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11 19:22:00Ray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日記 1 1979年8月24日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日記 1


巴黎夜幕
(巴黎的夜晚)




好啦,我們總算順利擺脫。
―― 尼 采(去世前一張紙頁上)




1
1979年8月24日

(昨日晚上。)在花神(Flore)咖啡館,我閱讀《世界報》,無重大事情,我旁邊,兩個小伙子(我見過其中一個,我們還互相打招呼;他中規中矩,相當俊秀,但指甲長)長時間地爭論著電話鬧鐘的問題:鈴響兩次,要是不醒來,就算了;現在,這一切都委由電腦了,等等。地鐵內,我感覺近乎擠滿了年輕外國人(也許就在北站和東站),一位彈美國民謠風的吉他手正在車廂裡彈奏;慎重起見,我選了隔鄰車廂,但是,到奧岱昂站(Odéon),他更換了來到我的車廂(他有意要在整個列車彈奏);看到這樣,我趕緊下車,登上他剛離開的那節車廂(這樣的彈奏,總會令我難受,像歇斯底里和敲詐,且帶點狂妄,彷彿出自他的音樂或者音樂總會讓我開心似的)。我在斯特拉斯堡-聖-德尼站(Strasbourg-Saint-Denis)下車,在車站回響著非常大聲的薩克斯風獨奏曲;我在廊道拐角處,見到一位瘦長的年輕黑人,正吹奏和製造這種「冒失的」巨響。這是此區的「扭曲」特徵。我想起夏爾斯(Charlus)提過,認出這條是阿布基爾(Aboukir)街;我不曉得它緊鄰著大街這麼近。時間還不到八點半,我放慢腳步,以便在正點到達104號,由帕蒂西亞•L下樓為我開門。這一區冷清髒亂,一陣夾帶暴雨的寒風強勁吹著,掀起大量的包裝垃圾,那是此區服裝批發業運輸時的殘留物;我望見一個三角形小廣場(我猜是亞歷山大街);此地迷人但骯髒,有三株老法國梧桐(由於枝葉扶疏,空氣稀薄,令我呼吸困難),幾張形狀非比尋常的長凳,好像栗色木箱,一端,塗成雜色的低矮建築物;我想起一家十分寒酸的音樂廳,但不是,還是一間服裝店;旁邊,一面牆上,張貼巨幅電影廣告(彼得•尤斯狄諾夫被兩位美女圍著);我直走到聖-德尼(Saint-Denis)街;但這裡妓女很多,不改變方向,就無法真正的「閒逛」;我順原路回頭,真夠心煩,沒有任何櫥窗可看,我在一處小空地的長凳,坐了片刻;幾個孩童邊玩球,邊嚷叫;其他的孩童則以非常勇猛互相推擠取樂,和聽任自己跌摔在大塊紙團上,這時,風開始將之吹起且吹散,我自言自語:「這簡直是部電影嘛!」我應該將之拍成電影;我有點胡思亂想:想像著有一種技術能讓我立即拍攝下這個場面(一部完美照相機,就由我襯衣的一顆鈕釦取代),另一種技術是藉這股邪風,使熱鬧的空地成為可以轉變人物的佈景。這角落的陰霾氣強烈得令我心驚膽跳,路過了皇家阿布基爾(Royal- Aboukir)旅館(什麼名字嘛!),我終於到達104號,不再夢想了。在巴黎小小圈子裡,這地方簡直是紐約的貧民角落。晚餐時(道地的義大利燴飯,但牛肉自然沒有全熟),由於幾位朋友在場,我感覺不錯,他們是:A.C.、菲立普•羅傑、帕蒂西亞和少婦弗瑞德里格,她穿著一件合身洋裝,非常藍亮、少見,讓我心靜,或者至少激起欣樂;她不太說話,不過有她在場,我想這類專心現場的人而自願身處邊緣,是夜晚良好協調所必須的(不過,安德烈•T.要求更多)。我們邊談些「平淡無味之事」(在英國維多利亞車站,我遇到了一位說法語的西班牙女人),邊激動著與懷疑著這概念的定義;我們也提到何梅尼(我說我好遺憾大家只提供資訊,而沒有分析,比如,沒有人告訴我們伊朗社會階級的活動狀態,就此點言,我懷念馬克思),接著,我們談到拿破崙(因為我正在讀《墓外回憶錄》)。大約11點半,我第一個離開,我很想尿尿,又擔心找不到計程車而必須搭地鐵,便進入聖-德尼站門正對面大街的小酒館;角落裡,擠靠在我勉強大開的廁所門邊,難以辨識清楚(半陰陽怪氣)的三個人,正談論著一名馬賽妓女(這我可以理解);一位紋身(我看到藍綠紋痕從短袖襯衫的袖子露出來)的俊美亞洲人,正在教一位啞巴玩電動鋼珠。酒吧男侍和老闆娘,有些粗俗慵倦,但不減親切:我自言自語:這是什麼職業!計程車散發污垢和藥品的強烈味道――然而表面上(車內有禁止香煙的圓形標誌)禁止吸煙。上床時,我邊聽聽傑曼妮•泰伊費爾(Germaine Tailleferre)的收音機節目,以我喜愛的嗓子和語調,活勁地詳談那些平淡無奇、浮誇乏味之事,邊不耐地等待斯特拉文斯基和莎蒂(Satie)的唱片結束,好重聽傑曼妮•泰伊費爾的聲音,因而,在床上,我看了瑟伊出版社剛出版的(先前我提過F.W.寫的)《M╱S》書中一篇文章的頭幾頁之後,我自問――儘管我愉快的用心寫――我還能說出什麼,只得發出「唉,唉」的嘆息,接著,我興致濃濃地繼續閱讀《墓外回憶錄》中拿破崙的故事。熄燈後,我又聽了一會收音機:那是拖著古典的(康普拉之類)乏味的(都一樣)尖而脆的女高音,我關掉。

註:《墓外回憶錄》(Mémoires d’outre-tombe),為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 , 1768~1848)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