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09 09:58:00Ray

有關小說家江上(江文雙)的兩篇介評


有關小說家江上(江文雙)的兩篇介評

1.
心靈的矛盾與掙扎──江上 王幼華

江文雙,台灣省苗栗縣人,1932年9月生。畢業於台北師範藝術科。曾任小學教師,私立大成中學文史科教師。任教期間,以江上、友三等筆名,在報章雜誌發表作品。著作有《落葉集》、《下弦月》、《生命的甘泉》等二十多本。1963年以〈武山農場〉得自由青年散文徵文第一名。1967年以〈牛〉獲教育部廣播劇本第二名。1973年得第四屆吳濁流文學獎。1976年以後創作停頓,以編譯改寫日文著作為主。本年與友人合辦「七燈出版社」出版文藝書刊。1977年出版長篇小說《明月照東山》。1994年由文化中心出版短篇小說集《霧夜》。
江上是「斗煥坪文化人」中的一隻健筆。他與前輩文人林海音、沈櫻、張漢文等多有往來。與李喬、陳運棟是大成高級中學的同事。張漢文、林海音是由大陸返鄉的遊子,他們帶回來的是大陸經驗和文化氣息,沈櫻則是隨政府撤退至此的異鄉人。沈櫻在1929年即在大陸出版過短篇小說集《喜筵之後》,並受到茅盾的讚賞。她第二度的婚姻十分知名,她的先生為留法的知名翻譯家梁宗岱,論者以為沈櫻的翻譯筆法深受他的影響。在梁宗岱另結新歡第三度結婚後,沈櫻便帶著孩子遠走上海,歷經種種困頓之後,她隨任職軍方雷達大隊隊長的兄長輾轉來到苗栗縣,並進入大成中學任國文教師。沈櫻的作品曾入選當時的國文課本,也有不少藝文界知名之士,專程來到頭份鎮斗煥坪大成高中拜訪她,她的來到自然對本地子弟造成了很大啟示和影響。另一位與江上年齡相仿的教師陳運棟,在日後也成為研究客家文化與傳統詩文的大家。
江上的作品是寫實的,用語樸質,情節舖陳也謹守本份,有些作品受時代影響,使用意識流的手法,將時空、場景做交錯性的呈現。內容上大都取材於作者的生活經驗,擅長描寫心靈的衝突與苦悶。
中港溪上游的南庄鄉,在日治時期發現煤礦的礦脈,這深埋於地底的煤層,因獲利可觀,吸引了資本家投資經營的興趣,由日治到六○年代,不斷的有礦場誕生,台灣由於政治情勢的緊張,本身能源有限,那些深藏地底的煤層,縱使貧薄質差,也變成非常重要的、賴以維生的資源。由於礦場的增加,中港溪甚或全省各地的男子,為高薪所誘,紛紛投入這種危險性極高的工作。彼時賴礦場維生的家庭眾多。而礦場的興衰、開採是否順利,是否發生災變,都深深影響到此地住民的生活及心理。江上的重要小說:〈打炭〉、〈黑色的血〉、〈有一個死〉等,處理的就是這些處於極端狀態人們的情境。
〈打炭〉寫的是一生投入挖礦工作的人,眼見不爭氣的兒子,一步步的走向自己的老路,感到無奈和痛苦。〈有一個死〉則是依礦為生那群人最沈重的哀歌。──郭連福的太太阿珠因難產而死,他的友人徐維山給他最多的安慰,不幸的是徐維生在一次瓦斯爆炸災變裡死去。他基於朋友道義去安慰摯友的妻子月茶,兩個同遭巨變的人竟產生了情愫,兩人的往來遭到鄉下的非議,含羞忍垢相濡以沫的活著。月茶盼望他不要再下坑工作,郭連福卻轉業失敗,一直在擺盪、猶豫,為了生活無可奈何再度進入黑黝黝的地底討生活。終於他也碰到落磐擊成重傷的命運,月茶也成為另一個男子的未亡人。小說裡這對苦命人,對死去的愛人仍有著無盡的眷念,對無力掙脫的宿命只能做著淒厲的哀鳴而已,讀來既酸楚又動人。這篇小說充滿人性的體溫,有著強兀的張力。將為窮愁所迫,為惡運擠壓的小人物,鮮明的刻畫出來,忠實而悲切的紀錄下掘礦者的苦難。
作者另一個常觸及的主題是不正常男女情慾糾葛。主角往往是貌合神離的夫妻,雖是夫妻卻因為彼此的背叛或猜疑,形成關係間的緊張與壓力。如:〈寂寞的報復〉、〈礦坑裡〉、〈失落的泥人〉、〈仇與敵〉。不完整的愛情和失德的女子,是作者常描寫的對象。作者塑造的模糊、矛盾的衝突氣氛,令人感到不安、感到窒悶。〈仇與敵〉以太平洋戰爭為背景,故事則發生在新幾內亞的島上。作者描寫戰爭的場面、異地的景色生動可觀,不過作者的重心是在於情慾的仇怨上。「我」是一個出獄不久的人,因為戰爭爆發而被充軍至此,沒想到卻在戰地中遇見了仇人彭新旺,彭新旺強暴了他的愛人阿秀,阿秀因此而含恨自殺,他因想為愛人報仇,反遭這人殺傷並遭構陷入獄。來到異地的「我」,心中充滿復仇的怒火,時時想藉機殺掉仇人,不過在彭新旺一次又一次奮不顧身拯救「我」的行動之後,「我」已逐漸的原諒他,彭新旺最後死在戰地,死前仍期望能得到諒解。「我」看著仇人的死去,心中也懷著悔恨與虛無的情緒。這個情慾上的「罪與罰」,在充滿不確定感的殺戮戰地展開,足以見出作者高度的想像力和舖陳能力。
作者在1977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明月照東山》之後,正式停止了小說創作,轉以翻譯及改寫日文作品為主,譯作也達百萬字以上,成績亦稱斐然。江上以四十餘歲壯盛之年停止文學創作,不能像同輩文人李喬般寫出《寒夜三部曲》長篇巨構,無疑的是台灣文壇上的一大損失。

