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6 18:23:02MIKE新闻工作室

中国改革之分析

中国改革之分析

目录
一、序
二、我们为什么改革?
三、怎样定义中国当前的改革?
四、建国以来改革的教训?
五、我们怎样进行改革?
六、后记

一、序:一粒种子
我种下一粒种子,
等待它生根发芽;
我种下一粒种子,
等待它成长壮大;
我种下一粒种子,
等待它开花结果;
我种下一粒种子,
等待它的朋友遍天下。

我们要想进行改革,首先必须弄明白为什么要改革?哪些应当改?哪些不能改?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改革的目的?历史上的教训?怎样进行改革?诸如等等,如果搞不清这些问题,那么最终结果只能是瞎改,或叫事与愿违!中国近三十年的改革历程有成功有失败,我们不必遮遮掩掩或自欺欺人,历史将会告诉我们一切。世上没有永远正确或不犯错误的人,纯粹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谁也不是先天就是天才或伟大英明,只不过他的认识或思考比别人深刻,行为符合了时代的需要和客观规律,而犯的错误比别人少罢了。我们个人如此,领袖如此,国家、民族、党同样如此。“历史从来没有救世主,有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的社会只所以进步,那是因为我们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能够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不断的推陈出新。人类就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否定中完善着自己,创造着文明。现在我们来对改革进行反思,正是这种总结和批判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
二、我们为什么改革?
十九、二十世纪,由于工人阶级开始走上了世界政治舞台及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革命风起云涌起来,人们先后建立起了十几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它使人类首次打破了几千年私有制的牢笼,为建立普遍民主的政治提供了可能,应当说这在人类的发展史和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当无产者取得了政权之后,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治却是蒙胧迷茫的。有的脱胎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有的解放于资本主义的殖民地,有的诞生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因此对于建立怎样的一个无产阶级的社会还是一片空白,历史上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大多数无产阶级的领袖们只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空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但对于自己的所要建立的社会没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思想僵化,总是陷入非此即彼的怪圈,他们往往把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完全割裂开来,强调一种理想的一大二公三纯的计划经济,而忽略了必要的市场和民主的建设,甚至出现了种种过激的行为,这就严重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
由于人们所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一般都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因此物质基础极其匮乏,人民需要休生养息,国家需要尊重客观规律,仿佛是经过三九严寒的土地上长出的幼苗,最需要的是和风细雨和阳光沃土,最怕的是电闪雷鸣和狂风暴雨,任何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行为都是对它的一种摧残,任何越俎代庖、溺爱包办的作法都是对它的一种犯罪。人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公有制条件下最大发挥市场的作用,解放生产力的束缚和人们头脑中的条条框框,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但无产阶级的领袖们却过分强调了阶级斗争、暴力专政、绝对的计划经济等,而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法制建设和市场建设,甚至出现了凡事由国家或政府来包办一切的现象。由此就脱离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严重制约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民主的发展。这些问题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甚至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从东欧社会主义的改革到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再到苏联的解体,其实就是这种现实的深刻反映。
应当说公有制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些国家建国初期还是得到了集中体现的。人们仿佛一夜之间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一大二公的社会制度。消灭了剥削和不平等现象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解决了人口众多、发展落后、社会物质财富发展不平均的问题,解决了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卫生、受教育和温饱问题。在短时期内,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公有制条件下易于办到的而在私有制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其中两个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及国内资产阶级的束缚,使自己获得了自由发展的力量和空间,最终把自己发展成为两个世界上的主要大国。但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建立起的严格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制约了市场与民主的发展,最终使自己逐渐走入死胡同了,尤其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扩大及国家政治体制的日益官僚僵化,使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政治、经济越来越丧失了活力。因此几十年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走向了改革之路,这应当是说是个必然,也是对人们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与民主建设的必然惩罚。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个必然,中国的改革也不是哪一个领导人的突发奇想或一个特例,而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现实发展的必然。我们必须要改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东西,推陈出新,赋予社会主义的新定义新民主新内容;我们不能拘限于理论或理想,而应尊重现实、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断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法律规范、民主政治、经济基础是一个批判继承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完全否定的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不能因为公有制经济就否定市场的作用与价值。因此,我们必须进行改革!“与其坐而待亡,不如起而行之!”其实,社会主义社会在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后,它的发展便注定是一个不断改革完善,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在消灭了阶级基础及斗争后,民主政治及自我革新将不可避免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第二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必然是一个通过改革完善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史无前例,没有经验可循,也很少有明确具体的理论指导。因此这就决定了改革在社会主义社会决不是一个暂时现象,而将贯穿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
