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先生講『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我偶爾會在台大有些巧遇,就將其一小部分記下)
林南(Nan Lin)是我久聞其名的東海先輩,我猜它1930年代出就畢業了。
他出版過社會學方法論的書。
【作者簡介:林南是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社會學系教授,以及亞太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是The Struggle for Tinanmen (1992);SocialSuppo「Th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與Afren Dean與 Walter Ensel合著,1986):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1976):以及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1973)等的作者,地也是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1982)的共同編輯(與Peter Marsden)。他的作品散見於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與Social Force’以及其他刊物.林南教授是美國社會學會(1999-2000),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許多大學,包括台灣大學與中國的人民大學等等的榮譽或諮詢教授。】
2007/4/12 在台大,他講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這講題與他合著的書相同N Lin, KS Cook, RS Burt - 2001 - Aldine de Gruyter)。
相關之著作兩岸都有翻譯:
林南/著的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2001)
:『社會資本』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社,2005
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論文:[美]林南著/「社會網路與地位獲得 」俞弘強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2期
我第一位提問:正如他明年在OUP要出版的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世界各國的同志採用定名法(name generators)來談社會資本。這種「學派」(school)搞學問之方式,本身這種社會資本,就是學界早已有之的。
(定名法是一種通用的測量"接觸的社會資本"方法,它已經在有關網路的文獻資料中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方法的一般技巧就是向個體自我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詢問其與熟人的一些情況:角色關係(如鄰里關係、工作關係),交往內容(如工作事務、家務雜事)或者親密程度(如相互信任、非常親密等)。)
他回答這主要是過去受到兩大師關於社會資本理論(Bourdieu ,1986;Coleman,1988)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過他們的作品其實很少,以後這主題成為各行各業都樂於談論的,演變到莫宗一是。
(
「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結構中的特徵,但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是社區規範(Coleman ,1990),有的人認為是群體團結(Hechter 1983;Portes &Senssenbrenner ,1993),還有的人認為是對自願性組織和公民組織的參與(Putnam,1995)。雖然存在上述分歧,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即社會資本主要是指社會網路中接觸到的資源(Lin ,1995;Flap,1996;Tardos ,1996;Burt,1997;Portes,1998)。此外,社會資本理論同樣也關注資源的工具性使用(對資本進行投資或動員)。」)
接下來還有七八人發問,我就暫且不表。
HC
轉載:十七大政改:民主還是良政?
【hc稍微整理過標點和英文】
焦點主題
十七大政改:民主還是良政?
海外媒體近傳中共十七大不但要進行政治改革,而且改革路徑已經曝光。其實,中共的政治改革除非採取“自殺式改革”的英勇手段,並沒有它路徑可走。“和諧社會主義”不能作為一種新型民主理論,它既不是中國社會現實的適當描述,也不是一種政治體制的理想目標。
北京在尋找替代性意識形態
中國在以政治實用主義為特點的“鄧小平理論”指導下,經過近三十年的經濟改革,將中國提升到一個真正的戰略強國地位。儘管人均產值仍然排在世界末 端,但是總體經濟實力的上升使得中國在全球化經濟領域中有了抗衡美歐日的本錢,並正在製造著一個“大國和平崛起”的神話。“鄧小平理論”可以用兩個無條件 來概括:無條件維持政治穩定,無條件促進經濟增長。
中國發展模式因為維持社會穩定和促進經濟發展的卓有成效被國外經濟學者概括為“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雖然這一概括並不全面和準確,但是它至少說明,“中國發展模式”開始具有了一定的事實合法性,而自八九年以來,西方對這種拒絕向 自由民主政治轉型和在人權問題有嚴重缺陷的發展模式持道義批判態度。不過也應該看到,道義上的批判並沒有妨礙西方政治家和企業家與中國打交道,美國的“圍 堵中國”的聲音更多地是局限在國會裏。
無條件促進經濟增長不能帶來無限制的經濟增長,那些被忽視或壓制的非經濟條件遲早要反過來制約經濟發展。中國政府在積極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吏治腐 敗、貧富兩極分化、環境污染、社會保障制度的缺失和頻發的抗議性“群體事件”越來越威脅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社會”就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胡溫政權上臺後提 出的試圖緩解社會矛盾的替代性意識形態。
一場帶有實驗性質的改革如果持續了三十年,就變成了一種常態,就不能再把它當成一個通向某種更好的目標的過渡狀態,而是需要一種新的認知方式。這一 認知是雙重的,它包括外部對系統的認知和系統內部的自我認知。“北京共識”就是對這種實驗與改革的外部認知,而中國當政者一貫採取的“不爭論”的策略已經 不能夠“與時俱進”,因為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改革已經到了不可回避的政治體制改革的階段,另一方面當政者也看到了經濟改革帶來的執政合法性資源需要轉化為理 論資源的必要,以便為正在發生的和今後聲音只會更嘈雜的“主義之爭”定調。另外,對於中共來說,再狡猾的“中國特色”的理論改造也不足以掩蓋正統馬列主義已經被拋棄的事實,“三個代表”其實早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樣被看穿為其實“沒有戴一塊表”,尋找一種替代性意識形態已經成為當務之急。由此看來,海外媒體所 說的“十七大前民主大討論”和“十七大將啟動政治改革”的猜測並非是沒有根據的。
從鄧小平的“不爭論”到胡錦濤的允許爭論
自胡溫掌權以來,中共對政治理念和意識形態上的“出位”言論採取了容忍態度,例如可列為“太子党”的劉亞洲頻頻放炮,在一些政治敏感話題上言論自由 大膽,矛頭甚至直指江澤民和胡錦濤,但他不但沒有被整肅,反而跳躍式地晉升為空軍副政委。民間的志在充當思想庫的學者中,也有不少人像像仲大軍一樣,公開 稱“整個中國改革的過程是個‘洗錢’的過程”。
2006年春節前後的“冰點”停刊事件固然是中共沒有放鬆意識形態管制和新聞管制的一個佐證,但同時它也是一個中宣部失去話語霸權的歷史性標誌。 “冰點事件”中,用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軍的話說,是“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新氣象,那就是各派政治力量和思想觀點統統登上舞臺。在過去的中國, 任何事情從來都是一邊倒,沒有反對派,沒有社會力量參與,只有官方意志和官方力量的表現,現在是社會力量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了。中國的右派和左派從來沒有 象今天這樣旗幟鮮明地亮出自己的思想觀點和左右社會局面。”
被稱為北京智囊的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最近在人民日報的理論刊物“人民論壇”上發表文章,被海外媒體解讀為提前宣告了中共十七大的政治改革決 心和改革路徑。那些被稱為“智囊”的人物對中共高層決策到底有多少影響和作用,是一個大可討論和探究的話題,但汪玉凱在文中提出的如下說法值得注意:“不 要認為十六大以來,新一屆領導人沒有改革,其實他們一直都在改革,從樹立理念、重塑信任開始,所採取的一系列舉措,已經是沒有打出政治體制改革旗號的政治 體制改革。”
中共政改思路到底有幾條路?
