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8 18:45:44Ray

信念與希望――《2011年台灣現代詩選》話語

                   信念與希望                    

                           ――2011年台灣現代詩選話語

 

    詩,是真實,卻存在於幻境裡。

    詩,究竟是誰寫的詩?又是誰的真實?存在於誰的幻境裡?

    在我們的這個時代,我們的台灣,我們的詩人要寫出什麼模樣的詩?我們這時代的台灣詩,應該長得什麼模樣?撲朔迷離?光怪陸離?躲進文字迷障之中?泥土裡鑽夢拒光的蚯蚓?抑葉脈蠕動兼啃食的菜蟲?

只因為,一個內部沒有共同凝聚力的國家,長期內耗口水的土地,長出來的果實,會是什麼模樣?該期待,抑詛咒?

 

    電視螢光幕評論台前,名嘴侃侃而談;街頭巷尾,市井常民,同樣三五成群高談闊論。每個人都自以為是,都在認真也任意議論紛紛。詩人亦然。有人寫政治指導下的詩,亦有人寫政治影響下的反詩(?)。

    整個2011年,台灣社會充斥著「?」的連續,充斥著「反」的氛圍。反的本質,就是對立。台上台下對立,高官小民對立,菁英庶民對立,豪宅陋室對立,囚房套房對立,南北對立,財團遊民對立,博士文盲對立,權貴弱勢對立,貧富差距對立,順民反骨對立,原件竄改對立,徒手棍棒對立,公權力非公權力對立,愛不愛台灣對立,謊言真話對立。

對立,沒有明顯槍火的衝突、對抗,卻萌生「反」的另一解讀,就是不確定不安全不安心。就因為國家內部沒有共同的凝聚力。許多人「呷碗內看碗外」,掌權者尤甚。

2011年,台灣社會沒有嚴重的天災,卻人禍連環,層出不窮,難得平靜。從年初的各地跨年煙火「讚」、原住民狼煙、彰化海岸線保護戰、塑化劑風暴、蔣為文黃春明對嗆事件、農民凱道曬穀堅持土地正義、中科搶水護圳行動夢想家燒錢灑狗血、圈地都更……等。而三月間,近鄰日本國北陸的地震海嘯核安慘烈,更引發驚駭惶恐悚懼。

這些的對立,這樣的人禍天災,值不值得詩文工作者揮毫關心?

 

在一本外文書,見到這樣的封面:英文書名Both Sides of Peace,橫置中央,上下兩半為對分的半圓球,針芒的球面彼此針鋒相對,阿拉伯文字的書名直立中間。兩種字體的書名排列成十字架或十字路口,卻佈滿荊棘。這是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存在現象的一冊詩文集,出版於2002年。已是舊書,文學不因年代古老而垂斃封死。其意義仍具體告知:和平立基於土地的希望和護土的信念。

    台灣,竟在內部廝殺吶喊,近乎涇渭分明,不容和解的對立,你的河水我的井水永不相匯。你的一群我的一群合成的「我們」,竟然無法相融交溶,又是何等的諷刺!

「我們」了解自己台灣詩有多少?我們了解外國詩有多少?我們知曉俄國蘇聯詩多少?我們知曉蘇聯曼德爾斯塔姆18911939的詩與行動有多少?「我們正處在我們自己的危急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作為一種藝術的詩歌受到某種要求遮蔽的威脅」,這是199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愛爾蘭詩人希尼(Seamus Heaney ,1939  )在1975年為一本曼德爾斯塔姆英譯選集的書評裡,有這樣的文詞;他體認的曼德爾斯塔姆是蘇聯文學殉教史中的一員。台灣有無此現象?曼德爾斯塔姆的詩〈我們活著,感受不到國家的存在〉,會不會給予「我們」某些激盪回應?曼德爾斯塔姆亡故半世紀後,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 19401996諾貝爾文學獎1987年得主,美籍俄裔)稱譽為「本(20)世紀最偉大的俄國詩人」。當前的「我們」是否具有跳脫「當代迷障」的高遠視野的眼力者?

前述提到「每個人都自以為是」。自然,每個人也都有自以為是的「信念與希望」。索忍尼辛卻帶著警訊說:「世界正在被厚顏無恥的信念淹沒,那信念就是,權力無所不能,正義一無所成。」(此句曾引錄於去年〈時代脈動與心靈吶喊――2010年台灣現代詩選》話語〉)文句重現,無非強調,相同的現象繼續,甚至更趨嚴重。

 

年輕時閱讀紀德的書,感應著他的心聲。望向夜晚星空,他領會出星辰以「不安定的熱情」(inquiète ardeur)迅速運轉,亦藉「卓絕的虔誠」(un zèle exquis散熱發光,且星際間因自體的「德性與力量」彼此牽連又分別行動。星辰如此,文字工作者理當具備熱情和虔誠。另外,畫家米羅Joan Miró, 18931983傑出且馳名,但不喜歡被看成西班牙畫家,自稱「來自加泰隆尼亞」,他說:「我們加泰隆尼亞人無比眷戀鄉土,認為要想上天,兩腳必須牢牢紮根在自己的土地上。由於我常常在地面上,因此我才能跳得更高更遠。」

「台灣現代詩選」的編選作業,邁入第四年。沒有預先設定數量的推出年度好詩,四年來,依序選出:444536(內含存目無詩的2首)、37首。隔了一些歲月,原來詩作的純度依然嗎?照樣需要被檢驗。一個年度的台灣詩選,需要哪些面向?跟台灣需要什麼樣的詩?都應該相等看待,也就是說這系列詩選冀望增添這個時代台灣詩的質與量,而秉持「台灣詩人」執筆下筆的信念與希望:台灣、時代、藝術。

2012.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