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2 14:48:42悟見老兄
法會講題 儒家的大學之道--成聖成佛 講授綱要
法會講題 儒家的大學之道--成聖成佛 講授綱要 悟見編整
一、何謂大學之道?
大:人得一為大,一就是道,得一,就是拜明師求道。
大學: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就是佛家所說的大丈夫、佛,在儒家來說,就是聖人。
大學之道:就是成聖成佛之道,就是佛家的正法眼藏,道家的玄牝之門。
二、何謂明明德?
明:第一個明,如同佛家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的「觀」,意指要去拜明師求道,才能找到佛心本性,光明德行。
第二個明,指本性之意,明德,即是光明的本性,純善無惡的佛性,良知天心。
明明德:就是去拜明師求道,才能回復我們的本性。
三、何謂親民?
親民:親就是親近,民就是指眾生。儒家的親民,就如同佛家的渡化眾生,與眾生廣結善緣,然後引導眾生來拜明師求大道,就是求成聖的大學之道。
親民亦可當新民:求道之後,找到佛心本性,改毛病去脾氣,重新做人,回到佛心。
四、何謂止於至善?
止:就是達到的意思。
至善:是指圓滿的境界,在天堂來說,就是指無極理天,無生無死,朝拖輪迴的天堂。對佛心本性來講,就是回復佛心本性,也就是成佛之意。
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成聖成佛回理天。
要止於至善,一定要「明明德、親民」,也就是求道修行。
五、儒家的修行法
經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找到佛心,如同佛家的明心,要明心,就要拜明師求道。
定:如如不動的佛心,佛心本性作主,不受外界引誘,謂之定。
靜: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自性,本是清淨」,此處是將煩惱轉為菩提,改毛病去脾氣,自然能回到清靜的佛心本性。
安:是指心安,沒有煩惱,心靜如水,不起風波,無憂、無慮、無煩惱是安。
慮:是指一切的起心動念,都能合乎道,思慮周全圓滿,沒有缺點。
得:就是達到,達到至善的境界,就是回復全善的佛心本性,這就是得。
儒家定、靜、安、慮、得,在修行上來說,是內聖的功夫,也就是改毛病去脾氣,回到全善的佛心本性。
六、道為天地萬物之本
經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天地萬物皆是道所創造,道是萬物的根本,天地萬物有道,才能有種種的作用,這些作用就是末。
事有終始:天地萬事,因為有道的存在,所以就有開始和結束,就是有因有果。
知所先後:我們求道學道,能知道天地萬物萬事的根本及作用,都源之於道,我們的靈性也是道所生,知所先後,對靈性來說,就是知道生死來路。
則近道矣:我們拜明師求道學道,知道生死來路,這個就是回天的道。
七、儒家的外王功夫
經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經文: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就是要將大道推展於全天下,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成就人間淨土。
修身:就是是拜明師求道,恢復佛心本性,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同佛家所說的自覺覺他,達到佛的境界。
齊家:讓全家全部求道修道。
治國:讓全國人,全部求道修道。
平天下:讓全天下人都求道修道,人人有道,天下太平。
要化娑婆為蓮花邦:一定要從修身著手,然後齊家,再治國,最後才能平天下,將人間化為淨土。
經文: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下面的字調到上面來,變成了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就是達到各項的目標。
身修:做到了修身。
家齊:做到了齊家。
國治:做到了治國。
天下平:做到了平天下。
八、儒家的修身之道
經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正心:起心動念,都合於道,沒有邪知邪見,就是正心。
誠意:真誠的佛心,不虛心假意,不欺天,不欺人,更不欺騙自己,求了道之後,終生抱道奉行。
致知:求道修道,要做到誠心,一定要找到佛心,致知就是拜明師求道,找到佛心本性,沒有拜明師求道,所修的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善良的一面,仍有對待,仍落在輪迴中。
格物:就是革除心中的種種物欲,不受外界形形色色的引誘,回到本來佛心本性,真人作主,如如不動,不貪、不嗔、不痴,也就是佛家所說,渡盡自性所有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就是格物的真意。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如改成心正、意誠、知致、物格,就是達到目標之意。
心正:就是做到正心
意誠:做到誠意了
知致:達到致知了
物格:做到格物了
九、人人有道世界大同
經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天子:國王或皇帝
庶民:所有的眾生
壹是:全部都是。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皇帝到百姓,所有的眾生,都會來求道修道,以求道修道為本分,人人有道,人人是佛。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大家不求道、不修道,那要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人間也無法成為淨土。
其所厚者薄:厚,就是看重,比喻看重求道修道;薄,就是看輕,比喻看輕世俗凡事;
整句意思是:該注重的事,不去注重,就是指人人都應該來求道修道,而不來求道修道。
而其所薄者厚:世俗凡事,本來應該看輕,卻偏偏去重視它,迷戀紅塵。
未之有也:指世人如本末倒置,不求道修道,而想要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人間淨土也不可能實現。
一、何謂大學之道?