雖然沒有打出政治改革的“旗號”,但是汪玉凱卻透露出中共對政改的“底牌”,那就是“在不實行多黨制和三權分立以外,找到有效的政黨政治形式,找到 有效的權力制約的架構,找到有效的保證人民能夠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具體形式”。縱觀那些真真假假的被稱為北京智囊人物的言論,不管 他們對中共政改思路進行了怎樣的詮釋,最後都沒有越過“不搞多黨制和三權分立”這一底線。
向左就是倒退,而中國沒有退路
在固守這條底線的前提下,中共政改的路徑實際上已經基本上沒有多少值得猜測的秘密可言。首先可以排除的是重返馬列原教旨主義和毛澤東時代的極左意識 形態,因為不管三十年的改革是摸了多少顆石頭趟過了多少河,中國社會總是在越來越遠離毛式路線。雖然民間有“新左派”在活躍,但是他們只是在道義上為中國 兩極分化的改革負面效應的一種反抗,本質上是一群知識精英採取的反精英的大眾立場,而他們所代言的“大眾”究竟有多少同質性因而可以被視作一個“階級”也 是大可懷疑的,就像我們不能說中國社會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而且,如果我們是在談論一場政治改革,那麼指的應該是某種進步意義的東西,這 是一個最起碼的概念共識。事實上,即使有所謂的能被新左派代言的“大眾”,他們當中也不會有多少人認真地會認為中國應該退回毛時代。對毛時代的懷舊現象更 應該被理解為是對現實的不滿表達,而不是要求退回文革時代的政治訴求。
向“右”轉,別轉九十度
“冰點”事件時,一篇署名楊南和題為“中宣部:一次災難性的‘勝利’”的文章認為中國改革“有兩條路擺在前面”,一條是“民主政治+自由市場經濟”,另一條是“集權政治+壟斷市場經濟”。雖然楊南認為這兩條道路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都有了階段性對應,實際上“民主政治+自由市場經濟”在中國的土地上還沒有出現過,而“集權政治+壟斷市場經濟”則可大致對應改革的初期。即使沒有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是可以用質變來衡量的,那種以政治操控一切政治與社會生活領域為特點的“極權”統治已經不是中國社會的特點了。
民主政治和自由市場經濟是所謂的在民間思潮中與新左派相對立的“自由主義”派知識份子提倡的中國未來之路。相對于新左派,“自由主義派”在學理上有 著強大的優勢,這也與民主自由在全球視野下佔據主流話語權的態勢有關。“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命運是分裂的:一方面經濟上的自由主義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主導 經濟改革的勢力,另一方面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因為對極權與專制的直接挑戰而被官方視為大忌。
迄今為止最能為一個政治制度提供合法性的自由民主價值體系只在中國的知識精英中佔有主導地位,普通大眾對自由主義的體會更多的是對改革成本的“不公 正”承擔和改革創造的社會財富的“不公正”分配。持自由主義立場的知識精英雖然在中國公共話語空間中大有消解官方操持的話語體系的趨勢,但是他們在政治上 卻被視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激進分子,他們只有在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時起到了“謀士”或者“智囊”的作用,而同時他們又恰恰是作為經濟學家,成為了改革帶來 的不公正後果的替罪羊,為大眾所懷疑。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尷尬命運也決定了中國政改不會九十度向“右”轉。說中國的改革是“打左燈,向右轉”,這樣的描述只 在中國還沒有進行政治改革時還比較形象。
“和諧社會主義”與可“控制性”社會民主
觀察近來中共官方媒體,可以發現將中國式民主視為一種事實模式的定位觀點。“人民日報”的“人民論壇”4月26日刊登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熙瑞文 章,稱“中國的民主模式已經確立”。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鄭杭生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今年第2期上稱中國正在崛起的是一種“新型社會主義”。中國國際問題研 究所的孫晉中呼籲“現在是認真思考和看待中國式民主的時候了”。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的“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將中國式民主定義為一種“增量式民 主”。
這些能代表官方政治學術思潮主流的觀點實質上都把中國式民主定義為一種能保持社會穩定的、促進經濟發展、可控制性民主。這一“中國式民主”與“西方 式民主”的分界線在於“不搞多黨制和三權分立”。汪玉凱用“和諧社會主義”來概括“中國式民主”,指出它的意識形態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民主權思想”, 它的兩條主線分別為“和諧社會理論”與“社會主義民主理論”。
“社會主義民主”稍加變通,就成了“民主社會主義”,而“民主社會主義”稍加變通,就成了源于歐洲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這是一種精心設計的文字遊戲可能性,它保證了中共能夠在保持意識形態正統的延續的同時暗渡陳倉,在必要時從西方的社會民主主義中抽取為我所用的元素。
所謂的“和諧社會”一說,就是嘗試用中國化的概念去替代西社會民主主義中強調社會保障和公平分配的政治價值觀。“和諧”僅僅是中國人樂於使用的一個 文化標籤。把“和諧”看作是中國特色,實際上是來源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方式的籠統概括,如西方在看中國文化時,常簡單地“天人合一”當作中國傳統精神的 核心概念。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李光耀挑起的“亞洲價值大討論”中,“和諧”成為了一個對抗西方價值傳統的亞洲價值觀的賣點。
重建文化自信與中國歷史的再次書寫
不管中國是否真的已經有可以與美國和西方抗衡的國力了,但是現在的經濟增長確實給中國帶來了大國的自信和希望。“大國崛起”光有經濟上的實力還不 夠,還需要文化上的自信心的重建。在百年的現代化運動中,中國與西方相比始終處於落後狀態,而這種落後是否是因為文化傳統造成的,也是個百年爭吵不清的話 題。於是,當中國覺得有了作為一個大國與西方平起平坐的資本時,就希望將現代性與傳統文化之間建立一個新的解說關係。
中國的大國意識和被引以為驕傲的數千年不間斷的“文化民族”意識使得領導中國現代化的精英階層不甘心全盤西化,而是要建立一個基於本民族歷史和文化 的價值體系,特別是政治精英階層,他們需要從傳統中尋找合法性資源和身份認同資源。對於中共政治改革來說,對傳統怎麼解釋並不重要,可能甚至最後向西方價值觀趨同,但重要的是打著從傳統中來的名義。受到官方鼓勵的“美女學者”于丹帶動的“論語”熱,反映的就是上至廟堂下至草根的用“中國正宗”演繹現代性的 熱切願望。
並不能說在體制內議政的知識份子就自動成了“政府智囊”,但是中國傳統中謀士、說客、諫言的書生議政傳統即使在八九民運遭到鎮壓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中 斷。八九年作為一個分水嶺,不妥協的自由派異議知識份子或者流亡海外,或者在中國被邊緣化。自由派異議知識份子的被排斥並沒有妨礙自由主義思潮在中國公共 話語空間的傳播,特別是適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左”的和“右”的思潮提供了便利的民間傳播和交鋒渠道。雖然中國的互聯網是世界上受檢查和封鎖最嚴密的網 絡,但這並沒有扼殺各種超越官方規定軌道的思想發出聲音。
另外,“知識化資訊化時代”也是中共認同的對時代的特徵表述,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也被賦予獨立的學術研究地位。對於“文科類”人才的重用是胡溫時代 的一個精英選拔特徵,這明顯有別于鄧小平和江澤民的以“工程師治國”為特色的技術官僚時代。現今在中國最活躍的“公共知識份子”大都是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學者,他們一般都受到過西方學術訓練,能用去政治化的語言與方法描述和分析中國問題。他們的工作一方面是對西方理論的一個漢化,通俗地比喻 便是“應用軟體的漢化”,一方面試圖在意識形態的廢墟上重新建立描述中國歷史和社會的新話語體系,嘗試發掘和提供屬於中國自己的現代化意識形態,這裡將之 比喻為“作業系統的漢化”或者開放出“純中文作業系統”。
“漢化”賴以的資源主要來自歷史和文化傳統。草根大眾的網路“惡搞”和通俗文化的“戲說”歷史劇在消解官方書寫的歷史,而易中天、於丹等歷史新解通 俗講座順應了對中國歷史再認識與再書寫的大眾需求,“走向共和”則是具有新保守主義傾向的知識份子以“正說”歷史的方式顛覆官方史觀。“冰點”事件的起因 也是中山大學教授袁偉時以“現代化與歷史教科書”一文向官說歷史發難。如何解讀歷史,就看你是如何解讀現在。
主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解釋權和定義權
十七大的政治改革不管是貼上什麼樣的主義標籤和走什麼樣的路徑,都不會是一種挑戰火導致將來挑戰中共執政合法性的根本性政治變革,除非胡錦濤效仿蔣經國,走“以獨裁結束獨裁”的“自殺式改革”道路。