(本文原收進《苗栗縣文學史》,2000年)



2.
江上的勵志散文與翻譯 莫 渝

江上,本名江文雙,1932年9月7日出生於新竹縣寶山鄉,籍貫台灣省苗栗縣。八歲入學日治時代公學校,就讀頭份國小高等科一年級(等於國中一年級)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後,開始學習中國語文,1945年就讀私立大成中學初中部,畢業後考取省立台北師範(今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科,師範學校畢業後任教小學九年,轉任教於大成中學國文科,至1989年7月退休。
江上自言1950年代,「處於窮鄉僻壤的環境,假藉畫筆,色彩並不能充分滿足我多愁善感的個性。正在迷途、彷徨之際,倖獲幾位志同道合,亦師亦友的伙伴引領下,毅然擱下畫筆,投入文學領域摸索。」同時,利用教學之餘的點滴時間大量閱讀中外文學作品,及參加函授學校學習寫作技巧,從五○年代至七○年代,結集出版的小說、散文及翻譯作品共二十餘冊,亦榮獲多次文學獎與徵文獎,如散文〈橋〉入選《徵信新聞報‧人間副刊》(即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63年1月9日),散文〈武山農場〉獲《自由青年》青年節徵文甲組第一名(1963年4月),其廣播劇本、電視劇本、短篇小說也同樣有得獎記錄。1970年代,江上在竹南鎮開設七燈出版社,以文學家投入出版事業,為文化事業的推廣盡一分心力,出版文學、藝術、音樂等書刊二十餘種,首冊推出的就是台灣文壇重鎮鍾肇政的長篇小說《滄溟行》。
江上的散文寫作可以分為兩類:抒情散文和勵志小品。前者包括上述得獎的兩篇散文集入其短篇小說集《田園戀》(1968年,商務版),餘者尚有多篇如〈路〉、〈宋老先生〉、〈書房〉、〈第一次打炭〉等。後者,集錄成二書:《生命的甘泉》(1976年)、《幸福之歌》(1978年,署名文玨)。
作家寒爵在讀過江上小說集《落葉集》(1964年)直覺的印象是清新二字,他說:「江上先生的作品予人以樸實感,是可愛的」(見《徵信新聞報‧人間閒話專欄》,1964年12月5日),在江上的抒情散文亦可以用「清新樸實」點明。得獎的〈路〉和〈武山農場〉二文取材於他在鄉間教書的周遭事件,也是純樸鄉間的描敘,兼具教育意念。
1970年代,台灣的書市流行著勵志小品集,主要作家有王鼎鈞、宋瑞等人,江上正好經營出版社,自己親自執筆由自營的出版社推出兩冊勵志文集《生命的甘泉》和《幸福之歌》。雖有趕流行之嫌,其實早在六○年代初,他利用日文的書刊,就編譯出版類似的書,如《你的精力》(1963年)、《改變你的人生》(1965年)、《自信與鬥志》(1967年)等。透過這樣的編譯與閱讀,他擁有世界名人語錄與格言的基礎認知,以此建構了「快樂生活的南針」,這是《生命的甘泉》一書的副標題。
《生命的甘泉》乙書以格言為主題,分人生、立志、美德、讀書、工作、金錢等25章,每章各有二至四篇短文,全書共七十篇,各篇標題與短文間有世界名人的語錄,這些原理原則,加上作者引述的故事,使得閱讀者有如生命獲得甘泉般滋潤,提昇了生活中無限的生機與情趣,七十篇勵志小品,彷彿在人生海洋上七十座燈塔的引導,不至於彷徨、失意、困惑。良書如益友,本書當可如此看待。《幸福之歌》乙書,作者云編著,主要係著重語錄的編寫,與《生命的甘泉》有同等簡短有力的文筆。
這兩冊勵志文集,是江上從事小說寫作之餘,獻給讀書界與家鄉青年的明燈。
寫完這兩冊勵志文集,江上在八○年代再編譯乙冊《偶思一得》(皮爾茲原著,世茂出版社,1988年3月5日版),編排仿雙頁一小品,每篇文章佔兩頁,文末附一句短言。這樣的書,可以互相搭配閱讀,作為人生旅途中自我鞭策自我成長與充實的動力。

