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字無書
他說
害相思不得相思,相思幾多篇幅;
荒涼世事的相思路與同度。
醉相思不已相思,天不老人不負。
那個小師父。說緣要開悟。
出離三界酷。太空我獨步。
談情說愛苦。珠璣如天書。
夢幻人間霧。無緣亦無住。
情愛如毒素。離別亦相負。
怜香情澈骨。掛腸人牽肚。
聽完我度咕。哈哈我自渡。
人身設計圖。金烏夢飛兔。
上山菩提路。下山誰開悟。
今夜他跟我談心。
天階夜色涼冰冰。
臥看牽牛織女星。
山不在高有心則靈。
水不在深有情則鳴。
溫酒調琴開書經。
明月圓夢追星星。
抓到誰就不許動。
123不許動。
飄雨了。挺嚇人的。
他沒有頭,沒有尾。神龍藏尾,
哈哈。猜猜我是誰?小琥!抓住尾了,抱抱,123不許動。
據《佛名經》記載,日面佛壽長一千八百歲,而月面佛僅有一日夜的壽命。馬祖在這裡借「日面佛、月面佛」兩個極端對立的時間觀念,來顯示斷絕壽命長短與生滅來去之相,以契合當下本有的佛性;日面也罷,月面也罷,在悟道者的心裡,永恆與剎那打成一片。永恆即當下,當下即永恆,關鍵在於能否體驗當下現成的生命情趣。
在參這則公案時,法演禪師用「艷詩」說禪,生動地道出了其中的韻味。前兩句是說鏡前梳妝打扮的女子儼然是自我陶醉了,而後面則語鋒一轉,僧人們的修行與女子們愛美的天性不是一回事嗎?一個是為了成佛,一個是為了美,這在心理上沒有什麼區別,不論是哪一種,沒有一番「語似痴」的過程,如何能進入到下一步呢?
全詩以少女對美的追求比喻修禪者對本心的回歸,香艷裊裊卻又閨思通禪。
_
自從六祖慧能提出「本來面目」以來,禪宗認為參禪最重要的就是識取「本來面目」,其終極關懷就是見取本來之性,而禪宗同時又認為本心的圓明人人具足。
守端禪師用「無限風流慵賣弄、免教人指好郎君」一句破除人們對外在的追逐,意指佛性人人具足,不假他法。正所謂「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可以說白雲守端禪師開了艷思通禪之先河,被其弟子發揚光大,後來很多禪師寫艷詩、填艷詞。法演禪師更是以「艷詩」接引弟子,而弟子以「艷詩」作為悟道偈呈給師父。
圓悟克勤禪師拜在法演禪師門下,充當侍者來照顧師父。一天,刑部姓陳的一個提刑辭官回家,前來參訪法演禪師,問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法演禪師回答說:「你年輕時肯定讀過艷情詩,其中有兩句詩可以回應你的問題,這兩句詩是:頻呼小玉原無事,只要檀郎認得聲。(意思是小姐不停地喊小玉做這做那,其實也沒有什麼事,只是想讓情郎知道她在房間裡,快來相會。兩句詩比喻對於道是無法直接言說的,只能說別的東西來間接暗示。)」
法演禪師的用意,陳提刑無法理解,沒想到一個禪師對「艷詩」如此熟悉,造詣很深,問他佛法竟然答以「艷詩」,驚訝之餘,只得「嗯嗯」了幾聲。
站立在師父身邊的克勤禪師卻心有靈犀一點通,受到了觸動。
陳提刑走後,克勤禪師問道:「師父說的那兩句詩,陳提刑懂了沒有?」法演說:「他只認得聲。」
克勤禪師接著問:「他既然認得聲,為什麼不能領悟道呢?」法演禪師知道這時弟子的領悟已經到了成熟的地步,禪思已經白熱化了,厲聲喝道:「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你去大聲問庭前的柏樹嗎?」
這一問幫克勤禪師突破疑關,他頓時有所悟,手舞足蹈,走出室外,正好看見一隻大公雞,展翅而鳴,飛上欄杆。克勤禪師自語道:「這不正是聲嗎?」立刻大徹大悟。
於是克勤禪師便袖裡籠著香,進了方丈室,向師父呈上悟道詩偈:
金鴨香銷錦鏽幃,笙歌叢里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
法演禪師一聽,知道他已經徹悟,非常高興,說道:「佛法大事,不是小根劣器能把握的,我為你感到高興。」
圓悟克勤禪師的悟道詩偈首句設色富麗,色彩鮮艷,在散發著香氣的錦繡帷帳中,醉臥著笙歌燕舞中回來的風流公子,末句含蓄地暗示少女與公子之間當有一段風流往事,而此風流之事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克勤禪師得道開悟始於聽一首艷情詩,所作詩偈也是一首風流倜儻的情詩。此詩對悟道的比喻恰恰利用了戀情的感覺,把悟道的感覺與戀愛的滋味相比,就好像少年一段風流韻事一樣,是無法告訴別人的。日本臨濟宗禪師一休,對自己的前輩圓悟克勤禪師的悟道詩偈情有獨鍾,也鼓搗了一首「艷詩」向前輩致敬:
涅槃堂里絕言詮,棒喝機關法座禪。睡里花顏猶醉眼,春風斷腸海棠前。巫山夜夜夢難驚,艷簡題詩對鐵擎。只為檀郎呼小玉,風流可愛美人情。
以艷情PK艷情,以「艷詩」參禪,前赴後繼,眾多禪師留下的「艷詩」,成為禪學的寶貴遺產。
分享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mvmayp.html 2022-02-23 21:24:03
《圓悟心要》裡記載…圓悟克勤是北宋禪門巨匠,他的開悟很特別,是聽一首「艷詩」而悟道的。
悟道詩為:
金鴨香消錦繡幃,
笙歌叢里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
只許佳人獨自知。
_
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隨悄然機。
處處不蹤跡,聲色外威儀。
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
香嚴的頓悟好似漫不經心,一聲破寂,實乃他長期起參任持,此際恍然大悟。所知所疑的惡覺、情見、想習之事,今一擊即忘,雲破月出,了事的人動即合轍,此事原不執著於修。娑婆堪忍,既有嘔啞嘈雜,也有高山流水,萬花筒一樣的外境,紛繁的內心,穎悟之人安然面對客塵,則何處不安呢?
兩位禪師因聲而開悟。無名尼尋春歸來,卻因色而悟道,其詩偈為: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偶捻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尼師千辛萬苦遍訪尋春,歸宋,卻發現梅花已在枝頭,春色盎然十分。喻指道原在人心,向外尋覓皆是枉然。
古德雲,忘境猶易,忘心至難。
忘心至心,同於法界,便得自在。自得無得。本來本有。
生活是修行。眼、耳、鼻、色、身、意、空、行、住、坐、臥、定。聲色五蘊皆安、好花情片片,不落它處。原來即在,不在它處。禪是心、禪即生活、生活即心。
_ 2022-02-23 2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