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9 20:36:59月光哈小貓

華山論劍






華山論劍是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射鵰英雄傳》及《神鵰俠侶》裡的橋段,小說中在武林最頂尖人物之間的武功比試。在《射鵰英雄傳》中,華山論劍確實進行過兩次;另外在《神鵰俠侶》第四十回,楊過等人在華山上見一群小嘍囉進行著「第三次華山論劍」,楊過等人在談笑間提及新的天下五絕,實際上他們並未比武。

華山論劍一詞後來廣泛流傳於華文社會,不論文鬥武鬥,均被借喻為高手過招的高峰會談。






--------------------------------------------------------------------------------
華山三會
第一次華山論劍
在《射鵰英雄傳》中多次以往事被提及,發生時郭靖還未出生,參加者有:

黃藥師
歐陽鋒
段智興
洪七公
王重陽
5人均是當時天下一流高手,他們在華山頂上鬥了7天7夜,爭奪《九陰真經》。最終全真教的王重陽擊敗另外4人而獲勝。自此出現「天下五絕」之威名流傳於江湖,此五絕乃:「東邪〈黃藥師〉、西毒〈歐陽鋒〉、南帝〈段智興〉、北丐〈洪七公〉、中神通〈王重陽〉」在《神鵰俠侶》中講述古墓派創派祖師林朝英武功卓越,精通剋制全真教武功的《玉女心經》,實力與王重陽難分高下,直到王重陽在第一次華山論劍勝出取得《九陰真經》後,王重陽才得以從中找出破解《玉女心經》的法門,黃藥師曾表示林朝英劍法出神入化,功力通神,若她參與首次華山論劍,說不定王重陽就未必能輕易勝出。
另鐵掌幫幫主「鐵掌水上飄」裘千仞也曾獲邀參與,但因自知武功不及王重陽而藉故缺席。






--------------------------------------------------------------------------------



第二次華山論劍
出現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局部份,與第一次華山論劍相隔了25年,參加者有:
黃藥師(東邪)
歐陽鋒(西毒)
段智興/一燈大師(南帝)(最後沒有參與比武提早離開華山)
洪七公(北丐)
周伯通(最後沒有參與比武提早離開華山)
瑛姑(最後沒有參與比武提早離開華山)
裘千仞(最後沒有參與比武提早離開華山)
郭靖
黃蓉(沒有參與比武,只是觀戰而已)


時年王重陽已逝,而郭靖少年英傑剛過20歲,經黃蓉提議下,決定郭靖如果能分別接黃藥師及洪七公300招不敗,他便能成為天下第一。但後來「西毒」歐陽鋒突然出現,他武功卓絕,更因逆練了九陰真經,全身筋脈逆轉,倒立而行,更以怪招接連打敗了郭靖、黃藥師及洪七公三人,獲得了天下第一,但馬上就被黃蓉的伶牙俐齒而給說瘋了,忘記了自己的名字。至於「南帝」段智興因為出家,法號「一燈」,早已看破名利,故雖到華山之巔卻沒有參與這次論劍,最後以佛理降伏並收裘千仞為徒,並賜予法號「慈恩」,之後跟他提早離開華山。而武功實質為天下第一的「老頑童」周伯通,也因害怕遇見瑛姑而退離該次論劍。於《射鵰英雄傳》原文中有提到眾人認為「單以武功而論,倒是瘋了的歐陽鋒略勝一籌」,因此逆練了九陰真經的歐陽鋒被默認為第二次華山論劍的優勝者和天下第一。


另一方面,郭靖因本次論劍於華山重遇因誤會而出走的黃蓉,兩人和好如初,並在論劍後在黃藥師和洪七公面前訂下婚約。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局,郭靖離開蒙古後回到中原與黃蓉成親並隱居於桃花島十餘載,期間更生下長女郭芙。