大:人得一為大,一就是道,得一,就是拜明師求道。
大學:大學就是大人之學,大人就是佛家所說的大丈夫、佛,在儒家來說,就是聖人。
大學之道:就是成聖成佛之道,就是佛家的正法眼藏,道家的玄牝之門。
二、何謂明明德?
明:第一個明,如同佛家心經所說的觀自在菩薩的「觀」,意指要去拜明師求道,才能找到佛心本性,光明德行。
第二個明,指本性之意,明德,即是光明的本性,純善無惡的佛性,良知天心。
明明德:就是去拜明師求道,才能回復我們的本性。
三、何謂親民?
親民:親就是親近,民就是指眾生。儒家的親民,就如同佛家的渡化眾生,與眾生廣結善緣,然後引導眾生來拜明師求大道,就是求成聖的大學之道。
親民亦可當新民:求道之後,找到佛心本性,改毛病去脾氣,重新做人,回到佛心。
四、何謂止於至善?
止:就是達到的意思。
至善:是指圓滿的境界,在天堂來說,就是指無極理天,無生無死,朝拖輪迴的天堂。對佛心本性來講,就是回復佛心本性,也就是成佛之意。
止於至善是大學之道的終極目標,也就是成聖成佛回理天。
要止於至善,一定要「明明德、親民」,也就是求道修行。
五、儒家的修行法
經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找到佛心,如同佛家的明心,要明心,就要拜明師求道。
定:如如不動的佛心,佛心本性作主,不受外界引誘,謂之定。
靜: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自性,本是清淨」,此處是將煩惱轉為菩提,改毛病去脾氣,自然能回到清靜的佛心本性。
安:是指心安,沒有煩惱,心靜如水,不起風波,無憂、無慮、無煩惱是安。
慮:是指一切的起心動念,都能合乎道,思慮周全圓滿,沒有缺點。
得:就是達到,達到至善的境界,就是回復全善的佛心本性,這就是得。
儒家定、靜、安、慮、得,在修行上來說,是內聖的功夫,也就是改毛病去脾氣,回到全善的佛心本性。
六、道為天地萬物之本
經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天地萬物皆是道所創造,道是萬物的根本,天地萬物有道,才能有種種的作用,這些作用就是末。
事有終始:天地萬事,因為有道的存在,所以就有開始和結束,就是有因有果。
知所先後:我們求道學道,能知道天地萬物萬事的根本及作用,都源之於道,我們的靈性也是道所生,知所先後,對靈性來說,就是知道生死來路。
則近道矣:我們拜明師求道學道,知道生死來路,這個就是回天的道。
七、儒家的外王功夫
經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經文: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就是要將大道推展於全天下,化娑婆世界為蓮花邦,成就人間淨土。
修身:就是是拜明師求道,恢復佛心本性,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如同佛家所說的自覺覺他,達到佛的境界。
齊家:讓全家全部求道修道。
治國:讓全國人,全部求道修道。
平天下:讓全天下人都求道修道,人人有道,天下太平。
要化娑婆為蓮花邦:一定要從修身著手,然後齊家,再治國,最後才能平天下,將人間化為淨土。
經文: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下面的字調到上面來,變成了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就是達到各項的目標。
身修:做到了修身。
家齊:做到了齊家。
國治:做到了治國。
天下平:做到了平天下。
八、儒家的修身之道
經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正心:起心動念,都合於道,沒有邪知邪見,就是正心。
誠意:真誠的佛心,不虛心假意,不欺天,不欺人,更不欺騙自己,求了道之後,終生抱道奉行。
致知:求道修道,要做到誠心,一定要找到佛心,致知就是拜明師求道,找到佛心本性,沒有拜明師求道,所修的心,不是佛心,是人心善良的一面,仍有對待,仍落在輪迴中。
格物:就是革除心中的種種物欲,不受外界形形色色的引誘,回到本來佛心本性,真人作主,如如不動,不貪、不嗔、不痴,也就是佛家所說,渡盡自性所有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就是格物的真意。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如改成心正、意誠、知致、物格,就是達到目標之意。
心正:就是做到正心
意誠:做到誠意了
知致:達到致知了
物格:做到格物了
九、人人有道世界大同
經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天子:國王或皇帝
庶民:所有的眾生
壹是:全部都是。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皇帝到百姓,所有的眾生,都會來求道修道,以求道修道為本分,人人有道,人人是佛。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如果大家不求道、不修道,那要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人間也無法成為淨土。
其所厚者薄:厚,就是看重,比喻看重求道修道;薄,就是看輕,比喻看輕世俗凡事;
整句意思是:該注重的事,不去注重,就是指人人都應該來求道修道,而不來求道修道。
而其所薄者厚:世俗凡事,本來應該看輕,卻偏偏去重視它,迷戀紅塵。
未之有也:指世人如本末倒置,不求道修道,而想要成佛,那是不可能的,人間淨土也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