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街行
彝族火把節前夕途經麗江玉龍雪山東麓雲杉坪,得悉此地乃納西族男女“情死之地”,感觸賦之。
草烏開遍花千樹,絳紫無重數。
蜿蜒流水麗江源,異域雪山環顧。
壯觀風景,令人神往,淒美難言語。
感懷身世傷心事,殞命如飛絮。
可憐佳偶願成雙,訣別並非離棄。
納西情侶,同歸於盡,相擁曾遊舞。
註:草烏,這是一種草藥,夏秋期間盛開妖豔絳紫色的花卉,含有劇毒,以前納西族青年男女殉情慣常服毒自殺使用的。麗江源,位於玉龍雪山的山腳下東巴文化聖地玉水寨的泉水,成為整個麗江古城水資源大動脈。遊舞,指的是納西族情侶以前歌舞歡愉後跳岩或服毒赴死的做法。
御街行 柳永 [北宋]
燔柴煙斷星河曙,寶輦回天步。
端門羽衛簇雕闌,六樂舜韶先舉。
鶴書飛下,雞竿高聳,恩霈均寰寓。
赤霜袍爛飄香霧,喜色成春煦。
九儀三事仰天顏,八彩旋生眉宇。
椿齡無盡,蘿圖有慶,常作乾坤主。
雲杉坪,土語稱為“游午閣”即是“情死之地”又名錦繡谷,海拔3240米,是一塊隱藏在原始雲杉林中的巨大草坪。位於中國最南方的雪山------玉龍雪山東麓的山箐裏,在雪山主峰的右下方。每逢春夏之間,綠草如茵,繁花點點,雲杉坪是被周圍的原始雲杉林緊緊包裹着的翠綠草坪,這裏如此幽靜,如此美妙,如此動人,彷彿人間仙境一般。
納西族“摩魯”是特指玉龍雪山的石頭或山體,摩魯遊翠閣因為位於玉龍雪山下。三面圍繞著三座直聳雲天的山峰,兩邊兩座是黑色,背後一座是白色的雪峰。三山懷抱中,有一片茂密的⋯⋯森林,這就是遊翠閣,現代漢語叫做雲杉坪。
遊舞,遊且舞,該是多麼浪漫而美妙的詞兒,然而別以為它真是一種舞蹈。沒有到過麗江的人不知道,沒有接觸納西人的人不會知道。它,是納西族曾經的傷。
在麗江,到處在唱《阿哩哩》,一般人不會聽到東巴的《魯般魯饒》。據說那曲子哀傷得連雪山都會低頭,連鳥兒都會撞岩。
有一首愛情悲歌在納西傳唱了千百年:
美麗的納西女子開美久命金和朱補羽勒盤深深相愛,卻遭到男方父母的極力反對。在傷心和絕望之中,開美久命金殉情而死。當朱補羽勒盤最後衝破父母的重重阻力趕來時,已經陰陽兩相隔。悲痛心死的他,燃起熊熊大火,抱起情人的遺體走進火海......
這是納西傳說中最早遊舞的一對戀人,它成為了納西民族一道深深的傷。
開美久命金死後化成“鳳”之神,指引着失意的情人們步入她營造的天堂:沒有苦難,沒有蒼老,祇有碧藍的天,悠悠的雲,滿樹的花果,成群的牛羊,靜靜的溪水,芬芳的美酒......風兒在輕輕地吟唱,吟唱不老的愛情故事,白雲在自由的飄蕩,飄蕩着情侶們喁喁情話。
這個天堂,烙在納西人的心中,被稱為玉龍第三國。
華夏56個民族摩梭族,因為摩梭祇是納西族的一個分支。摩梭人保留着原始的阿夏走婚傳統,是世界上僅存的一個母系社會群體,是最後的女兒國。滿清雍正年代前,納西族的婚姻也像摩梭人一樣自由。有情相聚,無情分手。
當歷史的車輪碾上滿清雍正皇帝的1732年時候,滿清王朝對雲南實行“改土歸流”的政治改革及“以夏變夷”的文化改革,在納西族強行推行封建主義的‘三從四德’、‘三綱五常’及‘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禮教,終止了納西人的自由婚姻。崇尚愛情的納西青年男女為了與封建禮教抗爭為愛殉情,上山遊舞。家家有人為情而死,村村有人雙雙“遊舞”。《魯般魯饒》傳唱,高山上放牧的九十七個小夥子和七十七個山姑娘集體“遊舞”。根據納西老人所知道的最多時有十六對情侶同時慷慨殉情,解放後的第一任縣長李剛也是“遊舞”而死的。納西族,一個勇敢的民族,一個崇尚愛情的民族,他們寧可遊舞,也不願接受無愛的婚姻。