--------------------------------------------------------------------------------


◆ 第三次華山論劍

在《神鵰俠侶》第40回中,華山論劍又一次被提及。楊過等人在擊退蒙古大軍後,去到華山上見一群小嘍囉進行著「第三次華山論劍」,楊過嚇退他們,並與同伴談論新的天下五絕。他們並未有進行比武,所以這次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論」劍。參加者有:
郭靖
黃蓉
楊過
小龍女
黃藥師
一燈大師
周伯通
瑛姑
郭芙
陸無雙
朱子柳
武氏兄弟(武修文、武敦儒)
泗水漁隱
程英
當年的天下五絕中僅只剩下黃藥師及一燈大師尚在人世。他們感嘆世間人才凋零,遂重訂天下五絕為:「東邪(黃藥師),西狂(楊過),南僧(一燈大師),北俠(郭靖),中頑童(周伯通)。」



王重陽(1113年1月11日-1170年1月22日),中國道教全真派創始人,被尊為全真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本金朝諸生,後為武官,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後改名嚞,一名喆,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綽號王害瘋,京兆咸陽大魏(今屬陝西咸陽市秦都區)人。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


七真按排名次序分別為以下七人:

馬 鈺  ——丹陽子,創立 遇仙派
譚處端——長真子,創立 南無派
劉處玄——長生子,創立 隨山派
丘處機——長春子,創立 龍門派
王處一——玉陽子,創立 崳山派
郝大通——廣寧子,創立 華山派
孫不二——清靜散人,創立 清靜派










人物介紹 :  王重陽仙師  仙道介紹 : 修真訣


呂洞賓仙師 傳功 → 王重陽仙師  傳功 → 全真七子 仙師 → 「北宗」

純陽帝君呂洞賓 →  純佑帝君劉海蟾  →  紫陽真人張伯端 → 「南宗」



火龍真人(隱仙派)→  張三豐 → (隱仙派) 張三豐創立武當派
火龍真人(隱仙派) 授(天遁劍法) → 純陽帝君呂洞賓





八仙呂純陽之弟子--王重陽,宋末元初,陝西鹹陽人。親傳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張三豐以《內修十論》為太極根基。王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采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
恭錄之,以示後之好道者。


-----------------------------------------------------------------------


【太極拳】

以神築基,去汙除垢平息貪欲之念,復清靜無為之真。神合太虛,陰陽五行之氣,合於天地陰陽五行之氣為一體,即天人合一之太極。以神化之動,自然圓合連貫,千變萬化,神妙莫測,是為太極拳。
千變萬化之式,神而化之,如行雲流水、濤濤不斷,起無定式,收無定法。自由、自如、自在安然,是自然天賦人類自神所化之真太極拳。發揮人人自我之天賦,青出於藍,勝於藍。固守陳規、停滯不前,無新生命。應續真宗,創新迎未來。


論坐忘銘

常默元氣不傷,少思慧燭內光。不怒百神和暢,不惱心地清涼。不求無諂無媚,不執可圓可方。不貪便是富貴,不苟何懼君王。味絕靈泉自降,氣定真息日長。觸則形斃神遊,想則夢離屍僵。氣漏形歸壟上,念漏神趨死鄉。
心死方得神活,魄滅然後魂強。博物難窮妙理,應化不離真常。至精潛於恍惚,大象混於渺茫。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測行藏。不飲不食不寐,是謂真人坐忘。
心忘念慮。即超欲界。心忘緣境,即超色界。心不著空,即超無色界。離此三界,神居仙聖之鄉,性在清虛之境矣。
張三豐曰:此王重陽祖師十論也。無極大道,盡寓其中。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來遊。遺留丹訣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覺世之心。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采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後之好道者。







修真者,借假修真也。道教中,學道修行,求得真我,去偽存真為“修真”。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動以化精、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位證真仙的全部修持過程。何謂真?真乃真人之業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標榜,實乃空間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應胸怀大志,高瞻遠矚,終生勤奮,刻苦修持,德功並進,以求達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


