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7-17 22:43:59odili
我讀Moon Palace
每天每天的生活,到底有沒有極限,如果執意要走到一個地方去,或者執意不做任何打算?直到看了《月宮》,才覺得和這樣的議題有句對話。
或者是奧斯特太會說故事,我總覺得佛格的人生好清晰,看完這本書像是自己也這麼過了一樣。佛格,他,是個孤獨的人。故事中讓他有愛、有錢、有朋友,但是心裡卻是個孤獨的個體,或許這麼說是對的,在故事結束時,沒有愛、沒有錢,沒有永恆的外物,只有佛格自己。
佛格從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學生淪落到中央公園的遊民這一段,讓我有無限的想像。大學時代的他,已是一個孤兒,他收到的遺產是一點點的雜物,和上千冊的書;但是之後他並不去賺錢維生,試著讓自己這樣生活下去,在就要用盡了他的餘款時,他開始打開他的書箱,看書,看完後賣掉,然後用這些錢生活;再讀,再賣,直到自己什麼都沒有,只好露宿公園。
我想知道,大量的閱讀,對他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對一個人的思維是不是有一定的影響?奧斯特並沒有突顯出佛格在這方面受到的衝擊。整個故事就像是我們跟在佛格身後爬山,跟著他向上走、向下去,一直走著,不停止,沒有過多的解釋和掙扎,只是事情就順勢發生了。
而我仍然覺得,佛格是個會思考的人,有著一股無所為的動力,卻讓起伏令人驚訝。他想知道自己如果到了那種境界會是怎麼樣?於是就這麼去做了。而對於這樣的自由意志散發,或許就是在學院之後、在書本之後的最大反思。
凱蒂的出現,更加深了佛格的孤獨意識,就讀者的我來說是這麼以為的。凱蒂漂亮、聰慧又性感,愛著佛格,但是佛格和凱蒂,依然是佛格和凱蒂,並沒有融成一個人或一種個性。還是有一些巧合在故事中出現,這才會為這些敘述加添一些特別,佛格和埃奉曾經遭遇到的一無所有,似乎和奧斯特曾有的人生境遇有關,若是讀過他的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奧斯特總是可以把人的孤獨感和極限詮譯地那麼精闢。
沒有外物,只有自己──故事的尾端是個好結局,儘管不是一般人覺得的好結局。
※Paul Auster,月宮,皇冠,2002。
-------
PS.就在此時,我只聽得下Fiona Apple,看來我是有點悶了。
或者是奧斯特太會說故事,我總覺得佛格的人生好清晰,看完這本書像是自己也這麼過了一樣。佛格,他,是個孤獨的人。故事中讓他有愛、有錢、有朋友,但是心裡卻是個孤獨的個體,或許這麼說是對的,在故事結束時,沒有愛、沒有錢,沒有永恆的外物,只有佛格自己。
佛格從哥倫比亞大學的大學生淪落到中央公園的遊民這一段,讓我有無限的想像。大學時代的他,已是一個孤兒,他收到的遺產是一點點的雜物,和上千冊的書;但是之後他並不去賺錢維生,試著讓自己這樣生活下去,在就要用盡了他的餘款時,他開始打開他的書箱,看書,看完後賣掉,然後用這些錢生活;再讀,再賣,直到自己什麼都沒有,只好露宿公園。
我想知道,大量的閱讀,對他產生了什麼樣的效果?對一個人的思維是不是有一定的影響?奧斯特並沒有突顯出佛格在這方面受到的衝擊。整個故事就像是我們跟在佛格身後爬山,跟著他向上走、向下去,一直走著,不停止,沒有過多的解釋和掙扎,只是事情就順勢發生了。
而我仍然覺得,佛格是個會思考的人,有著一股無所為的動力,卻讓起伏令人驚訝。他想知道自己如果到了那種境界會是怎麼樣?於是就這麼去做了。而對於這樣的自由意志散發,或許就是在學院之後、在書本之後的最大反思。
凱蒂的出現,更加深了佛格的孤獨意識,就讀者的我來說是這麼以為的。凱蒂漂亮、聰慧又性感,愛著佛格,但是佛格和凱蒂,依然是佛格和凱蒂,並沒有融成一個人或一種個性。還是有一些巧合在故事中出現,這才會為這些敘述加添一些特別,佛格和埃奉曾經遭遇到的一無所有,似乎和奧斯特曾有的人生境遇有關,若是讀過他的回憶錄《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應該可以明白為什麼奧斯特總是可以把人的孤獨感和極限詮譯地那麼精闢。
沒有外物,只有自己──故事的尾端是個好結局,儘管不是一般人覺得的好結局。
※Paul Auster,月宮,皇冠,2002。
-------
PS.就在此時,我只聽得下Fiona Apple,看來我是有點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