與臺灣不同,中國官方定義的中國特色或者中國國情實際上就是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現代史上百年衰弱,經濟改革是全球化進程中提升國力的最後一次機會。中國還沒有嘗到過民主制度的好處,但是在歷史上卻充滿了亂世的教訓,“不能亂”就成了中國歷史提供的首要政治智慧,像什麼“德治”或者“無為而治”等,只能是在太平盛世才可以拿來清談或者實驗。
中共在事實上拋棄了馬列正統意識形態後,面臨著如何將無產階級革命性政黨轉變為執政的大眾政黨的轉型任務,江澤民的“三個代表”和胡錦濤的“新三民 主義”都是從權力合法性上重新為黨定位。但是,“三個代表”和“新三民主義”都未能說明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中共其實唯一的合法性資源就是保證了不發生 大的社會振盪的同時持續穩定和高速地實現了經濟增長。這一社會穩定固然是以壓制政治異見和犧牲社會公平為代價得來的,但是中國人並沒有一個在自由民主與社會公平的雙重條件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擺脫貧困和經濟增長的親身體驗,因此在政治上的實用主義態度和經濟上的增長為中共提供了一個“兩害權衡取其輕”的事實 合法性。
在意識形態上的合法性上,馬克思主義也好,鄧小平理論也好,江的“三個代表”也好,抑或是胡的“和諧社會”,只要能在旗號上不否定歷史傳承延續的合 法性,什麼主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共要壟斷對主義的解釋權和定義權。十七大上,“和諧社會主義”可能被作為中國式民主模式推出,甚至還可能被具有官方智 庫背景的學者追捧為超越了西方民主的最先進的新型民主。但是,“和諧”既不是中國社會現實的適當描述,也不是一種政治體制的合法性來源。“和諧”可以是民 主政治的一個結果,但絕不是民主政治的預設目標和必要條件。
非民主政體缺乏權力上道德合法性來源,這並不妨礙非民主政體下的政治領導人可以有追求“良政”願望。這裏先不做經驗事實上的判斷,即“和諧社會”口 號下政治現實與政治理想的差距有多大(甚至可以相當有把握地認為,差距是很大的),而是試圖去理解“和諧社會主義”的類型特點,那麼不妨可以認為它是一種 更像是被稱為“良政(good governance)”的東西,而不是一種民主政治。黨內民主也好,總書記差額選舉也好,鄉村直選民主也好,加強人大功能也好,都是一種精英主導的自 上而下的“可控制性”政治改良,政治穩定是它的最終目的,因為它被認為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開明的獨裁者”,是人們唯一能從這一政治改良中期待的結 果。
“和平崛起”與“和平演變”
因為價值體系的不同和現實主義利益衝突,西方對中國崛起的不信任和遏制性反應使得中國執政者對引進西方民主制度十分謹慎,他們擔心民主化可能是西方 設下的一個陷阱,最後導致中國領土的分裂和經濟上的依賴性和能源上的依賴。於是就形成了一個吊詭-西方越是急切地向中國銷售民主人權,就越發引起中國政府 對“和平演變”的警惕、逆反和抵觸,而中國政府的抵觸和反動反過來越發讓西方相信中國的崛起是可怕的。“文明衝突”論者亨廷頓的著名理論是民主國家間無戰爭或者發生戰爭的可能性很小,這使得西方對一個非民主的中國作為一個戰略大國崛起而感到恐怖。而中國為了能得到一個“和平崛起”的環境,也必須在固守的同時面對西方的壓力作出讓步,例如死刑權收歸最高法院,奧運期間新聞採訪開放等。
對於西方的顛覆的警惕使得中國政府在對待政治反抗運動上,最忌諱政治反對派與國外聯盟或得到國外的支持,無論是在互聯網還是在現實中,只要是與國外有某種瓜葛,就會受到控制、壓制和鎮壓,這一情形並不會因為十七大啟動政治改革而有什麼改變。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evv83mI44va89pI2
HC
專家不幸而言中的長江
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和長江水利委員會首次聯合發表的長江現狀報告指出,向長江排放的廢水總量僅去年就高達260億噸,6200公里的長江已處於危急狀況。不僅魚類大量死亡,居民的飲水安全也受到威脅。此外,法蘭克福彙報還注意到三峽庫區的水質正在發生急劇變化:
“大壩建造前,環保人士就對生態可能受到影響的問題發出了警告,現在他們的擔心得到了證實。作為最大污染源的殺蟲劑、化肥和污水造成庫區水藻增生, 六百公里長的水庫中,水看起來像醬油一樣。三峽水電站運營以來,污染狀況更嚴重。庫區的水流速度僅為每秒一至二釐米,江水無法自行更新。
按照党的領導人的意志,長江水不僅應供應周邊居民,也應拯救乾旱的北方。雄心勃勃的南水北調工程正在建設,它將把長江水引到北京和天津。但最近的調查證明了批評家的預言:這個項目不僅耗資巨大,而且調到北方的江水很可能已經受到嚴重污染。
中央政府要求可持續發展並為此提供了資金,但地方首要看重的是經濟增長,而不是資源和環境保護。雖然最近幾年許多地方遵照政府命令建造了廢水處理廠,但北京環保人士馬軍說,許多廢水處理廠並沒有投入運營,因為把廢水排入江河要便宜多了。”
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像美國前副總統戈爾一樣,與生態災難做鬥爭,因而被人稱為“中國的戈爾”。柏林日報撰文介紹了這位中國的“綠色良知”:
“潘嶽比任何一位北京的政治家都更為公開地警告說,中國的經濟繁榮可能很快終結於被自己破壞的環境。他說:‘如果這樣下去,中國在富裕起來之前,就已重新陷入貧困。 ’
與戈爾一樣,47歲的潘嶽不得不面對他的預言在國內不受重視的境遇。他想在各級政府建立保護環境的透明和激勵機制,但這一專案看來將敗於體制自身的 抵抗。他本來想在三月底發表2005年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這是用消除生態災害所需費用來計算中國經濟增長的統計數字,但國家統計局至今不予以公佈, 原因也許在於這樣計算的結果會引起極大的震動。
這位歷史學博士和有經驗的行政專家知道,中國政府處於何等困難的境地:如果陡然變更方針,數億中國人將重新滑至貧困線以下;如果慢條斯理地行動,環境問題將越來越大。”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evv3kvI44va89pIb
hc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气候破坏者
全球气候变化同样将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旱涝灾害 。中国科学家预计,2020年之前,华北地区的温度将平均增加摄 氏两度,旱灾和虫害将威胁中国的粮食生产。今后四十年 ,全国粮食将减产三成。按联合国计算,届时农产品价格将上涨四成 。柏林日报在引用中国和联合国的数据后写道:
“然而,以为中国领导人会从中得出影响深远的结论,那就错了 。虽然环境问题严重的地区将加强水处理、改善环境保护 ,但中国仍然坚持无所制约的经济增长策略,现在还不考虑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尽管中国签署了京都气候保护议定书,但中国政府发言 人明确表示,不能期望正在与饥饿做斗争的国家减少废气排放量 。对此,欧洲的工业国和美国应首先行动。按照亚洲的解读方式 ,这就是说,西方工业国对全球废气排放增多负有责任。
这说得对,但其正确性不会太长了。如果中国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建造 燃煤电厂、扩建超级大城市和高速公路,它不久将取代美国 ,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气候破坏者。世界能源组织估计 ,三年后中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将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
尽管中国官方认识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但中国环境整体状况 并未得到改善。南德意志报从中国土地和环境受到污染的角度观察了 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威胁。该报引用中国发布的数据说,中国10 %的农田受到污染。1230万公顷的耕地因污染严重 ,生产的农产品危害健康。仅重金属每年污染的粮食就高达1200 万吨。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仍在逐年缩小,已接近一亿两千万公顷 的临界值,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呼吁不能无休止地开发土地:
“根据中国公布的数字,中国的耕地面积在去年一月至十月的十个月 内减少了三十万公顷,降至一亿二千二百万公顷。与此相比 ,德国拥有1700万公顷的耕地。中国的耕地减少往往由腐败干部 发号施令非法侵吞造成。为了在农田所在地开发资源,农民遭到驱赶 ,这些做法一再引发群众抗议示威。
不久前,世界环境组织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发表的报告把中国最长的河 流长江的部分河段列为不可修复的水域。6200公里长的长江中 ,十分之一河段的水质处于‘危险状况’。长江是中国的饮用水水源 ,而沿江二百个城市每年向江中倾倒一百四十亿吨垃圾。30 %的长江支流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http://newsletter.dw-world.de /re?l=evv0rkI44va89pI6
----
中国:捡了经济,丢了环境
