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2 21:18:16a-shun

沈澱心 深入經藏

晨光初露,靜思精舍常住眾課誦之後靜坐,聆聽上人開示:「無論面對何等境界,都要如同此時一般靜心;心靈澄淨,則萬事萬物無不在說法。」
《法華經序品第一》中,彌勒菩薩問文殊菩薩:「導師何故,眉間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羅,曼殊沙華,栴檀香風,悅可眾心。以是因緣,地皆嚴淨,而此世界,六種震動。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上人指出,眾生本具覺性,只是受無明覆蔽而迷失;諸佛菩薩遂顯跡於世,以慈悲、智慧啟眾生之迷,引導回歸清淨本性。
「《法華經》是為眾生而開啟,要讓眾生體解佛之知見;故佛陀現神變相,使大眾生尊重心;兩位菩薩則為大眾啟機——啟動人人恭敬信心。」
佛陀講《法華經》之前,有種種殊勝境界;上人表示,誦經時,只是按照文字讀誦,心與經文描述的境無法連接;若心和境相合,就能如同身在法華會上,感受莊嚴與歡喜。
「每每讀到『時四部眾,咸皆歡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對於如此莊嚴清淨的境界感到歡喜、震撼!此經深遠的意義無法盡述,請大家用心體會,對法常存恭敬信心,勤修不退。」

本文引用自2010.06.25《慈濟月刊》第523期衲履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