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7 17:35:09a-shun

佛說阿彌陀經講錄(四-1)

諸上善人慈悲,道源講幾句話打打閒岔!「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分兩科,昨天已將「己一、約五根五塵明受用」講完,今天接講「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此科「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娑婆世界的眾生耳根最利,故以音聲而作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復次舍利弗」,重復次第又叫一聲當機者。「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這一句是總說。「種種」指種類很多,「雜色」就是顏色不一,「奇妙」,即好看而不可思議。下面略明六種,「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這把娑婆世界裏已有的幾種鳥標示出來。「白鶴、孔雀、鸚鵡」,這三種鳥我們中國也有,所以不多講。後三種鳥我們中國沒有,印度則有。「舍利」,華言鶖鷺,長得很好看,尤其眼睛最美。「迦陵頻伽」,華言妙音鳥,這種鳥還沒從卵殼出來就會叫,而且叫的聲音很好聽,超過其他一切鳥音,故稱「妙音鳥」。「共命之鳥」,由兩個眾生共轉成一隻鳥,稱為「共命」。這種鳥有兩個頭一個身,若死了一個另一個也活不成,所以稱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前面雖只標出六種鳥,實際上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鳥,故稱「眾鳥」。「晝夜六時」,這與娑婆世界不同,娑婆世界的鳥只在白天叫,夜晚不叫。而極樂世界的鳥,晝夜六時都在叫,「出和雅音」者,即鳥叫的聲音非常和諧幽雅。「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是諸眾鳥,所演暢之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屬於三十七道品。「道」者能通之義,即所修之行法;「品」是種類。由此所修之三十七種行法,從眾生地能通 達至於佛之寶所,故名為「道」。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所謂「三四、二五、隻七、單八」。下面分科解釋:

 第一、四念處:「念」是能觀之智,「處」是所觀之境,共有四種:「(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一)觀身不淨者;娑婆世界的人,由於父母所生,血肉之軀,身體內外充滿污穢。修行者,常觀此身,穢惡不淨,即能破除「身見」。(二)觀受是苦者;苦是「苦苦」,樂是「壞苦」,不苦不樂是「行苦」。修行者,常觀凡所受者,無不是苦,即能破除「愛見」。(三)觀心無常者;妄心念念生滅,剎那不住。修行者,常觀此心無常,即可破除「心見」。(四) 觀法無我者;眾生所執之我,乃內心外身組合而成。內心是受、想、行、識四蘊,外身是色蘊。所謂「我」者,乃五蘊和合之假我。修行者,若能觀念五蘊法中,原無實我,即破「我見」。四念處,乃佛四種遺囑之一。佛臨涅槃時,阿難尊者請問:「佛住世時,弟子等依佛而住;佛涅槃後,依誰而住?」佛言:「依四念處住」。如此可知四念處之重要!我們要了生死,斷煩惱必先修四念處,是故列為三十七道品之第一科。

 第二、四正勤:勤即精進,簡別非外道之勤,故名正勤。(一)已生之惡令斷:謂未修淨業之前,愚癡顛倒,造作惡業,必須斷除,以免障礙聖道。(二)未生之惡令不生:謂雖然發心修行,但以煩惱未斷,惡念仍然生起,必須立加制止,不令萌生。(三)未生之善令生:謂一切善法,必須發心修持。(四)已生之善令增長:謂一切善法,必須廣修,日益增長,勿令退墮。此四正勤,前兩句即「諸惡莫作」,後兩句即「眾善奉行」。

 第三、四如意足:為四種禪定,如意者,所願皆遂;足者,所依之義,如人的身體依足而立。謂依此四種禪定,方得所求如意。亦名四神足,若修此四法,能得神通。(一)欲如意足:欲者,願望之義,依此願望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二)精進如意足:謂依此精進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三)心如意足:謂依此一心專注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四)思惟如意足:亦名慧如意足,謂依此思惟智慧之力,能得禪定,而發神通。

 第四、五根:「根」者,能持之義,猶如大樹生根,能攝持自體,不被狂風動搖。(一)信根:信三寶四諦等法,不被疑惑動搖。(二)精進根:勇猛精進勤修善法,不被懈怠動搖。(三)念根:憶念正法,更無他念,不被邪念動搖。(四)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不被散亂動搖。(五)慧根:思惟真理,慧照分明,不被愚癡動搖。

 第五、五力:即前五根,根基堅固之後,發生力用,能破諸邪法,故名為「力」。(一)信力:能破疑惑。(二)精進力:能破懈怠。(三)念力:能破邪念。(四)定力、能破散亂。(五)慧力:能破愚癡。猶如大樹生根之後,發揮大力,而能開花結果。

