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05 20:00:00磅礴

台灣文獻館文物大樓觀展紀行(2017/12/23)

周末因著看友人的友人晃到南投中興新村的市集,
遂順道參觀想去但一直沒去成的台灣文獻館。


台灣文獻館共分為史蹟、文物、文獻三大館舍,
因為時間的關係,此次僅參觀文物大樓。
文物大樓便位於文獻館園區的正中,
從一樓到三樓分布著六個展室及一間特展室。 


文物大樓(請忽略前面露出的手指頭XD)


據官網介紹:
文物大樓展示先民食、衣、住、行、育、樂、宗教信仰、風土民情等民俗文物;常設展示室展出臺灣常民生活民俗文化,特展室不定期辦理多樣化展覽活動。

其開放時間為:
週二至週日每日上午9:00起至下午5:00止,週一及民俗節日休館。



因著所學所用與自身興趣的關係,
文物大樓的台灣常民文化展示看來格外親切,
且館內以前本來是禁止攝影的,
近來已開放可以攝影,不過僅禁用閃燈而已;
可惜此行未帶相機,
故只能以手機拍照充數,
聊供資料參考之用。


初走入大廳,
一時還搞不清參觀動線,
雖然出口處地上已有大大的箭頭,
但入口實在太不明顯了,
遂在展場裡逆道而行了一陣子。


商號鯉躍龍門繡彩

銅板浮雕展覽輔助板,供視障朋友利用,感覺效果還不錯。


門板上落"白砂崙弟子"敬獻,不知是否來自高雄茄定的宮廟?畫工頗為細膩耐看。



以情境展陳呈現台灣人衣食住行各式生活樣貌


王船信仰展陳,剛好展出最近工作在接觸的糊紙王船




展區內展陳有不少獅子相關的民俗文物,
看得我頗為開心;
除衣食住行等生活器用外,
以獅辟邪也是應用很廣的一環。


綠釉獅形燭台

褐釉獅形燭台



辟邪文化展區,展出傳統漢人各式辟邪相關文物,圖為獅首瓦當。


此種屬早期台灣較常見的風獅爺/瓦將軍

陶質武將騎獅辟邪物

 
品名卡云"四面風獅爺",造型頗為罕見。


陶質八卦獅形辟邪物


木質獅咬劍獸牌


品名卡云為"虎爺",但長得不像老虎就是。


花崗白石石敢當


在展區內並設有兩對石獅,
因著長期跑田野的職業病,
我還是將之紀錄丈量了一番。

首先在常設展示室第四展區入口有一對以青斗石雕刻的大型石獅,
觀其形制,
原應為門前石獅,
尺寸:

85.5×45×90

85.5×44×85

從其造型風格對照田野所見,
比較可能為清代嘉慶、道光以降的雕刻作品,
形貌並與台南普濟殿、朴子配天宮等石獅相似。



 

門前公獅

門前母獅


很奇怪的解說文案,因為說明1和說明2並不衝突阿?



要說是很"貼心"的展示嗎?
在喪葬習俗的展區採被動不完全開放的展陳方式,
民眾要推開此門才可看到死生大事。
在現場參觀時有阿公阿嬤帶著孫女,
孫女仰頭望著此門想要進去,
卻被阿嬤胡扯恐嚇說裡面有鬼,
不久後或許是孫女看我等進去了,
掩不住好奇心還是跑了進來,
阿嬤在一旁卻還是不停的恐嚇,
希望她回去不會做惡夢XD



 

喪葬區入口一對以花崗岩雕造之柱獅,
觀其柱體形制推測原應為鎮墓曲手柱獅,
不過現今擺設變為左母、右公且橫向側身的擺設方式,
尺寸:24×21×36/柱身高47cm
22.5×18.5×35/柱身高47cm
從其造型刻工和柱身的裝飾方式,
推測此對石獅較有可能成於日治時期。



展區內難得可見舊時習俗作為嫁妝用的棺材

 

走出喪葬區展示,緊接的就是十殿閻王圖,其前地板還設有火爐裝置,象徵去除晦氣。
不過仔細看這些各式地獄刑罰,好像受罰的多是女性,
下地獄還要受父權暴力苦毒,
實在是要為廣大的女性同胞掬一把同情淚啊~(貓哭耗子)


台灣文獻館官網





















2017 竹徑通幽  

















JYUNMING小明 2018-01-23 20:59:47

最近走了一趟彰化,
很好奇的是大村五通宮和員林福寧宮的石獅風格,
比照宜蘭二結王公廟和利澤簡永安宮的石獅風個,
兩者有許多相似的手法,雖然有細節上的差異,
而且這樣風格的石獅,感覺是某一派下的特色產品。
澎湖神社狛犬、台東天后宮的石獅,也有近似感覺。
想來問問磅礡兄對於這件事情的看法,
我苦思比對很久,難得有進展,
卻又撞牆不知如何看待了。

版主回應
小明:

所提到的這些石獅,(再追加員山大三鬮慈惠寺、社頭劉氏家廟等)
風格相近,
或許確實屬於同一匠幫所為。

若從時間軸來看
從員山大三鬮慈惠寺1927開始,
1928-利澤簡永安宮、員林福寧宮,
1930-二結王公廟、大村五通宮,
1931-台東天后宮、關西太和宮,
1936-社頭劉氏家廟。
年代集中在1927-1936的10年間,
且除關西地區為新竹客庄外(暫不考慮澎湖神社,因它也有可能坐海運),
其餘皆集中於東岸(宜蘭-台東)及彰化地區,
確實反映出匠師逐廟而居、四界討生活的施藝型態,
且照過往案例,
名師在以往都是一傳十、十傳百地透過口耳相傳,
鄰村看到做的不錯的,多會趕緊和師傅預約排隊,
且石獅雕琢相對簡易,
故熟練的師傅同一年a地做好再趕去b地做應該是不成問題的,
加上全台鐵路大體在日治時期建構完成,
匠師卯工作或石材的運輸上都更形便捷,
或許正是在此時空背景下,
留下此一風格石獅的分布行跡,
不知你覺得呢?
2018-01-25 18:4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