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11 17:50:05a-shun

不起貪執便是清淨心

「心淨國土淨」出自《維摩經》的〈佛國品〉,即是「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的經句。那是說心清淨後環境也清淨。所謂環境,是指眼所見、耳所聞、鼻所嗅、舌所嚐,身所觸到的五欲境界,又稱五塵。好看的彩色及形色就是好看,好聽的聲音就是好聽,美味的飲食就是美味的飲食,面對這些種種,心雖明白而不起愛著貪執,便是清淨的不動心,所謂心不動或心不污染,不在於我們對環境的接觸,而在於我們放不下、丟不開。若能慢慢地練習,不為過去的事煩惱,也不為未來的事煩惱,心就漸漸地與清淨的境界接近了。

在日本的禪宗公案中,有這樣的一則趣談:有兩位努力修行的和尚,一是師兄,一是師弟。有一天的行腳途中,走到河邊要過河,遇到一位年輕女子也急欲過河,但那是在大雨之後,河面水漲而又無船可乘。其中的師兄自告奮勇將女子抱過了河,然後各走各的路。然而在路上,師弟不斷地向師兄抱怨:「出家人怎麼可以接觸女子,你今天抱了女子過河,是犯了大戒。」師兄不予理會,行事如常。到了晚上,師兄一覺睡到天明,而這位師弟輾轉難眠,對於師兄白天的行為,耿耿於懷,認為他犯了戒,尚不知懺悔。師兄醒來見師弟一夜不眠,問明原因。師兄便說:「我抱女子過河後已放下,為什麼你到現在仍緊抱著她不放。」

這個故事,便是在說明不受環境污染。雖然對環境有接觸到,但不因接觸到而心波動,或生瞋心或生貪心,當時接觸什麼就是接觸什麼。其次,對接觸的環境,過去的已過去,不在心裡牽掛著,這樣,就是心清淨。也許經常保持心清淨,並不容易,但是按照上述的觀念試著做,雖然對所有的事不能常保心不動搖,但總可以藉此減少一些煩惱。

心清淨並不是非常困難,不能永遠清淨,能得一小時清淨,乃至一分鐘清淨也好,只要練習了清淨,就能享受到一分鐘清淨自在的快樂。

誤解佛法或不會修行的人,很可能與現實的世界產生隔閡、討厭、逃避的現象。因此,再以一則故事供大家參考。

唐朝時,有一對母女供養一位修行人許多年。有一天這位母親想試探修行人是否修行成功。母親告訴女兒:「今日送飯過去,妳緊緊抱他一下。」女兒照做了。第二天,母親問這位修行人:「我的女兒怎麼樣?」修行人告訴她:「枯木倚寒崖。」

一般人認為能對美色不動心,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但是,這位母親認為他並未修好,所以拿起掃帚便將他趕走,並放一把火把供給修行人居住的草寮也燒了。

這個故事說明,像這位修行人是已有工夫的,但尚沒有開悟。雖然心不動,卻違背了常識和現實生活,那是死修行。所以,不受環境污染的意思是需要認識環境,但不受其動搖。心淨後,環境就可清淨。

本文節錄自「人間淨土」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