外的散文和詩作品,逐漸培養出自己對散文和詩的感受力與鑑賞力,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美感經驗,使自己成為一位聰明(有智慧)的讀者。有感受力才能累積前人的智慧與經驗;有鑑賞力才能去蕪存菁,自浩瀚的文學森林中發掘出奇花異木。
2.散文寫作階段
散文是散步,詩是跳舞。詩人駕御語字(聯想、統合)的能力通常得自散文的基礎訓練。在材料組織、表意順序方面,散文寫作提供初學者熟悉處理語言文字的基本規則,就像習武的入門徒弟,需先熟悉運氣、紮馬步等基礎把式。時下不少「新人類詩人」,沒把散文寫通順便急著寫起詩來,結果狗屁倒灶,根本通不過修辭學的檢測,作品若非「不知所云」(缺乏深刻內涵,主題意識模糊),就是「不忍卒讀」(文法、修辭付之闕如、技巧拙劣),前者如夏宇、顏艾琳;後者如林燿德、陳克華、鴻鴻等都是箇中翹楚,最鮮明的「錯誤範例」,初學者不可不慎。
此階段的初學者,不妨找幾位散文名家,如朱自清、林語堂、梁實秋或近人吳宏一、邵僩、蕭白等為範本,從自身周遭較熟悉的事物(如自己的童年、家人朋友)著手,練習寫些小品散文,再逐漸擴展至描寫自己的特殊經驗(如旅遊、見聞),等到自己寫出來的散文已能被副刊編輯接受時,就表示你的散文已具備起碼的火候與足以面世的功力了。若是將來當不成詩人,好歹也是位散文家。
3.散文詩創作階段
把寫散文的方法加以「技術升級」,進行字句(語言、意象)的提練與結構(章節段落)的調整,去除沒有詩味的雜質(單純的說理或記事敘述),濃縮句意,避免鬆散和流於平舖直敘,使語句意韻飽滿稠密,蘊含張力(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讓你的散文感覺起來有詩的意味,朗誦時有詩的韻,逐漸由有詩味散文過渡到散文詩的階段。此階段的初學者可以多閱讀中國的古典詩詞,從中體會古典詩詞字句鍛造方面的精當嚴謹和句意中飽和的密度與張力,領略詩詞的綿密意境和無限餘韻。
4.典型模倣階段
選擇幾家與自己的性情相近(自己比較喜歡的)的詩人,以他們的作品作為模倣的藍本,瞭解各家詩人的特色,包括語言的修辭方法、意象的運用規則以及節奏上輕重緩急的配置,乃至章節段落的結構與佈局,進行倣作或局部的改寫,吸收各家的優點,內化為自己的創作經驗。在典型選取上,本國的詩人名家如民初的李金髮、戴望舒、卞之琳,國內的余光中、楊牧、★弦、向明,早期的鄭愁予,中晚期的洛夫,他們或是象徵,或是浪漫抒情,或是即物寫實,或是超現實,呈現各種風格典型,均可以作為初學者的參照樣本。
5.小(短)創作階段
進入這階段,初學者已是「創作者」,可以開始試試自己的身手。此時應以小(短)詩為主要的創作形式,因為短行數的小詩(十行以內)或短詩(二十行以內),比較容易醞釀、構思,往往靈光一閃,便可以抓出來寫。無論語言的修辭、意象的選取、節奏的配置,行與行之間前後文的承轉,節與節之間的聯絡呼應,都較容易預先規劃及在行文之際進行控制。小(短)詩的創作比較容易獲致可觀的成績,並且也較容易被副刊編輯接受,很快地使自己的心血得到一定的回饋。
如此反覆練習,你的表達能力(駕御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會精進得很快。此時若能接觸修辭學、美學、心理學及詩學理論等學理,你便可以參照學理來進行全方位的調整,諸如作品的形式設計、材料的組織順序,語句的修辭排練(語彙、意象的比較選擇與修飾調整),節奏的輕重緩急(韻律的抑揚頓挫與語句的長短配置)等等,因為這些學理可以針對你歷來創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提供思維上的線索,合理解釋你的疑惑。所以它可以打通你思維上的阻滯(任督二脈),突破創作過程中的瓶頸,助你儘早脫離「高原現象」,繼續向上攻頂,更上層樓。
6.蛻變階段
經歷「典型模倣階段」,或許在你創作小(短)詩時,仍會殘存著前人的遺跡,識者會從旁提醒你,指出你的詩有某位詩人的影子或者是某幾位詩人的綜合體,你不必為此氣餒,因為你正處於最關鍵的蛻變期,等待脫胎換骨,羽化成蝶。蛻變期往往是尷尬而痛若的,期間的長短大抵決定於自身努力的程度,若你勤於創作,不斷進行反省與調整,就能很快地找出你自己和被模倣(典型)者之間的差異,逐漸將其中的差異擴張,形成自己的特質。這就彷彿把前人的亭台樓宇夷為平地,作自己的地基,在地基上新建自己的高樓大廈。當你已能徹底消化前人(典型)的養分,拋開他們的影響(例如慣用的語彙、語法、語氣),你就能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形成自己的語言慣性,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
7.風格形成階段
當你把近作和早期的作品(模倣期的習作及小(短)詩放在一起,感覺兩者無論在用字遣詞上或者在情趣意味上都有明顯的差異時,至此你的風格可說已經成型了。這時你的詩人朋友和前輩們再不會指出你的詩寫得像誰,而只會期待著你接下來的演出,因為你不再是角色尷尬的「替身」演員,你就是你自己,有你自己的肢體語言、唱腔身段和台步,你扮演的就是你自己的喜樂悲歡。從此,你可以海闊天空,自在地揮灑,自由地穿梭於中外古今,進出不同的時間、地域、民族的詩歌領域,選取各種人生現象作為創作題材,長詩、短詩並舉而游刃有餘,並且也可以為接下來的風格再蛻變預作準備,開始暖身,出場長跑了。
為方便初學者入行,筆者於文末羅列出一份「參考清單」,有興趣加入繆斯行列的年輕朋友,可按文索驥,找來閱讀:
A鑑賞方面
1.現代詩導讀:故鄉出版社 蕭蕭張漢良編注。
2.中國新詩賞析:長安出版社 林明德五人編注。
3.年度詩選(71至80):爾雅出版社 向明李瑞騰等編注。
B理論方面(僅列作者,不列著作)
1.心理學:弗洛伊德‧容格。
2.美學:黑格爾、克羅齊、桑塔耶那、朱光潛、李澤厚。
3.修辭學:劉勰(文心雕龍)、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黃慶萱、沈謙、黃永武。
完稿於九七、三、廿三 汐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