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香蠣黃
材料:鮮蚵(蠣黃)/蔥/蒜/辣椒/豆鼓
調味:鹽
時間:10分鐘
1.
鮮蚵洗淨瀝乾....
撒一點點鹽..略醃1分鐘..再抓一些地瓜粉...
然後下鍋..半煎炸...
至鮮蚵2面金黃..盛盤備用
2.
另起油鍋
小火炒香豆鼓
*豆鼓ㄉ原料是黑豆,它是釀造醬油ㄉ原料之一
*乾豆鼓比濕豆鼓來得香
*炒豆鼓最忌大火爆炒~否則容易焦鍋
3.
蒜末和蔥白末也加進來
4.
辣椒末也可以加進來了...
去籽ㄉ辣椒..不辣..一樣香!!!
喜歡辣ㄉ人..辣椒籽不用去掉..直接炒
5.
蔥綠最後加!!!
拌炒均勻~~就可熄火
6.
鋪在半煎炸ㄉ鮮蚵上~~就大功告成啦!!!!
牡蠣在兩廣地區稱「蠔」,江浙名為「蠣黃」,
北方叫「蠣子或海蠣子」,福建及台灣稱其為「蚵仔」。
新鮮ㄉ蚵~潔白晶亮,色澤暗淡ㄉ則鮮度有問題
由於蚵仔營養價值高,有人稱為「海洋的牛奶」,
日本人則譽為「海洋之糙米」。
牡蠣殼入藥 治多汗、盜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廖麗蘭:
牡蠣味甘、性溫,就營養學角度來看,它含有豐富蛋白質,
但中醫用的不是牡蠣,而是它的殼,磨成粉後入藥,
即使是今日,依舊廣泛使用,但須搭配其他藥材,不會單用牡蠣。
牡蠣的殼味鹹、澀,屬性微寒。
中醫臨床上常用來治療多汗、虛汗及盜汗,
但必須搭配其他藥材一起使用,
比如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的氣虛型多汗者,可以合併黃耆使用,
治療陰虛型多汗者,常見的組合就是牡蠣加上百合、生地。
治白帶過多 能中和胃酸
牡蠣還能用來治療白帶過多。
脾虛型患者,可以少許牡蠣,搭配蓮子、芡實,健脾胃及利濕。
另外,治療胃酸過多、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時,中醫也常用到牡蠣。
牡蠣殼裡的碳酸鈣,可以中和過多的胃酸。
甲狀腺腫瘤、慢性淋巴腺腫大患者,也可以牡蠣搭配其他藥物治療。
殼屬性微寒 體虛者節制
不過,因牡蠣殼屬性微寒,躁熱體質的人較適合使用,
體質虛寒、胃寒者不宜長期使用,或須搭配其他藥物。
像胃寒型的胃酸過多、胃潰瘍患者,
須搭配理中湯或安中散一起使用,暖腸胃、補氣。
吃蚵仔壯陽 含鋅很有限
署立八里療養院營養師葉香蘭:
很多人怕吃海產,擔心膽固醇過高,吃蚵仔時不必有此顧慮。
一份重量65公克的牡蠣(約八顆),膽固醇只有33毫克,
算是低膽固醇海產。它還是「低脂肉類」,
一份蚵仔的脂肪含量只有1公克,熱量則是50大卡。
坊間相信吃蚵仔能壯陽,因為它富含微量礦物質「鋅」,能助「性」。
但事實上,去除水分後的蚵仔乾鋅含量較高,每100公克有31.1毫克外,
新鮮蚵仔的鋅含量並不如想像中高,
甚至不及紅蟳、牛腱等,也比不上洋菜。
鐵含量不少 貝類佼佼者
國人對鋅的迷思,可能源自「缺鋅,睪丸會發育不良」之說,
其實只要飲食均衡,就可攝取足量的鋅。
蚵仔的鋅不如想像高,但令人意外的是,別看它白白灰灰的,
鐵含量反而高,每100公克含6.6毫克鐵,
雖不及紅肉、內臟、米血糕等高鐵食物,
但在貝類裡,名列前茅。
當心寄生蟲 還是少生食
雖然蚵仔的營養價值高,
但從飲食衛生觀點來看,不建議民眾生食,
除了避免寄生蟲下肚,一旦保存稍有不慎,還會吃進其他病菌。
牡蠣吃法千變萬化,薑絲蚵仔湯是最簡便的料理,
還能做成蚵仔煎、蚵仔麵線、蚵嗲、炸蚵仔等
令人垂涎三尺的小吃。
妳也試試吧!!!
以上資料來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1&f_SUB_ID=1404&f_ART_ID=203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