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服與伏心
我常強調「調心」,因為心調好了,自然語言行為就會表達出來,所謂身、口、意三業平行,所以起心動念,對日常生活、待人接物影響深遠。
見賢思齊 先要心服
有人會說:「心不好,別人又看不到。」其實經常累積壞的念頭,很自然的就容易控制不住自己而發脾氣;脾氣即是累積而來的習氣,遇見不順心的事,就會表達出不好的臉色,說出不好聽的話。
這種習氣累積久了,變成一種自然。有朝一日,當發現自己的確需要改變,或者要學習別人的好修養,就需要更長的時間。
於是,在學習之前,要先「心服」,心服才懂得知錯而能夠決心改過。但是自然的習氣已久,稍有不慎還是會流露出來,修行就是先要「服」,然後一次能忍,二次能吞,壞的念頭慢慢地消除,好的想法就會慢慢地增長。
這些說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做起來卻很困難,修行者看到別人好要起敬佩之心,同時要見賢思齊,就要有「服」的心。
克己精進 調伏心魔
佛陀修行的過程中,心中好壞念頭也曾不斷交戰,佛陀以大勇猛心和清淨的智慧,終於降伏壞的念頭,達到純善境界,這叫做伏魔。
學佛就是要「伏心」。「伏」與「服」不同,對賢人,我們起信服心;對於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好的習氣,則要自我降伏,這就是兩字不同處。
一旦壞念頭生起,又不慎表露於外,別人看了會給予指正,此時就要趕快心服口服認錯,這就是及時改過,也是伏自心魔的一種方式。也許剛開始會不習慣,但一次一次的精進,慢慢地就會自在了。
一位婦女的轉變
就像有一位資深的慈濟委員,她在少女時,嚮往結婚後能組織一個美滿的家庭,婆婆好、先生好,她也能做個好媳婦、好太太。但事與願違,婆婆是受舊禮教的人,秉持著臺灣俗諺「受尪欺,不要受某治」、「女人憨憨的吃,憨憨的做就好」的舊觀念,從來不重視她的想法,處處壓抑著她。她有
直到1985年,一位委員引她進入慈濟,她才知道:世間不是我最可憐,還有很多人過著艱辛的生活。
投入慈濟之後,又聽到我說:「心好,嘴巴如果不好,不算好人。」她開始自我反省,想到過去總是覺得:我比較有理,為什麼不能辯駁、解釋呢?所以得理不饒人。後來知道「得理要饒人」,「理直要氣和」,因而不斷地調整自己。
現在三代同堂,婆婆九十多歲了,偶爾會說:「我這麼老了,沒有用了。」她就對婆婆說:「有媽媽在,讓我們有孝順的機會,我們都很歡喜。」婆婆聽了就很安心;而媳婦現在也成了她的寶貝,婆媳就像母女一樣。看,成就一個美滿的家庭,就在於能夠調伏自心。
所謂「惡法易生易滅」,善法也是一樣。若能降伏這念心,把習氣變得自然,就是修養,這是需要日日用心不懈的。
證嚴上人開示於
上一篇:不能說「那個字」的典故
下一篇:佛陀六年苦行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