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欲無為 身心自在
凡夫常沈迷於「五欲」──財、色、名、食、睡。過度貪求而使「五欲過患」,造作種種罪業。
普天之下,物質窮困者比比皆是,但看不到的心靈貧困者更多。不只「有形的貧苦」會生怨念,「無形的心貧」怨恨更多。
貪財者,可說是「富中之貧」,永遠都嫌錢不夠多。殊不知,數字上的「零」愈多愈苦惱、心靈愈空虛;人生應當歸零。
人間菩薩就不同了,他重視的不是金錢,而是所有眾生的幸福;歡喜給予財施、法施、無畏施,看到人人快樂,內心就感到歡喜。
菩薩且能平等布施,無怨親之分──沒有「這是我不愛的人」、「這是我討厭的人」的分別,也沒有不能原諒的人;即使對方罪大惡極,也不輕易棄離。
沈淪色欲,人倫道德即混亂;還有許多人貪名。事實上,錢再多、位再高、名再大,當面臨病苦時,多數人寧可拋棄金錢、名利,只要能重拾健康。
有人曾說:「人都喜歡出名,只有師父你不愛名。」我說:「不對,我也很愛名──要維護我的清譽。」人人應該潔身自愛,不污染自己的身、心、靈。自愛愛人的人生,最有價值;不自愛的人生,即是愚癡。
貪食者,「鼻下這一橫」永遠填不滿,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把肚子當成動物的墳場。期待人人都能素食,「慈悲一切」、愛惜生命,與天地萬物共生息;大地平安,人才能平安。
貪睡者,懈怠墮落,頭腦昏沈。人生短暫,應把握分秒精進,莫浪費時間,
《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陷於五欲,會空過人生;要時時守住身、口、意,「十惡不做、十善奉行」。
貪欲造諸惡,有惜福、感恩心,才能降低欲念。就如南非祖魯族慈濟志工,儘管生活長期窮困,卻能「常念知足,安貧守道」;且能進一步「惟慧是業」──聞一分道理,即拳拳服膺,以智慧為精進的方向。
本文摘自:《慈濟月刊》520期〈無盡藏〉
上一篇:人間最美風景
下一篇:平常怎麼訓練自己得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