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通~看不透之事 ?
土木堡之變、己巳之變,是指發生於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北伐瓦剌卻慘敗被俘的事變。發生於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土木堡,英宗遭俘後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學家在史書中將該事件諱之為北狩,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性事件。
王振(?-1449年),山西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明英宗時期的宦官。
◆ 土木堡之變
王振略通經書,後來謀了個府學教官的差使。史書中說。他因為中舉人、考進士無望,於是自閹入宮。可是讀書人一向輕視閹人,因屢試不第而淨身入宮者甚少;固有傳言王振因濫賭,欠了大筆的賭注無法還上,被賭坊的打手踢爛了他的下體,然後因傷被閹的事情經由高郎中府上的小徒弟之中傳揚出去,引得府學同僚甚至學生們的恥笑排擠,王振羞愧難當,沒臉見人,只好辭了這教官職位進宮去;其緣由羞愧難言,才謊稱屢試不第。
● 最初入宮時是位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識字的宦官。
王振與其他宮中的頭腦木訥的宦官和需要處處迴避問題的教師不同,王振是個讀書人,通文墨曉古今,自然受到歡迎。他知道在宮中要出人頭地就必須依付在朝廷中舉足輕重的靠山。後來他成功尋找到他的大靠山:當時的太子朱祁鎮,就是之後的明英宗。由於王振不同其他的宦官和教師,他知道很多對朱祁鎮來說聞所未聞、見未所見的事物。兩人很快就親近起來,這位太子更尊稱王振為「先生」,王振得到了賞識便從一班宦官中脫穎而出,王振想得到的不是錢財和名譽,而是無限的權勢以及地位。
● 王振的地位在太子心中愈來愈高,當時九歲的朱祁鎮登基後八個月後便任命王振入掌司禮監。這個職位是明朝宦官二十四衙門中最高的。由於明朝的中央集權,皇帝的大權於一身,但由於政務繁複,不是一位皇帝可管得了,政務自然落到宦官的手中。
王振掌管了司禮監便可利用到英宗的寵信,以代批奏章、傳達詔諭等的方式,欺上瞞下、控制朝廷了。後來,王振為一試自己的權力,便下令在京師朝陽門外修了一座將台。又召集來守衛京師的各衛武官,校試射騎,又請英宗閱兵,但實際上是要收取兵權。有一個叫紀廣的人,是王振的親信,王振利用這機會把紀廣報了個武官第一,請英宗下旨,升他為督都僉事。
但由於英宗左右有張太皇太后、張輔、楊榮、楊士奇、楊溥以及胡等重臣,王振不敢胡作非為,只好等待機會。到了正統七年,王振的最大障礙物—張太后逝世,「三楊」只餘下年時已高的楊溥。後來又在皇城大興地土、排除異己。最過份的是他與同黨製造大量鋼鐵箭鏃賣給瓦剌,以換取良馬。
土木堡之變
智化寺英宗諭祭王振碑拓片,現藏於費城藝術博物館
◆ 土木堡之變
為了粉飾太平以鞏固自己的地位,王振便討好瓦剌,對於瓦剌來朝貢的使者,必會待遇優厚、有求必應。瓦剌看出明政府的軟弱便不斷增加貢使(按規定,瓦剌的貢使不得多於五十),瓦剌貢使稍有不滿便在邊境上製造事端,王振等人只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
到了正統十四年的春,瓦剌帶來了二千貢使,更報稱有三千人之多。王振未能滿足瓦剌的要求,於是對邊境攻擊,邊境的守軍根本不是瓦剌的對手,連續幾次的慘敗傳到英宗的耳中。便第一時間找王振商議。
● 後來,王振提以皇帝親征以振軍心,但實質上,王振一來是不想自己的家鄉受到戰火的蹂躪(因戰事就發生於王振家鄉附近),二來是想在英宗面前炫耀一下。在親征途中,明軍節節敗退的消息已傳到王振的周圍,王振自然沒把消息告訴英宗。而在路途中,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被人馬踩壞,又繞了一段路,明軍死傷慘重。
● 親征的第十四日,瓦剌軍假意退走,又派使者議和。王振信以為真,於是下令士兵到附近取水。誰知瓦剌軍從四面八方衝出來,明軍措手不及,陣腳大亂。英宗已知大勢已去,連忙下馬,不久即被瓦剌軍所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王振被嚇得魂飛魄散,還想逃跑。最後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王振之死一說是被劍砍死,二說是被打死。
◆ 明英宗復辟後,賜王振祭葬,立祠「旌忠」。