现在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两大问题,即:一是市场问题,一是民主问题。我们在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后,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两者缺一不可。市场的问题有一个市场主体的建设问题。必须从头来,打破一切国家或政府主导的模式,建立起民主、规范的有充分自主权的市场主体,加强要素市场的培育,加强市场职能建设和法制建设,做到依法行政。应当说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的支柱,没有法制的约束,就不可能有市场的公平和有序,没有法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将是不可知和危险的,因此法制是市场的必要条件。再一个就是民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在于公有制,在于消灭了剥削和不平等的基础,缩小了社会差别,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它使没有等级,没有了身份地位,没有两极分化,没有了封建特权的理想成为可能。
如果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制度,那么其根本区别就在于阶级、民主和所有制的问题。私有制为主的社会是为少数社会财富的所有者服务的,体现着少数人的民主政治,公有制为主的社会则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体现着多数人的意志。私有制导致两极分化现象是私有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是公有制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再者,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是被金钱操纵的从上而下的民主,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公平,而社会主义民主是从下而上的普遍的民主,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因此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相比于资本主义具有巨大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建立起了真正能够反映工人阶级民主、意志的国家政权和以公有制为主的所有制结构,那么就能最大实现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普遍民主政治的要求,从而发挥社会主义的这些优越性,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现实由于无产阶级创立者的局限性,都没有真正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相配套的民主政治,使上层建筑逐渐失去了民主和活力,最终导致权力垄断并出现特权、腐败现象,由此社会主义国家就有了全面腐化变质或崩溃的危险。
三、怎么定义中国当前的改革?
现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快三十个年头了,它是从农村开始搞起的。通过解放思想、开放搞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前二十年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农村土地承包、经济特区的试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外资的引入等政策,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和市场的束缚,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或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尤其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改制、教育和医疗卫生系统产业化的改造,造就了大批通过不正当手段富起来的暴发户,社会出现了巨大社会差别、特权腐败和不公,其实质是壮大了特权阶层和私有制的规模,掏空了公有制的基础,改变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成为特权与私有的天堂。从而使社会矛盾越发尖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起来,而教育及医疗事业产业化的结果影响更是巨大的,一片好心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苦果。我们知道影响社会稳定和民心的主要原因有:第一社会不公,第二官员腐败,第三用人不当,第四衣食不保,第五劳民伤财等。因此现在社会中又出现了要求对改革进行反思的呼声也就自然的了。
我想我们在解决了为什么要改革的问题之后,就应当解决改革的目的和方向的问题。那么怎样来定义当前的中国改革呢?我想是不言自明的,党中央早已明确了,那就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然改革的定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那么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什么?我们别改着改着,改成四不象了,或者干脆连自己的性别也改了。因此搞清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因此也就明白了中国改革之父邓小平先生为什么要旗帜鲜明的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如果失去了这四项基本原则,那么中国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呢?这就不得而知了。因此改革只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决不能借改革之举而行复辟或西化之实。那么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我想第一是公有制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是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三是缩小差别,共同致富;第四是由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如果改革取消了工人阶级的统治地位、取消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破坏了公有制的基础、出现了两极分化,那么中国的社会是什么社会呢?这样的改革又是怎样的改革呢?因此这是危及到党的执政地位及基础的大问题,也是危及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的问题,不容得我们不仔细思考。
有人说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制,必须实行两极分化,只有私有制才会有竞争,只有两极分化有差别才会有发展动力。难道果真如此么?我说他这是不懂市场和社会,因为有比较有市场就会有竞争,有矛盾有需求便会有发展。难道只有私有制才会有竞争、才会发展吗?如果说只有私有制才会发展,那么新中国的头三十年都只能一直一穷二白了,也就不会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的建立,也就不会有两弹一星的成功。由此看来,少数人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他们强调私有制的必要性是别有用心的,是为既得利益者服务的,他们想永远保持自己特权与利益。不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的确有一个市场主体的问题,只有搞好市场主体的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这个主体就必须是一个人吗?必须是资本家吗?我想这是形而上学,是教条主义。市场是不认得谁是谁的,它只是一个经济运行机制,它只是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着,它的主体可以是个人,可以是集体,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国家,只不过这个主体的代表有个规范或监督的问题,一个国家或组织如果没有民主、规范和监督,那么只能是集权垄断或一团散沙。
小平同志后来关于改革的一系列论述是很有先见之明的,第一他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使这个标准成为解放思想的有利武器,但它有个中心,那就是要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第二他谆谆教导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但不能搞两级分化,搞两极分化那么便是失败的。这些话语仍犹在耳边。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对那些搞西化或复辟的走私有化道路的人难道一点都无动于衷吗?我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经成功完成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改造,难道还要让我们走回头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