江上的童年至國中一年級階段,接受日文教育,戰後重新學習中文,1953年開始文學寫作,至1976年止,以創作和翻譯為主,此後,創作停頓,翻譯反占優先。1965年起,江上出版第一本譯書,迄今共有十九部:
1.《改變你的人生》,1965年
2.《自信與鬥志》,1966年
3.《讀書術》,1973年
4.《感情分析》,1974年
5.《時間與生活》,1975年
6.《屠格涅夫傳》,1976年
7.《文學論》,1976年
8.《日本各家小說選》,1976年
9.《猶太五千年的智慧》,1976年
10.《改變歷史的巨漢》,1976年
11.《顯影放大》,1976年
12.《勵志的明燈》,1977年
13.《中國古詩欣賞》,1979年
14.《青春.友情.勇氣》,1979年
15.《靜物水彩技法》,1981年
16.《彩色中國名畫》,1982年
17.《圖案畫法》,1983年
18.《牡丹花》,1986年
19.《偶思一得》,1988年5版

以上這些譯書,都是由日文版翻譯的,包括《中國古詩欣賞》乙書,日本對中國古典書刊除翻譯外,進行相當費心費力的解讀介紹,詩詞亦然,因此七○年代以後,這類中國歷代詩人作品集的出版,不少是由日本學者的著作轉譯的,江上的譯本也在這股潮流下應運而出。
嚴格地講,做為一個文學創作者,江上花費相當多不必要的心力在某些譯本上,因而,從文學的立場看,江上的譯品中,能夠提供文學界優良的文學譯書,只有1976年出版的《屠格涅夫傳》、《文學論》和《日本名家小說選》三冊,以及幾本勵志文粹的書。《日本名家小說選》,收錄10篇短篇小說,有7位作者:川端康成(4篇)、戶川幸夫、島本健、佐藤愛子、籐澤桓夫、野淵敏、井上靖。是江上在 1968~70 年間發表的譯作。《文學論》的作者的評論家中村光夫,原書另一名稱為「小說入門」,全書分「小說的歷史」和「小說的美學」兩部分,前者由小說的定義、起源說到歐美和日本小說概況,後者屬於小說創作技法。簡言之,這是一本「如何欣賞小說」的入門書,是國內少數同類理論譯著之一,可惜,似乎並未受到大家的注意,學院裡講授小說者也未曾垂青。《屠格涅夫傳》的原作者莫洛亞,係法國著名的文學傳記作家,本書為莫洛亞於1930年春季講述有關屠格涅夫的四次講稿,1931年出版。江上的譯文系由日譯版迻譯。屠格涅夫(1818~1883)與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為19世紀俄國之三大文學家(小說家),他長期居住巴黎,與法國作家時相來往,和福樓拜私交甚篤,本書除記述屠格涅夫一生的事跡外,特別著重分析其藝術與人生哲學,同時了解當時巴黎文人的動向,譯者對書中出現的人、地,均有詳細的註解,頗具細心與用心。附帶對原著者介紹,以進一步認識其文學活動。莫洛亞 (Andre Maurois,1885~1967) 本名Emile Herzog,是法國小說家,傳記文學家、歷史學家、文藝評論家,1938年選入法蘭而學院院者,著有長篇小說《氣氛》(1929)、《家庭圈子》(1932)、《幸福的本質》(1934)、《九月的玫瑰》(1956)等;短篇小說集《栗樹下的晚餐》(1951);傳記文學《雪萊傳》(1923)、《拜倫傳》(1930)、《屠格涅夫傳》(1931)、《夏多布里昂傳》(1938)、《追憶普魯斯特》(1948)、《雨果傳》(1954)、《巴爾札克傳》(1965);史學著作《英國史》(1937)、《美國史》(1943)、《法國史》(1947)等;文藝評論《從普魯斯特到卡繆》(1963)、《從紀德到沙特》(1965)。1965年法國國慶日(7月14日)由戴高樂總統頒贈榮譽團一等勳章,表揚他在文學文化上卓越貢獻。
在勵志文粹方面,《改變你的人生》、《自信與鬥志》、《勵志的明燈》、《偶思一得》等譯書,可以搭配江上自己的同類散文閱讀,作為人生奮鬥的助力。


(本文由〈快樂生活的南針──江上的勵志散文〉與〈江上和小說論〉兩篇文章組成,原收進《苗栗縣文學史》,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