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9 10:28:58Ray

感 懷

                  

 

    人走了,才閃現懊惱與遺憾。懊惱與遺憾於未曾多加問候及請益。

    與陳千武先生首次晤面,約在1965年歲暮(?)的黃昏,隨趙天儀老師至桓夫(當時發表詩的筆名,譯詩則用陳千武)的豐原住宅。留存著兩個印象,書架上成套的日本詩文學大系,及陳夫人似乎是日本人;當晚,還到一家旅社拜會由台南入住的林宗源先生。隔天,「笠」似有聚會活動。

    1966年間,多次接獲桓夫親自刻鋼板油印的《詩展望》,這是《笠》詩刊的別刊,我個人的青澀習作也曾露臉,還包括他組稿的半版《台灣日報•詩展望專輯》。對年少的我,都有激勵之效。甚至,蒙他簽贈其第一本中文詩集《密林詩抄》(1966.02.)。

    常常這麼想,尊敬作家的幾個方式:1.購買其著作書刊閱讀;2.讀後撰寫心得、書介、書評;3.隨時問候、請安;4.參與編輯作業。每個晚輩可以量力而為。

    2000年間,任職桂冠圖書公司,負責文學部門作業,延續公司先前的「桂冠世界文學名著」。當時,有意將「陳千武詩集」編入此叢書內,與公司負責人幾經磋商,改為口袋型的「九九文庫」,陳先生欣然提供書稿,即《陳千武精選詩集》乙書。在書末〈校後〉,我記載一段回憶的文字:讀桓夫/陳千武的詩作,是我接觸詩文學的初始。猶記得學生時期,台中師專(今改名:台中師範學院)蘭心詩社《蘭心詩刊》第三期(1966410),「新詩選刊」專輯裡,我提供了桓夫的〈雨中行〉及幾位詩人作品,做為學習和認知同題「雨」詩的例子。從青澀的文藝青年,三十餘年,桓夫/陳千武的詩作與評論,都一直是我探索詩藝的標鵠。

 

    1966年,桓夫44歲;我18歲。父執輩般的長者,一路提攜指導。

    2012430,陳千武先生走完豐富的文學生涯,留下珍貴詩業。

今日,感懷送行長輩。改天,我們也要坦然落幕。

2012.06.02.

                                                                      ── 刊登《》詩刊289期,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