薌劇守護者導演“飛天曲”
核心提示
吳茲明,漳州薌劇傳承人。樂觀、爽朗的他,看上去渾身充滿激情,全然不像一位年屆六十的老人。作為薌劇執著的守護者,收入神七“飛天U盤”的薌劇,就是他一手導演的。
和畬族民歌、福州評話不一樣的是,漳州薌劇,在臺灣稱歌仔戲,是全國三百多個劇種中唯一橫跨海峽兩岸,為兩岸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今天,“發現海西文化之美”係列報道,將為你解密被譽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紐帶的漳州薌劇。
吳茲明:薌劇執著的守護者
“你們到了?我馬上接你們去演出現場。”今年8月份,在採集漳州薌劇時,記者撥通了吳茲明的電話,熱情的他,第一時間把記者帶到了演出現場———漳州城郊一處開闊地。而這出送上太空的薌劇,由他一手導演。
夜幕下,薌劇演員們在臺上盡情表演,臺下不足300平方米的空地,站滿了觀眾,盡管是夜晚,但天氣依舊炎熱,加上現場燈光的照射,不少觀眾汗流浹背,但這絲毫不影響大家觀看演出的心情。
演出的間隙,吳茲明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故事。從小在廈門長大的吳茲明,母親是薌劇演員,具有薌劇表演天賦的吳茲明,十來歲就進入漳州藝術學校學習,從此,與薌劇結下了不解之緣。
粗略一算,吳茲明已經和薌劇打了50年的交道,對薌劇的那份情誼,不是三言兩語能夠道得清的。1963年,年僅15歲的吳茲明從藝校畢業後,就成為漳州歌仔戲劇團的演員,而後,他到省藝校戲曲班從事藝術教育。最終,他還是回到了漳州薌劇團,堅守在他所熱愛的薌劇創作、表演一線。
吳茲明說,“只要身體允陷N會一直從事薌劇事業,繼續當一個薌劇執著的守護者。”
跨越海峽的薌劇
薌劇,原名歌仔戲,起源于漳州,成形于臺灣宜蘭,流行于閩南地區、臺灣宜蘭和東南亞各國華僑、華人聚集 地。
說起薌劇的由來,和民族英雄鄭成它陬蛢鬗j的關係。當年,鄭成必v領部隊東渡收復臺灣,把流傳于漳州的“錦歌”、“車鼓弄”等民間藝術帶到了臺灣,並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逐步形成“歌仔陣”。後以錦歌的主要曲調加以漳州、廈門語言混合的臺灣腔作為唱白,並吸收梨園戲、四平戲和亂彈的劇目,就形成了當時的歌仔戲,即薌劇,在臺灣一時風靡盛行。所以說,薌劇與臺灣歌仔戲同根同源,是同一劇種的兩個不同名稱,兩者之間有很密切的血緣關係。
薌劇音樂的特點是唱多白少,曲調自由,旋律優美,節奏強烈,富有較強的表現力和鄉土情調。薌劇的傳統曲調有一百多處。歌仔戲時期以錦歌、臺灣調和民歌為主,改良戲時期則以內地雜碎調和若幹改良調為主,適當吸收京劇、潮劇、漢調等部分曲牌,夾雜些電影歌曲和流行歌曲,呈現復雜狀態。
□記者手記
現代元素融入薌劇
在“採集兩岸聲音,見證海西先行”策劃過程中,我先後採集了多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薌劇的現狀及發展,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的薌劇,不僅傳承了傳統薌劇的特色,還在表現手法上,加入了不少現代元素。
初看薌劇時,雖是在一個露天空地,但燈光、音響設備一應俱全,在電腦輔助下,演出現場的聲、光、電效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精彩的演出深深吸引了包括我在內的現場所有觀眾。
傳統的戲曲表演傳遞的情感,如果與高科技的聲、光技術和電子傳播技術相結合,就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瑰寶,經過精美包裝,所達到的藝術表現力將是無法估量的。而戲曲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經過思變、創新,增強了戲曲藝術的觀賞性,對于整個文化市場的良性發展,也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薌劇正是因為有了革新與包裝,才會出現今天的輝煌。如今,漳州市薌劇團極其重視演出質量,加大設備投入,抓緊演員培養,每年能進行180場左右的演出。在晉江一帶,他們每場劇的戲金高達6000元。這個數字,在我採訪的眾多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是不多見的。
但和其他劇種一樣,薌劇也面臨著難題,劇種觀眾的老齡化,幾乎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通病。針對這個問題,吳茲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單靠演出團體的力量是無法克服的,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例如,中小學應開設鄉土藝術課,學者、大學生可把鄉土藝術作為研究課題,電視節目中應適當播放薌劇節目,等等。當然,任何藝術都應適應時代的需求才具有生命力,薌劇工作者也應勇于創新,使之符合時代審美需要。
□感言
見證神七開艙很自豪
作為唯一到北京見證神七返回艙開艙,並參加“採集兩岸聲音,見證海西先行”新聞發布會的傳承人代表,吳茲明很是自豪。他表示,薌劇能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起遨遊太空,對薌劇的傳播與發展將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漳州薌劇團團長李易文對薌劇的“飛天”,表示了同樣的激動心情。李易文說,作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紐帶,薌劇搭載神七上太空,對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合作都有著積極意義,也可以借此機會,在兩岸之間大力宣傳兩岸同根同源、隔斷不了的同胞情誼。(記者 張林 包華)
上一篇:龍海薌劇:讓傳唱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