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31 07:48:00何紫苑
玩玩不負責影評《紐約娃娃》
即使是一個對搖滾樂史沒有興趣、對「紐約娃娃」(New York Dolls)毫無概念的人,我認為也都會像我一樣,享受並喜歡這部影片。
這部影片的風格令人想到荷索。一點點的戲謔,一點點的溫暖,紀錄著一個生命。一個真實的人,一個人的真實人生。
「紐約娃娃」以硬式搖滾的曲風及驚世駭俗的造型在七○年代聲名大噪,十七歲就成名的這群年輕樂手,卻沒有逃過搖滾樂手酗酒與喀藥的宿命,兩位團員相繼死亡,「紐約娃娃」也於1975年解散。解散後「紐約娃娃」的成員有人另組樂團卻沒有闖出名號、有人在夜總會表演、有人則出現在電影裡擔任配角。
影片紀錄1971年成立於紐約市的龐克搖滾樂團「紐約娃娃」中號稱「殺手肯」(Killer Kane)的貝斯手亞瑟肯(Arthur Kane)。影片一開始亞瑟已經55歲了,他每天穿西裝打領帶在一個家庭歷史圖書館工作,是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徒。他在「紐約娃娃」解散之後一蹶不振,歷經酒精中毒、離婚與自殺,最後信仰摩門教,生活回歸平淡,周遭的朋友同事甚至不知道他曾經是個搖滾樂手。
「史密斯樂團」(The Smith)的主唱莫里西(Morrissey)曾是「紐約娃娃」迷,他於2004年主辦倫敦一個大型音樂節時,力邀「紐約娃娃」復出。亞瑟向教會的朋友借錢,贖回典當在當舖30年的吉他(每年還需要付錢給當舖以確保它不被出售),與昔日的夥伴David Johansen與Sylvain Sylvain重聚,重返鎂光燈下,重新踏上他魂牽夢繫的舞台。
莫里西直言,在演出之前他很怕這些年歲已長的樂手們演出失敗,尤其亞瑟已經三十年沒有演奏了。甚至有「紐約娃娃」迷說他不願意來看演唱會,因為深怕三十年來的崇拜與幻想破滅。但是,「紐約娃娃」向樂迷們證明了他們的魅力不減。
演唱會結束,正當大家在討論亞瑟與「紐約娃娃」重返樂壇的可能性時,亞瑟回到原本的生活,二個星期後突然過世,才發現他竟罹患血癌。倫敦的演出成為他人生的最後一場盛宴,為他人的人生畫下了一個燦爛的句點。
這部影片裡並非在紀錄亞瑟的「音樂生涯」,而是他的真實人生。亞瑟在家庭歷史圖書館整理資料時意外發現自己的父親早已去世(他從十七歲離家後就未曾回家);他與家庭歷史圖書館的同事的情誼平凡卻溫暖。
電影並不煽情,卻可以感受到搖滾樂手(包括亞瑟、包括「紐約娃娃」,包括所有受訪的音樂人)對音樂與生命的全然投入。導演在敘述時加上了動畫,以一條歷史線來看亞瑟這一生的樣貌,十七歲時的光華、三十年的平淡、最後的火花,幽默、殘酷卻也道盡了生命的孤寂。
這部影片的風格令人想到荷索。一點點的戲謔,一點點的溫暖,紀錄著一個生命。一個真實的人,一個人的真實人生。
「紐約娃娃」以硬式搖滾的曲風及驚世駭俗的造型在七○年代聲名大噪,十七歲就成名的這群年輕樂手,卻沒有逃過搖滾樂手酗酒與喀藥的宿命,兩位團員相繼死亡,「紐約娃娃」也於1975年解散。解散後「紐約娃娃」的成員有人另組樂團卻沒有闖出名號、有人在夜總會表演、有人則出現在電影裡擔任配角。
影片紀錄1971年成立於紐約市的龐克搖滾樂團「紐約娃娃」中號稱「殺手肯」(Killer Kane)的貝斯手亞瑟肯(Arthur Kane)。影片一開始亞瑟已經55歲了,他每天穿西裝打領帶在一個家庭歷史圖書館工作,是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徒。他在「紐約娃娃」解散之後一蹶不振,歷經酒精中毒、離婚與自殺,最後信仰摩門教,生活回歸平淡,周遭的朋友同事甚至不知道他曾經是個搖滾樂手。
「史密斯樂團」(The Smith)的主唱莫里西(Morrissey)曾是「紐約娃娃」迷,他於2004年主辦倫敦一個大型音樂節時,力邀「紐約娃娃」復出。亞瑟向教會的朋友借錢,贖回典當在當舖30年的吉他(每年還需要付錢給當舖以確保它不被出售),與昔日的夥伴David Johansen與Sylvain Sylvain重聚,重返鎂光燈下,重新踏上他魂牽夢繫的舞台。
莫里西直言,在演出之前他很怕這些年歲已長的樂手們演出失敗,尤其亞瑟已經三十年沒有演奏了。甚至有「紐約娃娃」迷說他不願意來看演唱會,因為深怕三十年來的崇拜與幻想破滅。但是,「紐約娃娃」向樂迷們證明了他們的魅力不減。
演唱會結束,正當大家在討論亞瑟與「紐約娃娃」重返樂壇的可能性時,亞瑟回到原本的生活,二個星期後突然過世,才發現他竟罹患血癌。倫敦的演出成為他人生的最後一場盛宴,為他人的人生畫下了一個燦爛的句點。
這部影片裡並非在紀錄亞瑟的「音樂生涯」,而是他的真實人生。亞瑟在家庭歷史圖書館整理資料時意外發現自己的父親早已去世(他從十七歲離家後就未曾回家);他與家庭歷史圖書館的同事的情誼平凡卻溫暖。
電影並不煽情,卻可以感受到搖滾樂手(包括亞瑟、包括「紐約娃娃」,包括所有受訪的音樂人)對音樂與生命的全然投入。導演在敘述時加上了動畫,以一條歷史線來看亞瑟這一生的樣貌,十七歲時的光華、三十年的平淡、最後的火花,幽默、殘酷卻也道盡了生命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