對於久居高原山村而個性與情感激烈的納西族青年男女殉情的文化現象,不同於生活在平原鄉鎮或大小城市的人,納西族是南遷的古羌人與現居住地土著融合而形成的民族,根據《後漢書》、《三國志》及《華陽國志》等史書記載,漢代居住於越巂郡的納西人稱為牦牛種;蜀漢時期居住於漢嘉郡的納西人稱為旄牛夷;晉代居住於定笮(今四川鹽源)的納西人稱為“摩沙夷”,到唐代,《蠻書》等史書多數稱納西為“麼些”。你首先要消除民族歧視;你必須帶有真摯的感情尊重殉情者的靈魂;你更不應該是個歧視性別的主義者。這樣祇是個人一廂情願的說法,是處於對殉情者靈魂的尊重與悲憫所致,絕不想連累誰。
“遊舞”的人在雲杉坪這裏吞食劇毒草烏後相擁而死;另一個是在玉龍雪山上的摩魯納懸岩,戀人牽手跳下懸岩而去。“遊舞”的人都往往相互邀約,少則兩三對,多則七八對,最高紀錄是十六對青年男女,一起懷着對玉龍第三國的憧憬,手牽手一對接一對地跳下摩魯納懸岩......除了納西族之外,我想不出中國還有哪一個民族有過這樣美麗淒清的故事。他們那種誓死追求自由及幸福,嚮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精神是那樣的感人。“遊舞”之俗在今天早已絕跡,但身處這片聖潔的土地,想起納西人的這些故事,又不由得感觸而悲從中來。
“我們無法使到歷史復活,也無法還原歷史,我們祇有尊重一個民族靈魂文化的知情與陳述的權利,無法對遁失的歷史文化加以傾向性的以及更多的想像與責備。”
殉情的誘惑,在東巴經敘事長詩《魯般魯饒》裏的一段唱詞,就恰好地體現了出來:
久命和羽排,肩並肩來心連心;
走也走到自由的國度,來呀來到幸福的樂園。
明眼看到晶瑩的銀龍,快腳踏上軟綿的碧毯;
巧手采着豔麗的鮮花,步入白雲繚繞的樂園。
這裏有穿不完的綾羅綢緞,這裏有吃不完的鮮果珍品;
這裏有喝不完的美酒甜奶,這裏有用不完的金沙銀團。
火紅斑虎當乘騎,銀角花鹿來耕耘;
寬耳狐狸做獵犬,花尾錦雞來報曉。
自己苦呀自己得享受,自己放牧自己得溫飽;
織一件呀一代穿不爛,播一季呀一世吃不完。
在這些殉情例子當中,既有成群結隊的情侶們集體殉情,也有三兩對知己情人從容赴死;既有情竇初開初解情滋味的青年男女的激烈之舉,也有老邁之年的男女“不求同生但求共死”;既有深山老林裏不懂多少知識的男女情死,也有讀過不少書及見過不少世面的納西知識份子無奈之下作出情死之舉。從容赴死,是每一個殉情者奔赴靈魂盛宴享受的過程。為了達到情死,達到與自己心愛的人永遠在一起的目的,殉情者們不惜花費上幾個月的時間計劃死亡。
無論如何,對一個相信靈魂存在的民族來說,一種缺少信仰的生活如同沒有最終歸宿一樣,是既不可想像也無法忍受的。由此形成的生命和文化傳承以集體記憶的方式構成了這一民族的鮮明特質或其成員的‘第二本能’,一旦面臨着某種臨界狀態,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動用這種本能,而不管其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悲劇性。
最初會有人更多地把殉情或‘情死’看作是對某種制度化的婚姻的反抗方式,但越是到後來,我就越傾向於將其視為一種對生命自由的極端化訴求方式,一種信仰或嚮往靈魂美好歸宿的極端表達方式------儘管自己並不贊成,更無意讚美這種方式。
要說的是:我感慨於這些殉情男女情愛的真摯。他們的殉情之舉,自然是無法突破人生困境之下的無奈選擇。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如果他們生活在現在,如果現代文明及精彩的現代生活方式進入了他們的生活圈子,如果......無疑,這樣慘烈的愛情,會少一些,再少一些。
誠意推薦:谷雪兒主編的著作《納西人的最後殉情》。
http://bestory.com/novel/3/103526/262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