4月24日到26日,来自欧洲和亚洲的环境部长会聚丹麦首都哥本 哈根,参加欧亚环境部长会议。会议讨论的议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迁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国是美国和中国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持续高速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也对气候变迁带来影响。
气候变迁带来的影响在中国也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西藏的冰川自50 年代以来已经融化了21%。科学家预测,将会出现河流干枯以及更 大范围地区的沙漠化。为了应对这一紧急局面,中国政府树立了在2 010年以前将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标。一些效率低下 ,技术落后的工厂将被关闭,代替它们的是一批现代高效节能型的工 厂。但是,这一举措能否能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标还存在疑问 。中国财政部胡静林表示,经济的繁荣发展促使中国每年需要越来越 多的能源。“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消耗能源,我国经济进入了快速 增长时期,要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发展,从目前来看 ,我国的能源缺口还是比较大。”
为了防止出现这一状况,仅仅去年一年里中国的发电量就增加了12 0兆瓦。这个数字相当于德国一年的耗电量。70%以上的电力来自 于火力发电。由于煤炭储量丰富,价格也相对较低。但是 ,绝大多数火力发电站都对环境有害。
这就是中国空气质量每况愈下的症结之一,30岁的办公室助理任红 娟在欧洲待了一个月后表达了自己的感触。“一下飞机你就可以感觉 到呼吸到烟的气味,特别特别厉害,然后头三天在北京 ,你感觉简直是没法呼吸,走到什么地方你都会有浓烟的感觉。”
在首都北京,一到上班高峰期,车辆摩肩接毂。北京市登记在册的有 约280万机动车辆,每天新增1400辆。现在中国平均每50人 拥有一辆私家车,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里汽车排放的尾气已经让人不 堪忍受。有时候烟尘甚至厚重到遮天蔽日的程度。
为了能在奥运会期间给世界各国留下积极的印象,中国政府投资巨大 。按照行政指令,在奥运会前后,北京方圆120公里内的全部工厂 都必须暂时停产。此外将禁止100万辆汽车在市内通行 。这些措施都是为了保证至少在奥运会期间北京能有新鲜的空气和湛 蓝的天空。到时,北京将在数周内处于特殊状况。
但是,这并不能掩盖环境污染真实的严重程度。全中国有三分之一的 地区有酸雨现象,70%的河流被污染。就在不久前 ,中国环保人士吴立宏还在不屈不挠地为解决太湖的污染问题而大声 疾呼。从4月23日起,这位“太湖卫士”再次因为披露太湖污染的 真实情况而被捕入狱。“我到河里洗脚,鱼虾来咬我的脚 。后来鱼虾全部都死了。一会儿是红水,一会儿是黄水 ,一会儿是黑水。”
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仍在迅猛增长。每天都有新的工厂投产使用 。尽管有来自许多国家批评的声音,中国领导层仍未规定有害气体排 放的限度。理由是,限制排放有害气体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这一理由就可以说明,在中国,环境和气候保护还远远没有成为最 受关注的问题。
http://newsletter.dw-world.de /re?l=evv0rkI44va89pId
Hot topic
Apr 25th 2007 | NEW YORK
From Economist.com
China may become the world`s single biggest polluter sooner than you think
THE latest news on climate change is neither welcome nor terribly surprising: within a couple of years, at most, says 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China will surpass America as the world’s biggest emitter of greenhouse gases, the ones that contribute to climate change. China’s race to the number-one spot is not because America has cleaned up its act, sadly, but a sign that the booming Asian economy is pumping out pollution faster than had been expected. The news also highlights an awkward fact: in the debate on what to do about climate change, America finds itself acting more like China and less like its rich-world friends in Europe and elsewhere.
On Monday April 30th leaders from America and Europe will gather in Washington, DC, for a summit, with a particular focus on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But there is no agreement yet on a draft declaration, reflecting sharply different views on what to do about the changing climate. Europe has gone beyond pledges in the Kyoto protocol, recently agreeing to cut greenhouse-gas emissions by 20% by 2020 (though allowing some flexibility for the poorer and less green countries of eastern Europe). Germany’s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suggests Europe is now a “world pioneer” in tackling emissions.
It seems unlikely that next week’s summit will see America hitching up close to the pioneer, however. The American ambassador to the European Union (EU), Boyden Gray, suggests that America cannot agree to any hard caps on emissions unless China does so too. (America also mentions India in this context from time to time, but for political reasons China is more tempting to bash.)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knows, as an official Chinese government report confirms, that no such caps are forthcoming. China’s rulers recognise that they face serious consequences from local pollution and from changes to the global climate. On April 25th the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repeated a “solemn promise” that some industrial emissions and the rat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ould fall. Between 2006 and 2010, according to official targets, emissions of big industrial pollutants are supposed to drop by 10%, and energy efficiency is supposed to rise sharply in the same period. But as the report made clear, there will be no caps on greenhouse emissions if that means slowing economic growth. China argues that other countries polluted their way to development; capping emissions now would unfairly punish those who come late to the game.