 第六、七菩提分:梵語菩提,華言覺,亦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以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致錯取諸虛偽之法,故名擇法覺支。(二)精進覺支:不雜謂之「精」,不退謂之「進」。修趣向 佛道之法,一心精進,不倦不怠;慧照分明,善能覺了,不錯修於無益苦行,故名精進覺支。(三)喜覺支:進修道法,工夫深造,與真法相應,心得法喜。不依計斷計常,著空著有顛倒之法而喜,是住真實之法而生喜,故名喜覺支。(四)除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身心諸見煩惱之麤重部份,使身心輕快安適,故名輕安覺支。(五)捨覺支: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所捨之境,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故名捨覺支。(六)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善能覺了,諸禪悉皆虛假,非真實定,不生愛見味著,故名定覺支。(七)念覺支:若修出離世間,了脫生死之道時,善能覺了,定慧不可偏重,常使定慧均等。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要均平不偏。或有時定力太過,其心沈沒;當念用擇法、精進、喜三覺支,審察提起,而不令沈沒。或有時慧力太過,其心浮動;發念用除、捨、定三覺支,以攝持之,不令浮動。務必調和其心,定慧適中,故名念覺支。

 第七、八聖道分:「聖」者正也,亦名八正道。(一)正見: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明析正確,故名正見。八正道以正見為主體,設若知見不正,則以下七法皆不正。(二)正思惟:既見四諦之理, 依此真理而思惟,使真智增長,故名正思惟。(三)正語:以真智修口業,不說一切非理之語,故名正語。(四)正業:以真智除去身之一切邪業,住於清淨之身業,故名正業。(五)正命:清淨身、口、意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命(五種邪命者;一、詐現異相:即於世俗之人,詐現奇特之相,以求利養。二、 自說功能:即說自己功德,以求利養。三、占相吉凶:即學占卜而說人之吉凶,以求利養。四、高聲現威:即大言壯語,而現威勢,以求利養。五、說所得利以動人心:即於彼方得利,則於此方稱說之;於此方得利,則於彼方稱說之,以求利養)。(六)正精進:以無漏慧,修涅槃道,勤行精進,不倦不怠,故名正精進。 (七)正念:以真智憶念正道而無邪念,故名正念。(八)正定:以真智入於無漏清淨之禪定,故名正定。

 以上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講演已竟。經文中尚有一句結詞,即「如是等法」;「等」者,等於六度萬行。即謂諸眾鳥,不但演說五根、五力...而且演說六度萬行,一切諸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聞到了眾鳥演說的法音,得了佛法的利益,於是常念佛、法、僧三寶。

 以上「壬一、鳥音法利」一科講演已竟,以下接講「壬二、徵釋略顯」。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此科徵問解釋極樂世界何以有鳥說法。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佛告訴舍利弗,也就是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前面所說的那些鳥,實是罪業報應而轉生的。「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為什麼呢?因為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三惡道就是地獄、餓鬼、畜生。「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又叫一聲舍利弗,極樂世界連三惡道的名字都聽不到,那裏有個實實在在的惡道呢?「何況有實」的「實」,是對著前面「實是罪報所生」的「實」而解釋的。這就是怕眾生會起懷疑心,鳥是屬於畜生道,畜生是罪報而生的,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念佛生去的,怎麼會有罪報生的鳥呢?這是需要詳作解釋,不是由罪報而生的。那麼這些鳥從那裏來的呢?「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這些眾鳥,皆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為了要使法音宣揚流布,以不思議力,變化出這些鳥來說法的。

(釋疑)問:三十七道品,乃小乘法相,往生極樂的眾生,皆是大乘根性,何必說此小乘法呢?

 答:三十七道品,乃三乘共修之法,大乘人以此為基礎,再進修六度萬行。

 問:既然需要三十七道品,為什麼由五根、五力說起,而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呢?

 答: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即已超越四念處等十二種道品。例如,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身體清淨,用不著「觀身不淨」。極樂世界的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用不著「觀受是苦」。經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華言不退。不退有三:一、「位不退」,已入聖人之流,不退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恆度眾生,不退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念不退者,既能念念流入如來果海,用不著「觀心無常」。行不退者,既能超越二乘,是「我執」已破,用不著「觀法無我」;所以不說「四念處」。正定聚的眾生,自然斷惡,任運修善;故用不著再修「四正勤」。 極樂世界的眾生,悉皆具有神通,故用不著再修「四如意足」。因此不說前面十二種道品。

 問:極樂世界有佛菩薩說法就好了,何必變化眾鳥說法呢?

 答: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愛鳥的眾生,以及好奇心的眾生,而示現的。問者又說:我生來就不愛鳥,這些鳥對我個人說,簡直是打閒岔?答:鳥是應機示現的,你既然不愛鳥,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會看見鳥,也不會聽到鳥叫聲,這樣你就可以放心了,請勿疑心,趕快生起信心吧!

 講到這裏把「壬二、徵釋略顯」一科講完,也就是把「辛一、化有情聲」一科講完。下面接講「辛二、化無情聲」。

本文恭錄 道源法師講述『佛說阿彌陀經講錄』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