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05 11:28:19杜瑑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語譯 §

           § 尊貴的 卡魯仁波切一世 §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既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心經』其實是一篇哲學論文,是最高佛學的宇宙觀。
  
因此,心經沒有宗教色彩,任何教任何人士均可誦讀,體驗經中的智慧。

佛祖釋迦牟尼說修法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每一法門皆可渡人成佛,所謂「八萬四千個」,祇是比喻,謂方法極多,無以為數,祇要領悟箇中道理,每個人都有自己可選擇的方法。


●『心經』為什麼要 先念後解?

要領悟心經的真義,令心經的精華在我們的潛意識紮根,最好還是先唸誦,後來解。將心經唸到滾瓜爛熟,喃喃上口,自然會感染經內的精華,然後才開始解透經中的真義,這種領悟方法最快,也最好。
  佛法不講求學習,而講求開悟。

「學習」──是將人家的東西搬到自己腦袋裏。屬全盤接收式。問題是佛家認為每一個人的智慧本有,根本就不應埋沒自己的「天才」。因此不必要「學習」,而是用方法將自己的茅塞打開。

  撥開心中的迷霧。

  真智自然顯露。

  智慧才能泉湧。

  反對先求解者,亦有一主因,就是不應受解釋控制了自己的思維。任何人最厲害也不代表你不比他厲害,你可開發自己的腦細胞比別人強,因此心經應該用之來修,而不應用之來學!

  「先修經,後求解。」這是重要心法!


●心經憑什麼來斷生死之苦?

 憑兩個「字」!

  「禪那」──「定」也。

  「思惟」──「慧」也。

  「般若心經」是一個教我們「定」「慧」的法門。

 弘法大師云:「生生生生闇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終。」生死大關,必須靠  般若及文殊兩位大菩薩的自內證來參。二菩薩以「定」「慧」法最勝。

  「定」亦是胎藏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乃密法「大日經」義。

  「慧」是金剛界曼荼羅所宣講的心法,乃「金剛頂經」義。

 義淨法師云:「此經會破十惡五逆九十六種邪道,若欲供養十方諸佛,報  十方諸佛之恩,當誦觀世音般若百遍千遍無間盡,夜常誦此經無願不果。」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觀自在菩薩」有兩義,一是觀世音菩薩,二是凡能觀察真理,獲得解脫者的所有菩薩,均可稱之。

 「觀自在菩薩」就是說觀照成就,深入實相,得大安樂,不為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苦迷眾生,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行深」是修行到功力精深的時候。整句是說修行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亦即是開悟的時候,亦是三密加持自觀成菩薩剎那。此段主「度一切苦厄」為「法總通分」。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且全是空的,隨即可使所有痛苦除。
  「照見」是「觀照」,「五蘊」是下文的色、受、想、行、識五種。

  「蘊」是積藏之意,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元素。
  
  「色蘊」不是顏色的「色」,也不是男女間的「色」,凡是有形質有障礙者叫做「色」,佔有空間及會變壞的,可說是物質。
  
  「受蘊」就是領納外界所起的感覺,凡肚餓、煩惱、冷熱、頭痛、腿麻就是「受蘊」。
  
  「想蘊」是思想,第六意識的思想。
  
  「行蘊」是川流不息的第七末那識,是生命的本能活動,因緣和合、字宙運行、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
  
  「識蘊」是第八意識,即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滅的根本識,本來真如佛性,因一念之差而自尋煩惱,成了輪迴因果。因為五蘊是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一切苦厄不再存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修行者呀,形體與空無異,空與形體無異。

  舍利子有多個解釋。其一為屍體不爛的部分,叫「舍利子」。其二為佛陀的大弟子,他以智慧第一,此經談智慧,故以他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

  「色」雖然是明顯現著,但它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並無實體也無自性。
  「空」是一些東西也沒有,故「色」與「空」沒有分別。此段開始主無所得故,為分別諸乘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形體就是空,空就是形體。感覺、想望、行動、知識,這些與空的情    況,完全相同色蘊既是與空無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修行者呀!所有終極的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既無所謂產生,無所謂   污染,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足,無所謂滿足。

  「諸法空相」那是說一切五蘊等妄相空去之後,就出現真心顯現也就是般若實相,也就是真如佛性。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  聲、香味、觸、法】

 ..因此空裏面沒有形體,也沒有感受,想望、行動及意識,更沒有眼睛、   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心,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   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

  這是重覆「五蘊皆空」的意思。

  「無眼耳鼻舌身意」四句是說十八界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外六入」共十二入。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此乃彌勒菩薩之自內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六識都是虛妄的   假相。「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各的界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有迷失,也沒有迷失的窮盡,沒有衰老及死亡,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   窮盡。

  這段語是說十二因緣也是空的。十二因緣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眾生輪  迴的由來。

  因緣,因是起因,如種子,能生出東西。緣是助緣,幫助因成果者。避免惡緣惡因,促成善緣,才可完成菩提。「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頓生。

  「盡」就是消滅,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若證得般若實相,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

  「苦集滅道」叫四聖諦,諦是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是四種真理。
以上四諦總說是這生死等苦實在是「苦」的,這個「苦」是從貪瞋癡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寂「滅」解脫安樂的境界,應該要修「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因為一無所得之故。

  眾生被無明迷惑住,才變成愚癡,本性是靈明的,故還有甚麼叫做智慧?縱使有智慧,又有甚麼用呢?故叫「無智」。

  既然一切的法都是空的,甚麼五蘊、十八界、四聖諦都是空的,那有所得呢?

  本來沒有的東西,現在忽然得到,才叫「得」!妙性真如是本性,個個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所以叫「無得」。你已具備了一切,還有甚麼再要得的?這是自性清淨如來(觀音異名)之自內證。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多故 心無罣礙】

 ..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

  「罣礙」是不得自在,我們凡夫因為不瞭解空的道理,生出種種的妄心,整天念頭動個不停,沒有一秒鐘的安息,所以有罣礙,不能自在。此段主「三藐三菩薩」為行人得益分。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才可沒有驚恐之心,離開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   東西,達到永恒的幸福彼岸。

  凡夫沒有智慧,會常常生起不合道理的念頭,所以感覺有障礙。菩薩依般若波羅密多的妙法修行。

  「究竟」是最徹底。「涅槃」就是寂滅,圓寂之意。障礙屬「業」、「恐怖」屬「苦」、「顛倒夢想」屬「惑」,因為有惑就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有了般若的智慧,可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均憑此無上智慧,到達最高、最   真、最完滿的開悟境界。

  「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統稱,「阿」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的意思是上,「阿耨多羅」合起來就是無上。「三」的意思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三藐三菩提」加起來是正等正覺。整句加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

  「正等」是真正平等,沒有邪見偏見。「正覺」是正確的覺悟,不為「惑業苦」所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  一切苦 真實不虛】

 ..因此,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是聲聞行者的真言,是光明   的真言,是緣覺行者的真言,是最頂尖的真言,是大乘行者的真言,是   無可比較的秘藏真言,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絕不虛假,十分真實,此   段稱為總歸持明分。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

 ..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就應誦那真言,真言是這樣的,(此段為秘   藏真言分。)


●【揭諦揭諦 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因覺   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此乃般若菩薩的大心真言。


      ●文字畫:by JT^^●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