Every country, of course, has an excuse ready. China can rightly note that, per person, its billion plus population is much less polluting than America`s or Europe`s. American officials say their country invests more in trying to find green technologies than anyone else, as a way of avoiding painful, inflexible caps. And as for the holier-than-thou Europeans, their targets and declarations of principles sound good, say sceptics, but are non-binding. Without a mechanism for punishing laggards at least some will slip behind, as many EU countries (including traditionally green ones like Austria and Denmark), and Canada, are set to do with their Kyoto target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as begun talking more about climate change, just as China is putting the best public face on its efforts. B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se two countries (and other holdouts like Australia) and the Europeans is still wide. To a large extent, it is one of urgency. Europe included the greenhouse-gas cut promise in the Berlin declaration celebrating 50 years of integration, putting it at the core of Europe’s purpose for the next half century. America and others recognise that climate change is one of the world’s hottest topics, but still squirm when talking about doing something painful to tackle it.
hc
中國:撿了經濟,丟了環境
4月24日到26日,來自歐洲和亞洲的環境部長會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加歐亞環境部長會議。會議討論的議題之一是全球氣候變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環境污染和能源消耗國是美國和中國。中國經濟長期以來持續高速發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後果,也對氣候變遷帶來影響。
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在中國也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西藏的冰川自50年代以來已經融化了21%。科學家預測,將會出現河流乾枯以及更大範圍地區的沙漠 化。為了應對這一緊急局面,中國政府樹立了在2010年以前將能源消耗降低20%的目標。一些效率低下,技術落後的工廠將被關閉,代替它們的是一批現代高 效節能型的工廠。但是,這一舉措能否能實現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標還存在疑問。中國財政部胡靜林表示,經濟的繁榮發展促使中國每年需要越來越多的能源。“經濟 社會的發展必然要消耗能源,我國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要保持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發展,從目前來看,我國的能源缺口還是比較大。”
為了防止出現這一狀況,僅僅去年一年裏中國的發電量就增加了120兆瓦。這個數字相當於德國一年的耗電量。70%以上的電力來自於火力發電。由於煤炭儲量豐富,價格也相對較低。但是,絕大多數火力發電站都對環境有害。
這就是中國空氣質量每況愈下的癥結之一,30歲的辦公室助理任紅娟在歐洲待了一個月後表達了自己的感觸。“一下飛機你就可以感覺到呼吸到煙的氣味,特別特別厲害,然後頭三天在北京,你感覺簡直是沒法呼吸,走到什麼地方你都會有濃煙的感覺。”
在首都北京,一到上班高峰期,車輛摩肩接轂。北京市登記在冊的有約280萬機動車輛,每天新增1400輛。現在中國平均每50人擁有一輛私家車,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裏汽車排放的尾氣已經讓人不堪忍受。有時候煙塵甚至厚重到遮天蔽日的程度。
為了能在奧運會期間給世界各國留下積極的印象,中國政府投資巨大。按照行政指令,在奧運會前後,北京方圓120公里內的全部工廠都必須暫時停產。此 外將禁止100萬輛汽車在市內通行。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保證至少在奧運會期間北京能有新鮮的空氣和湛藍的天空。到時,北京將在數周內處於特殊狀況。
但是,這並不能掩蓋環境污染真實的嚴重程度。全中國有三分之一的地區有酸雨現象,70%的河流被污染。就在不久前,中國環保人士吳立宏還在不屈不撓 地為解決太湖的污染問題而大聲疾呼。從4月23日起,這位“太湖衛士”再次因為披露太湖污染的真實情況而被捕入獄。“我到河裏洗腳,魚蝦來咬我的腳。後來 魚蝦全部都死了。一會兒是紅水,一會兒是黃水,一會兒是黑水。”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仍在迅猛增長。每天都有新的工廠投產使用。儘管有來自許多國家批評的聲音,中國領導層仍未規定有害氣體排放的限度。理由是,限制排放有害氣體會阻礙經濟的發展。這一理由就可以說明,在中國,環境和氣候保護還遠遠沒有成為最受關注的問題。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evv0eyI44va89pI1
wsj
China`s Naked Capitalism
April 16, 2007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chronicled the effects of China`s rush to capitalism in a series of front page articles in 2006.
• Blogger Hits Home by Urging Boycott of Chinese Property
June 12
• As China`s Auto Market Booms, Leaders Clash Over Heavy Toll
June 13
• In Booming China, a Doctor Battles a Polluting Factory
July 19
• China`s Big Push to Stoke Economy Rattles Rural Tibet
Aug. 24
• Booming Municipalities Defy China`s Effort to Cool Economy
Sept. 15
• A Poison Spreads Amid China`s Boom
Sept. 30
• It May Be Too Late for China to Save the Yangtze Goddess
Dec. 6
• How Capitalist Transformation Exposes Holes in China`s Government
Dec. 18
• So Much Work, So Little Time
Dec. 23
• Illegal Power Plants, Coal Mines in China Pose Challenge for Beijing
Dec. 27
bbc
中國計劃在6月底之前,在全國重點網站和論壇設立網上"報警崗亭"和"虛擬警察"。
"虛擬警察"將負責在網上接收舉報、制止網上有害信息傳播行為和違法犯罪活動、協助維護網上秩序等。
另外,中國多個部委從4月開始將聯合組織為期半年的打擊網絡淫穢色情專項行動。
這項行動除包括清理網上傳播淫穢色情視聽節目以及圖片和小說外,還計劃打擊六合彩和銷售違禁品。
不過,嚴打活動的目標也包括"擾亂社會秩序的謠言、侮辱、誹謗等有害信息",而網上視聽節目、聊天室、電子刊物、論壇、博客等也將受"重點整治"。
人權組織此前曾經批評中國壓制互聯網言論自由,無國界記者組織在去年曾經將中國列入其"互聯網公敵"黑名單。
中國去年9月頒布新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控制網上信息的發佈,包括論壇和討論區。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去年底,中國網民人數達1.37億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10.5%。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市場。
而目前中國博客數量已經達到2080萬,當中315萬博客是積極作者。中國曾經提出計劃實行博客實名制,此舉不僅遭到大多數博客作者的反對,也讓人權組織擔憂中國是借此進一步控制網絡言論。
人權組織"保護記者委員會"在2006年年度報告中指出,中國目前有至少31名記者遭當局囚禁,其中超過半數是互聯網記者,他們多數被控"顛覆政府"或是"洩露國家機密"等罪名。
bbc
中國發佈《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顯示,長江乾流岸邊污染達600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黃浦江等支流污染嚴重 。
周六(14日)公布的這項報告是由中科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編制。
官方新華社報道引述該報告說,三峽工程建成後的長江防洪形勢依然嚴峻。
由於長江中下遊河道安全洩量與長江洪水峰高量大矛盾十分突出,而三峽工程的防洪庫容相對仍顯不足,三峽工程建成又將引起中下遊河道沖淤變動、蓄洩關係、江湖關係及河勢發生新的變化,長江防洪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此外,長江乾流水質總體良好,但局部污染嚴重,整體呈惡化趨勢。
長江乾流存在岸邊污染帶累計達600多公里,岷江、沱江、湘江、黃浦江等支流污染嚴重,超過40%的省界斷面水體劣於Ⅲ類水標準,90%以上的湖泊呈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狀態。
長江生態系統也在不斷退化,長江物種減少、保護工作緊迫而艱巨。
國寶白羇豚難覓蹤跡,長江鰣魚不見多年,中華鱘、白鱘數量急劇減少。
長江流域天然捕撈產量從1954年42.7萬噸下降到90年代的10萬噸左右。
報告還指出,長江流域水土流失目前呈減少的趨勢。長江上遊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年土壤侵蝕量14.1億噸。長江乾流的泥沙也造成中下遊主要湖泊的淤積。
hc
這家世界第一大百貨
在美國稱為 China Store
因為中國是主要供應商
它讓美國的港口 鐵路 鋼鐵公司等都復興了
Wal-Mart Stores is an irresistible (or at least unavoidable) retail force that has yet to meet any immovable objects. Bigger than Europe`s Carrefour, Tesco, and Metro AG combined, it is the world`s #1 retailer, with about 6,400 stores, including some 1,200 discount stores, 2,000 combination discount and grocery stores (Wal-Mart Supercenters in the US and ASDA in the UK), and 565 warehouse stores (SAM`S CLUB). Nearly two-thirds of its stores are in the US, but Wal-Mart is expanding internationally; it is the #1 retailer in Canada and Mexico. It owns a majority stake in Japanese retailer SEIYU. Wal-Mart also has operations in Asia, Europe, and South America. Founder Sam Walton`s heirs own about 40% of Wal-Mart.
