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05 03:02:41blackish green

總統大選ABB 美國愈來愈像台灣



總統大選ABB 美國愈來愈像台灣

吳典蓉/新聞分析


經過漫長的選戰,美國總統大選卻還不能落幕,此情此景,台灣選民卻一點都不陌生,這應該算是台灣的民主發展終於趕上美國老大哥,還是如一位美國駐台外交官私下說的,「美國愈來愈像台灣了」?

拿台灣來與美國對比,還真的可以找出許多相似處。首先,四年前小布希以較少的普選票數、最後未經驗票就任總統,民主黨人士一直認為小布希偷了(steal)總統大選,四年來,小布希的正當性一再受到質疑。同樣地,陳水扁總統二千年只拿到三成九選票,也一直被質疑民意基礎不足。


但不論選舉訴訟結果為何,陳水扁在二○○四年已拿到半數選票;美國選舉結果雖然尚未最後確定,但小布希一雪前恥,從上次的普選輸五十萬票,這次可望贏三百五十萬票。


★異曲同工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他們是如何完成這場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的?這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主導小布希四年任期的,就是九一一後的反恐局勢,這是越戰以來,美國首次在戰爭時期進行選舉,選舉一開始,小布希團隊就自我界定成「戰爭領袖」,充分發揮反恐領袖的優勢,隱然把「反恐、愛美國和大選」給綁在一起,不論民眾對小布希的經濟表現、赤字問題多不滿意,但是每次一測到作為領導人特質的民調,小布希就遙遙領先。

同樣地,陳水扁前四年總統任內,財經政策仍不熟練,許多選前提出的稅改等重大改革方案,第一任內也不敢放手去推;真正界定他這四年表現的,反而是台灣主體意識的成長。而他在選戰中提出的「防禦性公投」,雖被對手指為是藉「公投綁大選」,卻讓連宋陣營完全處於「防禦性」地位,必須不斷舉證自己「愛台灣」。



★兩人對手 人格特質也很類似

任何選舉都是相對的,有趣的是,小布希與陳水扁的對手也有類似的人格特質,民主黨推出的挑戰者凱瑞,最常被形容的字眼是「aloof」(冷漠的),和選民熟絡不起來,不像小布希一看到選民就顯得平易近人。同樣地,陳水扁的草根性吸引了不少選民,他鮮明、強烈的用語也符合中南部選民的胃口;相對地,長久以來連戰被認為缺乏政治魅力,二○○四年的表現雖比四年前進步,但總是無法完全平民化,和選民隔了一層。

這是比人格特質。如果再比戰力,兩組候選人更有許多雷同處;小布希與陳水扁都擅長「攻擊是最佳防守」之道,凱瑞及連戰雖然身為挑戰者,卻在整場選戰中處於守勢。今年九月,美國仍受困於伊拉克混亂情勢,美國駐伊軍人傷亡不斷之際,當時被檢討的焦點卻不是現任總統小布希的判斷及能力,反而是凱瑞三十年前是否誇大其在越戰時的功績,他夠不夠格拿到紫心勳章。

同樣地,在台灣二○○四年的選舉中,大家其實不太記得兩大陣營提出什麼政見,選戰一開打,連戰及親人的家產成為焦點,三十年前是否非法取得農地備受注意;到了後期,連戰的台灣認同、立場又變成對手放大鏡檢視的焦點。


★只為反B 挑戰者僅能居守勢

凱瑞、連戰最後會退居守勢,也和兩場總統大選所引發的社會對立有關。在美國反布希人士眼中,小布希是保守、不文明的鄉下人,痛恨他者甚至形容其為「美國有史以來智商最低的總統」;他們雖然不見得喜歡凱瑞,但更討厭布希,在「ABB」(Anyone but Bush,只要不是布希就好)情結下,凱瑞雖因可以整合民主黨的支持脫穎而出。但也因此,凱瑞幾乎無法清楚說出自己的主張,小布希陣營輕易就將他打成「flip-flopper」(立場搖擺不定者)。

在台灣的連宋陣營,也有「ABB」(Anyone but Bian )的問題,他們因「反扁」情結而凝聚,曾希望打一場「挺扁與反扁」的選戰,讓大選成為對陳水扁四年執政的信任投票;但除了反扁之外,藍營卻未能提出強而有力的願景,讓扁營反可順勢以「復辟」加以反擊。

在極端對立的選舉中,選舉訴訟似乎難以避免,而台灣與美國也都有選舉行政上的問題。在美國,各州的選舉流程及設備並未統一,而主管選務人士又都具政黨背景。因此,一旦發生爭議,最後必然要走上法庭。就如此次俄亥俄州的「臨時票」問題,如果民主黨人士不信任主導選務的共和黨官員,當然必須由法庭解決。有趣的是,美國兩組候選人也都早有心理準備,尚未投票前,民主黨就有一萬名律師在超級戰區待命,共和黨也在三個選區都準備了律師。



★政治爭議 美國還有最高防線

台灣的選舉訴訟尚未定案,但是在這場激烈選戰中,向來立場尚屬超然的中選會卻因公投案而被捲入政黨爭議,無法得到在野黨的信任。比美國更嚴重的是,台灣除了選務紛爭外,甚至連值勤軍人是否投票都出現爭議,台灣社會的分歧較美國更嚴重,由此可見。

美國和台灣發生同樣的狀況,但我們卻很難因此慶幸,畢竟,美國總統大選爭議的根源,在於小布希推動政策的極端手段,下次只要換了總統候選人,狀況就大為不同;而且美國政治爭議再強,最高法院都可作為最後防線;相對的,台灣有沒有這項條件,目前還難以預知。



2004.11.04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