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2 00:48:06何紫苑

玩玩不負責影評《海角七號》

原諒我用了一張《海角七號》裡「特別客串」角色的劇照;看過官方部落格所有劇照後,我對這張最有感覺;下面放的一張則是這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角色,十歲的搞怪天才鋼琴手。

這幾年,台灣電影在景氣低迷中掙扎著想要找到新的可能;2004年底從英國回來之後,本著支持國片的心情,幾乎每一部上映的台灣電影我都購票入場,每每抱著期待,卻又每每失望。國片無論是什麼樣的題材、什麼樣的風格,詼諧也好、沉重也罷,總有一股揮之不去侷促感,好像很努力地想要做到什麼,但是又不完全到位。

《海角七號》不能說是這幾年來我最喜歡的台灣電影;但是,它是我這幾年來觀後、唯一由衷地想推薦給台灣觀眾的國片!這部從頭到尾讓觀眾拍手大笑的電影、又感動噙淚的電影,標示了台灣電影的另一種可能。

(以下包含劇情,尚未看完電影者請勿繼續閱讀)

首先要說的是,嚴格來看,這部電影有太多的缺陷。一開始多線敘事想要交代人物的部分剪得太碎,觀眾如果不夠注意會難以理解劇情的前後因果。女主角不夠討喜而且從頭到尾只有三種表情:生氣、憂傷與來得突然的燦爛微笑;看得出導演不太會導女生的戲。男主角太過自溺,心境的轉折不夠細緻。男女主角感情的處理也很可怕,摸不著頭緒地愛上對方,可以想像但是說服力不強。日文信的戲份太重,卻沒有充分利用。更不要說那許多劇情交代不清甚至矛盾的細節,以及沒有處理好的特效...(再舉例下去大家要問我到底是不是要推薦這部電影了)

但是,《海角七號》覺對可以說得上是一部台灣版的《永遠的三丁目》!它包含了許多元素:搞笑、感動、音樂、海洋、青春、時代、愛情、友情、親情、床戲、大場面......這些商業元素加總在一起,絕對是一部吸引人的電影!

以故事架構來說,這部電影成功套用商業電影的類型模式,主線是一群倉卒成軍的樂團,即將在一個日本知名歌手的演場會上暖場,這些團員從10歲到80歲不等,有只會彈月琴、短時間內要練會Bass手的老郵差,還有彈琴節奏總是隨心所欲的小女孩,唯一「正規」的是一個不得志的樂團主唱,過程中爭執難免,最後演出令人又high、又感動,還喊出「安可」的歌曲!

除了這個架構之外,另外一條副線是一個查無地址的包裹,這也有好萊塢電影《麥迪遜之橋》的影子。六十年前日本戰敗後離開台灣的一名日籍教師,多年來寫著沒有寄出的信表達對台灣女子友子的思念,一直到他過世後,信才由他的女兒寄到「海角七號番地」,但是這個住址已經不存在了,包裹在機緣巧合下落到男主角手中。

這一封封情書的OS貫穿整部電影,同時,每個人又有著各自的故事:阿嘉(范逸臣)是一個在台北組樂團卻不得志的年輕人,回到恆春後面對母親與他從未接受過的繼父,開始他心不甘情不願的郵差生涯。勞馬(民雄)曾經待過是迅雷小組,卻因為妻子離去轉做交通警察,一心等待著她回來。加上暗戀著修車店老闆娘的黑手水蛙(小應)、因為彈月琴而被當作國寶卻苦無機會上台表演的郵差茂柏(林宗仁)、暗戀飯店接待努力推銷小米酒的馬拉桑(馬念先)、年僅十歲的教會唱師班伴奏大大(麥子)......這些人物交織出一場有趣的夏日音樂會!

以一部劇情複雜(或說豐富)、人物眾多的電影來說,導演算是處理得很不錯了。每個角色的個性都很獨特,每個人的特色也都有充分的發揮,就連修車店老闆的三胞胎、飯店接待小姐、鎮民代表的秘書這些「背景人物」都有「戲」!除此之外,劇情架構以及部分橋段或許老套,但導演對「戲」與「情緒」的累積與掌握相當精準,我特別推崇的是導演對「笑點」的掌握,這真的是一部讓你從頭到尾笑到尾的電影,而且它的笑點絕不低俗,而是那種會讓你拍手稱妙、心都會笑開來的詼諧。另外一點我覺得這部電影與一般國片完全不同的是音樂的使用,包含傳統、流行與搖滾元素的音樂,在電影中充分完成其襯托、累積與渲染情感的功能,有些感動的片刻雖然劇情芭樂到讓我有點受不了,卻還是在音樂的的攻勢下感動了。

導演魏德聖花了五千萬(據說負債三千萬),在他三十八歲這年完成他第一部劇情長片,這不只是他人生上的重要里程碑,我相信也會是台灣電影打動觀眾的開始。


【圖片來源】海角七號官方部落格 http://blog.pixnet.net/cape7
喝了咖啡睡不著的吳小 2008-06-24 03:13:04

樓上在徵小姐耶
特別是「告知正確的觀念」
ㄎㄎ

電視兒童 2008-06-22 20:20:48

認同你說的缺陷,不過我覺得瑕不掩瑜
除了後段樂團的部分,情書的唸白也讓我很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