Key numbers for fiscal year ending January, 2006:
Sale: $315,654.0M
hc
-林南(Nan Lin)演講「從全球脈絡看中國的資本主義」(大約)。重點談政府角色的凸顯;歷史軌跡;社會-文化因素;理性。
我提「合法性問題;全面腐敗;環境破壞;中央集權與自由市場之矛盾。經濟指標只是一面向」
基本上中共政權有危機意識。
----
hc
-林南(Nan Lin)演講「從全球脈絡看中國的資本主義」(大約)。重點談政府角色的凸顯;歷史軌跡;社會-文化因素;理性。
我提「合法性問題;全面腐敗;環境破壞;中央集權與自由市場之矛盾。經濟指標只是一面向」
基本上中共政權有危機意識。
----
hc
Quality Times No.97, Apr.13, 07;品質時報第97期:07年4月16日(週五).
主編:鍾漢清 (hanching chung) 時間: 2007/04/12
通信
ref. lean six sigma forum
王老師:婆羅洲之行一定很精彩 以後再聽你解說
現在想請你作關於六月的LSS論壇相關決定
一)日期選定
二)你對我月初的提案之看法 增益
三)你邀的講師和講題-時間要求
我原先認為15日應是提案之DEADLINE 你認為如何
******
DHsu 致 HC,,
今天繼續研讀 What is Total Quality Control? 讀到 Ishikawa 說到日本乃單一民族國家﹐因此較具有競爭力。他又提到"Taiwan is also a nation of a single race...."﹐這讓我有一些感慨﹐從較遠的距離看﹐台灣只有單一民族﹐但是由島內觀之﹐可以藍綠對罵﹐可以南北操戈。這些現象讓人憂心﹐國家的競爭力與品質力其實一天一天流失!
Ishikawa 當年推行品質教育﹐曾找上電視系統﹐提升國家的品質能力﹐不知道我們的品質學會有無類似的想法﹐或是替代的做法﹐總之要提升品質能力!不過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喃喃自語!
------
HC,, 致DHsu
剛剛將今天的一word 檔搞丟了,很挫折。我每天的 quality times的底稿和其他。
每天都一大堆東西,不知意義。quality taiwan又無法進去--- 我今天看google的 adsense廣告辦法,還是覺得必須用自己的網。
你讀的是石川馨的東西嗎?所有quality協會的網站,以 csq最差,差到匪夷所思。所以,你此時此刻 hic et nunc , here and now. 所見的,就是如此這般。
今天摧三呆定LSS案 他回封英文信。有空再聊。
----
我讀的就是石川馨的東西﹐這老兄的愛國之心躍然紙上!看了很有感動!
關於自己的網站﹐我上次問的價錢是大約8k/year, 但程式設計費用要80k左右(使用網頁的方式maintain的loading太重!)﹐如果可以一個網站架兩套wiki﹐那費用我們可以均分!
至於舊資料考丟了﹐我的辦法是勤奮作備份。目前我的備份方式是外接硬碟﹐每次備份大約5G的資料﹐半個小時左右搞定﹐從此當機等事都不怕了﹐費用也不高﹐5K就搞定了。如有需要服務﹐請別客氣!
書
The Order of Learning: essays on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 group of 4 »
E Shils, PG Altbach, EA Shils - 1997
學術的秩序——當代大學論文集 李家永譯,北京:商務,2007
這本書陳義很高,不過大陸面對學術界深夜腐敗現象,或許有點參考作用。【書名的翻譯:The Order of Learning 通常意思為「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學問的之階序」】
王鴻飛的博客首頁有兩段摘要。在書中《學術自由與終身任用》一節中,希爾斯寫道: 誠實地教書和做研究才是學術界中最重要的東西:
“無論是學術還是非學術人員,有獨創思想的人為數不多。儘管獨創性非常值得嚮往,不能期望大多數學者會有獨創性。但是,他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到誠實,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教學中追求並說出真理,並且在他們的研究中試圖發現真理。學術自由應該保護學者們在他們的教學和研究中做到誠實努力。這就是它(學術自由)的理由。”“無論是學術還是非學術人員,有獨創思想的人為數不多。儘管獨創性非常值得嚮往,不能期望大多數學者會有獨創性。但是,他們能夠而且必須做到誠實,也就是說,他們必須在教學中追求並說出真理,並且在他們的研究中試圖發現真理。學術自由應該保護學者們在他們的教學和研究中做到誠實努力。這就是它(學術自由)的理由。”
---
在《評價的秘密性和匿名性》一節中,希爾斯寫道:
“現在已經有太多的價值不大的論文得到發表,如果沒有嚴格的評價標準,將會有更大比例的價值不大、甚至更差的論文得到發表。當太多的淺薄、謬誤的東西湧入公共論壇,科學和學術界就會搞得更加污七八糟。學術的一般標準會每況愈下。發生這些情況的科學和學術領域的成就會日趨衰微,未來的幾代人就沒有了據以確立其抱負的明確標準。如果未來幾代人不能堅持嚴格,要求很高的標準,如果人們覺得可以憑僥倖做成任何事,那麼論文作者在基本規矩和分析上就會更加草率和隨意。根據嚴格的標準區分好壞的評價這一預期所產生的道德約束就會放鬆。”“現在已經有太多的價值不大的論文得到發表,如果沒有嚴格的評價標準,將會有更大比例的價值不大、甚至更差的論文得到發表。當太多的淺薄、謬誤的東西湧入公共論壇,科學和學術界就會搞得更加污七八糟。學術的一般標準會每況愈下。發生這些情況的科學和學術領域的成就會日趨衰微,未來的幾代人就沒有了據以確立其抱負的明確標準。如果未來幾代人不能堅持嚴格,要求很高的標準,如果人們覺得可以憑僥倖做成任何事,那麼論文作者在基本規矩和分析上就會更加草率和隨意。根據嚴格的標準區分好壞的評價這一預期所產生的道德約束就會放鬆。”
----
藝術史的歷史
V. H. MINOR Art History’s Art
-----
周日談到一位法國女作家,也有(無版權的)好書可翻譯。我查一下,應該是 Colette(1873-1954)。
台灣
林南先生講『社會資本』 Social Capital
(我偶爾會在台大有些巧遇,就將其一小部分記下)
林南(Nan Lin)是我久聞其名的東海先輩,我猜它1930年代出就畢業了。
他出版過社會學方法論的書。
【作者簡介:林南是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的社會學系教授,以及亞太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是The Struggle for Tinanmen (1992);SocialSuppo「The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與Afren Dean與 Walter Ensel合著,1986):Foundation of Social Research(1976):以及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1973)等的作者,地也是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1982)的共同編輯(與Peter Marsden)。他的作品散見於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與Social Force\`以及其他刊物.林南教授是美國社會學會(1999-2000),以及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許多大學,包括台灣大學與中國的人民大學等等的榮譽或諮詢教授。】
2007/4/12 在台大,他講 Social capital: theory and research(這講題與他合著的書相同N Lin, KS Cook, RS Burt - 2001 - Aldine de Gruyter)。
相關之著作兩岸都有翻譯:
林南/著的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2001)
:『社會資本』林祐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社,2005
在網路上可以輕易找到論文:[美]林南著/「社會網路與地位獲得 」俞弘強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2期
我第一位提問:正如他明年在OUP要出版的 Handbook of Social Capital—世界各國的同志採用定名法(name generators)來談社會資本。這種「學派」(school)搞學問之方式,本身這種社會資本,就是學界早已有之的。
(定名法是一種通用的測量"接觸的社會資本"方法,它已經在有關網路的文獻資料中得到廣泛應用。這種方法的一般技巧就是向個體自我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詢問其與熟人的一些情況:角色關係(如鄰里關係、工作關係),交往內容(如工作事務、家務雜事)或者親密程度(如相互信任、非常親密等)。)
他回答這主要是過去受到兩大師關於社會資本理論(Bourdieu ,1986;Coleman,1988)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不過他們的作品其實很少,以後這主題成為各行各業都樂於談論的,演變到莫宗一是。
(
「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結構中的特徵,但學者們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認為是社區規範(Coleman ,1990),有的人認為是群體團結(Hechter 1983;Portes &Senssenbrenner ,1993),還有的人認為是對自願性組織和公民組織的參與(Putnam,1995)。雖然存在上述分歧,但有一點是很明顯的,即社會資本主要是指社會網路中接觸到的資源(Lin ,1995;Flap,1996;Tardos ,1996;Burt,1997;Portes,1998)。此外,社會資本理論同樣也關注資源的工具性使用(對資本進行投資或動員)。」)
接下來還有七八人發問,我就暫且不表。
亞洲
middle income trap and TPA
