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03 15:01:00稀奇

【國際】一個台灣 2種世界


  清晨七點鐘,豆豆剛聽完「大家說英語」後,與父母共進早餐。餐桌上有爸爸的《工商時報》、《經濟日報》,媽媽的《中國時報》、《聯合報》,以及他的 《國語日報》。今天,他們的早餐話題是股利發放。

  就讀私立復興小學六年級的豆豆,父親是晶磊半導體公司董事長關恆君、母親是電視台主播蔣雅淇、祖父是前中油公司總經理關永實,舅舅則是ing安泰人壽資深副總經理蔣國樑。

  豆豆的家,就在台北市敦化南路上的高級住宅區八樓,沿著街道的一長排台灣樟樹。人們經過時,總愛抬頭仰望那一片綠,然而,那只是豆豆家外的景觀,他只需低頭俯視。

  豆豆是個大忙人。放學後,媽媽為他安排了生物、數學等補習科目,為進入國中一年級提早做準備;至於英文課,從幼稚園起,豆豆就已經上了九年。

  最近,豆豆還忙著參加科學展覽比賽,家教老師是大同工學院的大學生,曾經在全國科展得獎。擁有美國史丹佛電機博士學位的爸爸說,這是要培養他實驗的精神,從挑題目、思考,到解決問題。

  除此之外,豆豆剛完成一本與媽媽共同創作的書,書名是《打造資優小富翁》,豆豆的志願是成為一個像爸爸一樣的成功企業家,他買了一本參考書《十九歲總經理》。

  這是知識菁英養育小孩的方式,重點不在不虞匱乏的金錢,而是錢買不到的國際觀、資訊流、正確態度、思考決斷力......豆豆,已經贏在人生的起跑點。

※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樣是清晨,南投縣名間鄉的小如,正準備跟五十二歲的爸爸去田裡工作,即使豔陽高照,六歲的她仍然打著赤腳來回田埂間,幫爸爸扛著農作物。除了黝黑的臉,她還有滿身的泥巴。

  七年前,小如的父親還是一個家境小康的農民,剛從越南娶妻回來。本以為那是一個幸福的開始,他於是大手筆舉債租地,投資種薑。

  沒想到, 採收前氣候反常,一場大雨淹沒了兩甲地的生薑,也淹沒了他的夢想。如今,他除了負債新台幣六百萬元以外,還有一塊不值錢的農地,與每個月超過四萬元的利息。

  不管小如的父親如何努力,台灣的小農似乎總是找不到出路,從種生薑、鳳梨、茶,到檳榔、山藥,每年換得的現金不到二十萬元,連支付利息都不夠。以債養債的結果,就是負債持續擴大。這個黑洞,看不到盡頭。

  每天,他們都擔心土地會被拍賣,到時候,他們將一無所有。土地,不只是他們棲身之地,更是唯一可以謀生的工具。

  五個月前,從越南嫁過來的母親不告而別,把小如與四歲的弟弟信宏留給父親。這天起,小如越來越沉默了。

  這一天,小如蹲在一排排的鳳梨前,許久不動,阿嬤不耐煩的問她,到底在做什麼?小如答︰「我在問鳳梨,什麼時候長大?」

  原來,小如看到同年紀的堂兄弟都已經上學,也很想上學,但是,爸爸告訴她,等鳳梨收割賣錢,才有錢給她上幼稚園。於是,她每天都看著鳳梨,告訴鳳梨要趕快長大。小如的起跑點,與豆豆差了十萬八千里。

  台灣的貧富差距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當中,因而形成「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落差。

※怵目驚心的統計

  根據主計處最新(九十年度)的統計,台灣個人所得最高族群(前十分之一),其所得金額是最低族群(後十分之一)的六十一倍之多,這個倍數創下歷史新高。更驚人的是,一年前,這個差距倍數近三十九倍,而十年前更僅為十九倍。

  再看看台灣的家庭所得差距,最高所得組(前五分之一)的家庭平均年所得高達一百七十八萬元,而最低組(後五分之一)的家庭年所得則由三十一萬五千元縮水至二十七萬九千元,一年之間衰退一一.三五%,也就是說,最低收入組的家庭所得,已經倒退回民國八十三年的狀態。

  事實上,過去四年來,只有所得水準在前五分之一的家庭,所得是逐年增加,其餘家庭的所得每年均呈下降趨勢。除了景氣衰退、失業率高升等因素外,窮人的負儲蓄效應,或者說負資產效應是關鍵之一。

  換言之,窮人的儲蓄率相對低,其資產累積本來就不容易,尤其當景氣下滑時,一旦遭逢失業困境,窮人只好吃老本,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證諸統計數據,九十年度的統計,最低所得組的家庭,平均儲蓄金額是負四千五百元,儲蓄率是負一.六二%。負的儲蓄率,代表的就是吃老本的家計。

※「贏者圈」得天獨厚

  「一個台灣,兩個世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從兩年前開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對此現象表示憂心,他說︰「新竹科學園區內外,現在被形容為兩個世界。為什麼許多人會這麼畫分?因為,圈內的人是贏家,圈外的人是輸家。」

  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說,貧富差距最大的隱憂在於,社會階層的不流動。當階層流動僵固時,對立將會升高,而要讓社會階層流動的機制就是教育機會。

  但是,駱明慶說︰「目前台灣的教育體制,是一種逆向的所得重分配。」因為,它高度補貼背景好、競爭力高的人,窮人要靠念書翻身的機率反而急遽下降。這樣的教育政策,最後是拉大貧富差距。

  雖然身為台大教授,但駱明慶說︰「今天我們可以站在這裡,其實占了很多人的便宜,不要因此以為自己很優秀。」

  四十年來,台灣人將經濟成長列為最高指導原則,我們的每人國民所得也從一百五十美元,成長到現在的一萬一千美元,但在富裕的背後,其實隱藏著貧富差距的嚴重惡化。在四十年全力追求經濟成長後,台灣還有本錢繼續忽視貧富差距所埋下的隱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