----------------------------------------------------------------------
◆ 土木堡之變
◆ 八月十三日,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領的蒙古騎兵大敗,兩人戰死。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三萬騎兵前去阻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時遭瓦剌伏擊,全軍覆沒。同日英宗一行抵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離懷來城僅二十裏,王振以自己的千餘輛輜重車還未到達,下令就地宿營。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儘快求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王振卻怒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鄺埜說:「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王振更加生氣,叱左右扶出。土木堡旁無水泉,各處的要道也很快被瓦剌軍隊占據。
◆ 八月十四日,英宗想要繼續前進,但瓦剌大軍已經逼進,不敢動。明軍人馬無水可飲已達二日,饑渴難耐,挖井二丈仍無水。土木堡之南十五裏處有河,也被瓦剌軍隊控制。瓦剌軍隊從土木傍麻穀口大舉進攻,都指揮郭懋拒戰終夜,瓦剌援軍仍不斷增加。
◆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以麻痹明軍。明英宗召曹鼐起草詔書,派遣二個通事(通譯)與瓦剌使者回去。王振緊急下令移營,軍隊行軍秩序列大亂。明軍南行三四裏,瓦剌大軍突然折回,「四面攻圍」,明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瓦剌鐵騎進入明軍陣中,大喊脫掉盔甲丟棄武器者不殺,明軍很多裸體而死。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塤,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禦史鄧棨等,皆戰死,從臣只有蕭維楨、楊善、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 混亂中,護衛將軍樊忠在皇帝身邊用棰將王振捶死,曰:「吾為天下誅此賊!」在突圍時殺死數十人後戰死。明英宗突圍不成,下馬盤膝面南坐,不久被俘。此役明軍死者數十萬,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隨從文武大臣陣亡五十餘人。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掠奪。太監喜寧投降,以中國虛實告訴也先。
----------------------------------------------------------------------
◆ 戰爭後統計
《明史紀事本末》(卷32):「遂偕王振並官軍五十餘萬人。」但李賢《天順日錄》載:「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騾馬亦二十餘萬,衣甲兵器盡為胡人所得,滿載而還。」
想不通?看不透的事 ? 誰來告訴我 ?
0. 人類為何喜歡戰爭呢 ?永無止盡的歷史共業再重來 ?
1. 明英宗復辟後,賜王振祭葬,立祠「旌忠」? (旌忠詞語解析表彰忠節)
2從未帶兵打過戰的人。如何是讓皇帝相信 ?
3 戰爭沒有贏家 ? 都是輸家 ? 最倒楣還是老百姓…
4. 此戰之後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歷史告訴我們~ (世界大同.世界和平.過去現在~尚未實現.)
每個改朝換代~
滅亡環境及最後皇帝~必有起因: 奸臣.戰亂.天災.人禍.水災 旱災 .蟲災.瘟疫..
要倒大楣 : 最後一定是小老百姓..
◆死亡人數 : 從數十萬人 到 數千萬人 ~
從過去歷史角度來看改朝換代~死亡數字..
每經過幾百年之後就會改換朝代~
呼口號只不過爽個幾年之後~ 自由民主和平又在哪裡?
結果既然都是左手再換右手的輪迴 ~~過去明月跟今時明月又有何不同?
◆難道這就是共業 ? 難道這是歷史大屠殺 ? 看到就令人掉淚難過?
倒大楣最後就是小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