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3 22:55:01子貞/莊子

回不去的母校

在今年小學派位當天,途經上水廣場,乍見小學母校在辦展覽,以作招攬新生。於是趨前一看,在第一塊展板上,見到當年我就讀時舊校舍的黑白照片,心頭竟是一熱。曾經多次做夢,夢見舊時小學生活的種種情境,如今與黑白舊照相對,真有恍如隔世之感。母校創立於一九六一年,原址在上水馬會道旁,是典型鄉村學校模式,單層斜頂,上鋪瓦片。遇雨之時,淅瀝催人入睡,直如李商隱之詩:一春夢雨常飄瓦。而屋漏痕處,氣通於外,往往是雀鳥築巢所在,放晴之際,飛鳥時來,穿梭其間,為沉悶的課堂,增添野趣。
課室三條長列,排成一馬蹄型,中間一條,以活動木板分隔,每年校慶,就將間隔木板推開,因陋就簡權作禮堂之用,向每班級前三名同學頒發簡單文具書簿等,以資獎勵,在物力唯艱年代,彌足珍念。
沉醉回憶的我抬頭一看,心裡卻是一冷,只因為展覽的標題是:遷校二十周年紀念。
一九八六年原校廢置,遷入附近公屋之內,成了典型的屋小學,千篇一律的樓高五層,地下是操場與合作社,夏天關窗開冷氣,雀鳥無法飛進。舊時王謝堂前,再無舊燕歸來。
母校之名雖然沿舊,可是對外竟以遷校二十周年紀念作招徠,相比起舊校二十六年歷史,一筆抹煞,直如某些有心人只願記取九七年後的香港歷史,政治正確得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