世界銀行指出,東亞地區經濟在歷經10年前的金融風暴後,愈趨穩健地成長,但需預防「中所得陷阱」(Middle Income Trap)的發生。所謂中所得陷阱,意指部份足以將國家經濟自低所得提升至中所得水準的政策,無法進一步協助國家經濟向高所得邁進的情況。【案:這是上不得、無法轉型之苦。】
East Asia warned of ‘middle income trap’
East Asia’s emerging economies’ recovery from the 1997 financial crisis has been impressive but further reforms are required to secure the gains, the World Bank said Thursday in its six-monthly regional economic outlook.
Improving investment climates, reducing poverty without increasing income inequalities and reducing vulnerability to new shocks and crises are the three main challenges, the bank said in its report Ten Years After the Crisis.
Failure to implement these measures could lead to countries becoming mired in a “middle income trap”, whereby they cannot advance to rich nation status, the report says.
日本
Chinese Leader Address Japan’s Parliament
By NORIMITSU ONISHI
Published: April 12, 2007
TOKYO, April 12 — In a rare address to Japan’s parliament by a Chinese leader, Prime Minister Wen Jiabao of China today pledged friendship with Japan, but also cautioned that Tokyo must match its past apologies for its wartime aggression with concrete actions.
Mr. Wen said that his three-day visit to Japan was meant to “melt the ice” in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hich have locked horns in recent years over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leadership in East Asia and the history of Japanese militarism in China.
Japanese leaders praised the contents of Mr. Wen’s address, the first in 22 years by a Chinese leader in Japan’s parliament.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of Japan described Mr. Wen’s visit as a “big step forward.”
In his speech, which was broadcast live in both nations, Mr. Wen said the countries’ “econom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and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cooperation.”
He thanked Japan for its “support and assistance” in China’s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in a nod to Japanese officials who have long complained that Japan’s massive ai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been continually downplayed by Beijing.
Mr. Wen’s visit was the first in nearly seven years by a Chinese leader, and followed a fence-mending trip to Beijing last fall by Mr. Abe.
China’s top leaders had refused to come here because of former Prime Minister Junichiro Koizumi’s annual visits to the Yasukuni Shrine, a memorial to Japan’s war dead, including 14 Class A war criminals from World War II.
Both nations have appeared to make great efforts to improve ties, though, so far, there have been no concrete breakthroughs in the most contentious issues bedeviling their relations.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had eagerly anticipated Mr. Wen’s visit, particularly since Mr. Abe’s initial success in defusing tensions with China has been one of his rare achievements during his half-year in office.
Mr. Abe’s approval ratings have kept sliding because of a series of scandals in his government and his perceived weak leadership.
Mr. Wen’s failure, so far, to mention directly the Yasukuni Shrine likely came as a relief to his hosts. He raised the “history-related problems” that have been at the heart of the disputes between the countries, but avoided the bitter tone and finger-pointing that accompanied former President Jiang Zemin’s visit here in 1998.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and Japanese leaders have stated many times their stance on history-related problems, publicly acknowledged their invasion, and expressed their deep remorse and regret to victimized nations,” Mr. Wen said in parliament. “That is something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people regard positively.”
But he added: “We sincerely hope that Japan will show in concrete ways their expressed attitudes and promises.”
The last comment appeared to be a warning against Mr. Abe not to visit the Yasukuni Shrine, an impression reinforced by Mr. Wen’s other comments that “only a handful of militarists” in Japan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war in China and that the Japanese people, like the Chinese, were “victims of the war.”
Mr. Wen was reiterat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r that Beijing adopted when it began normalizing relations with Japan in the early 1970’s and believed was shared by Tokyo. But the Yasukuni Shrine’s subsequent enshrinement of the war’s top leaders upended that interpretation.
Early this morning, Mr. Wen went for a 30-minute jog in Yoyogi Park here, surprising passersby, and even joined a group of people in a tai chi session. In the afternoon, he met business leaders and urged them to invest in China, which is Japan’s top trading partner.
On Friday, he is scheduled to visit Kyoto, where he is expected to meet business lead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
溫家寶於十二日在日本國會發表演說時提出將中日關係推向新歷史階段的「五大原則」。重申「中國堅決反對台灣當局推行法理獨立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動,希望日本認識台灣問題的高度敏感性」。
美國
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歷經14個月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雙方終於在得利用布希總統貿易促進授權(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的最後幾小時期限內達成協議。這是美國自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以來的最大宗FTA,亦是其與亞洲主要經濟體的第一個FTA。預計這項協定可使雙方每年雙邊貿易額,增加約150億美元。
--- 日本政府的簡介:
外務省: 「大統領貿易促進権限(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について
The Fast track negotiating authority (also called 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for trade agreements is the authority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negotiate agreements that the Congress can approve or disapprove but cannot amend or filibuster.
-->Wikipedia article "Fast track (trade)".
*****CPSC兩(中國製)產品回收
平面電視支架鎖不住
Flat Panel TV Tilt-Mount Brackets Recalled by Circuit City Stores Inc. Due to Risk of Falling Units
http://www.cpsc.gov/cpscpub/prerel/prhtml07/07155.html
Small World Toys Recalls Children’s Wooden Sound Puzzles with Knobs for Choking Hazard
http://www.cpsc.gov/cpscpub/prerel/prhtml07/07154.html
英國
《獨立報》報道,科學家們發現極有效且無痛苦的治療癌症方法,這是又一個里程碑。但科學家強調,現在需要繼續進行研究,真正開始進行臨床試驗尚需三到五年的時間。
科學家通過使用RNA干涉技朮,使某些腫瘤基因“沉靜”下來,這樣抗癌藥物就能更有效地摧毀癌細胞。比如,肺癌癌細胞在經過這一方法處理后,對抗癌藥物的敏感性增強了一萬倍。這樣,不僅可以減少用藥量,而且可以避免化療過程中的一些副作用。
----
首相布萊爾終于也批評允許英軍水兵出售故事的做法,棄布朗于不顧,布朗能否保住官職很難說。 盡管反對黨并沒有要求布朗下台,但他的信任度因以下事件遭到進一步打擊:若干海軍軍官表示對海軍失望,准備辭職﹔一名指揮官稱正是國防部施壓才導致水兵出售故事,而且國防部現在還對媒體“積極索財”﹔一些海軍將士准備在唐寧街網站上發起請愿,要求點名公開批評這一錯誤的決策人。 但來自工黨的消息說,布朗不大會被解職,因為他是即將繼任總理的戈登﹒布朗的親信。
中國
法國達能對娃哈哈啟動法律行動
稱合作夥伴娃哈哈成立與達能直接競爭的企業
法國乳製品供應商達能在華業務,受到合作夥伴娃哈哈競爭的侵蝕。達能表示,娃哈哈的酸奶在搶生意,卻不肯分享收入。可事情是這麼簡單嗎?
A Danone official accused Chinese magnate Zong Qinghou of undermining a joint venture with "a mirror organization" of firms that he controls.
法國食品飲料巨頭達能集團(Danone)稱,其在中國的主要合作伙伴娃哈哈集團生產同類產品與之競爭,并威脅對娃哈哈提出訴訟。
達能亞洲總裁法勃爾譴責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后經營几乎與他們合資企業生產一樣的產品,違反合同。宗慶后反駁達能試圖兼并娃哈哈集團的其它部門,并說達能對中國缺乏了解。法勃爾稱,雙方仍可能通過談判解決爭端,但保留訴諸法庭的權利。
****
“糖醋”中國車來了:華晨車碰撞試驗結果糟糕
《汽車圖片報》為已首批進入德國市場的“尊馳”系列(BS 6)獻上一份見面禮:碰撞安全測試,並稱中國華晨集團奉上的這道名為“BS 6”的“糖醋菜”聽上去配料不錯:4.88米長的車身,2萬3千歐元的實惠價格,首批駕駛報告無可挑剔。不過,謹小慎微的消費者還是不由地暗暗擔心:中國 人果真使小錢造好車?德國之聲記者報導如下。
以56公里時速撞車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位於新明斯特的DEKRA碰撞中心特設了一組碰撞試驗,華晨BS 6以56公里時速向著障礙物開過去,伴隨著一聲隆隆巨響,試驗現場仿佛發生一場山崩地裂的地震。半秒不到,中國人辛勤勞動的結晶便化作了一堆廢鐵。
出品BS 6的瀋陽華晨金杯汽車有限公司自1992年開始生產汽車,其間發展為一家擁有3萬名雇員的大型企業,並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自從去年爆出華晨準備搶 登歐洲市場的傳聞之後,股票價格飆升40%。德國總經銷商漢斯-烏利希?薩克斯表示:“歐洲及整個德國是全球汽車市場的試金石。”
首次碰撞僅得兩顆星
據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EuroNCAP的首輪測試結果,華晨BS 6系列僅獲兩顆星。這在一輛新型小轎車就能拿全5顆星的今日歐洲已經低於平均水平。德國總經銷商薩克斯也對此表示不滿,稱至少要拿4顆星才算過得去。不過 這是後話。根據規定,歐洲進口汽車需要滿足的標準低於EuroNCAP測試水平。
缺陷和不足
那麼,華晨尊馳汽車在義務測試中的結果如何呢?完全過關,符合法律規定。碰撞之後,每一側至少有一扇門可以開啟。安全帶奏效,油箱沒有漏油現象。座 位上兩個塑膠人身上的感測器顯示頭部受震盪,上體及四肢可能遭受輕傷。沒有生命危險。需要注意的是,汽車內部缺少側體安全氣囊,沒有ESP電子穩定裝置。 後座未安裝規定的三點保險帶。難怪BS 6系列的乘客人數只限4人,這也正是該款車型亟待改進之處。另外,側面車身還不夠堅固,抗衝擊力還有待提高。
快速讓道反應失靈
一輛現代化的轎車應該儘量減少事故發生幾率。本著這一宗旨,業界領先的汽車廠商在90年代基礎上完成了技術上的飛躍。那麼,一套配以制動力分配器的 簡單行駛機構,再加上防抱死制動系統,就能在危急關頭取代ESP電子穩定裝置嗎?答案是否定的。當汽車突然改道,或者高速盤旋,弊病就顯露出來了。
在普通速度的“讓道”測試中,尊馳表現還算不錯,但當時速達到120公里的時候,車身左右搖晃,方向盤反應失靈??普通人早該進墳墓了。毫無疑問, 假如安裝了ESP裝置,情況絕非如此。對此,進口商薩克斯深有同感。近日,他將攜該報告飛抵中國瀋陽,向華晨集團呈交改良建議。
欲建700個銷售服務處
據德國總經銷商薩克斯透露,“首批BS 6將於3月底抵達德國市場。”確切地說,頭500輛中國轎車已於3月178日在不來梅港登陸。從中國大連到德國不來梅全程水運大約用了4周左右時間。
與此同時,盧森堡HSO歐洲汽車貿易公司還將全面啟動銷售計畫。HSO旗下子公司、在杜伊斯堡經營大眾、西亞特、斯柯達及奧迪品牌的勒希林和埃克連鎖銷售中心也將出售華晨BS 6,起價為1萬9千歐元。據悉,截至2008年底,德國將建立700個尊馳銷售服務處。
德國之聲版權所有
http://newsletter.dw-world.de/re?l=evux3bI44va89pI8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