唐 藥王 孫思邈撰


夫身為神氣,為窟宅。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謝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具,長生不死。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
若神氣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聖。氣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齋齡,道成究竟。依銘煉氣,欲學此術,先須絕粒,安心氣海,存神丹田,攝心淨慮。氣海若俱,自然飽矣。專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時,後通七候,神靈變化,出沒自存,峭壁千里,去住無礙,氣若不散,即氣海充盈,神靜丹田,身心永固,自然?顏駐色,變體成仙,隱顯自由,通靈百變,名曰度世,號曰真人,天地齊年,日月同壽。此法不服氣,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須休即休,自在自由,無礙五時七候,入胎定觀耳。
-----------------------------------------------------------------------


五時

第一時,心動多靜少,思緣萬境,取捨無常,念慮度量,猶如野馬,常人心也。
第二時,心靜少動多,攝動入心,而心散逸,難可製伏,攝之動策,進道之始。
第三時,心動靜相半,心靜似攝,未能常靜,靜散相半,用心勤策,漸見調熟。
第四時,心靜多動少,攝心漸熟,動即攝之,專註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時,心一向純靜,有事觸亦不動,由攝心熟,堅固准定矣。
從此已後,處顯而入七候,任運自得,非關作矣。



-----------------------------------------------------------------------


七候

第一候,宿疾並銷,身輕心暢,停心在內,神靜氣安,四大適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悅日新,名為得道。
第二候,超過常限,色返童顏,形悅心安,通靈徹視。移居別郡,揀地而安,鄰里之人,勿令舊識。
第三候,延年千載,名曰蚻人。遊諸名山,飛行自在,青童侍衛,玉女歌揚,騰躡眕霞,彩雲捧足。
第四候,煉身成氣,氣繞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晝夜常明,遊諸洞宮,諸仙侍立。
第五候,煉氣為神,名曰神人。變通自在,作用無窮,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煉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靈,色形不定,對機施化,應物現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倫,大道玉皇,共居靈境,賢聖集會,弘演至真。
造化通靈,物無不達。修行至此,方到道源,萬行休停,名曰究竟。


-----------------------------------------------------------------------


行功


碧光欲環,龍吟初現,遊走天地,功諸關節,筋力易換,轉衰為壯,內視觀心,握固靜思,固精練氣,運轉奇經,養氣化神,上行重樓,神還虛領,月影以避,一光未通,虛化三花,陽氣乍露,日之初升,所謂五時七候也。

今時之人,學道日淺,曾無一候,何得通靈?但守愚情,保持穢質,四時遷運,形委色衰,體謝歸空,稱為得道,謬矣!此胎息定觀,乃是留神駐形,真元祖師相傳至此。最初真人傳此術,術在口訣,凡書在文,有德志人方遇此法,細詳留意,必獲無疑,賢智之人,逢斯聖文矣。




-----------------------------------------------------------------------























上一篇:桃花島

下一篇:九陰真經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
月光哈貓 2019-07-09 21:38:07

彌勒菩薩於龍華樹下成道的三會說法。又稱龍華會、彌勒三會,略稱龍華。乃指佛陀入滅後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自兜率天下生人間,出家學道,坐於翅頭城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正等覺,前後分三次說法。昔時於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未曾得道者,至此會時,以上中下根之別,悉可得道。


末法的眾生,凡是在釋迦佛法中生關係者,皆與彌勒佛發生關係,將來龍華三會皆得受記作佛。但是龍華有三會,到底怎樣分判呢?其關係深大而勝者,則赴初會;其次則赴二會;其淺小而劣者則赴三會。


第一會

在釋迦佛法中,由深刻的瞭解而起堅固的信仰,能起大乘正信之心,脩大乘六波羅蜜行,即得大乘菩薩之果。六波羅蜜即六度,修六度能對治六弊。

無論其男女、老幼、富貴、貧賤,倘能於釋迦佛法中起大乘正信心,脩大乘六度正信行,則此生臨終,必得上生兜率內院,親近彌勒如來,依教奉行,將來亦隨彌勒如來下生,聞法起行,而得初會正果。



--------------------------------------------------------------------------------


第二會

眾生在釋迦佛法中亦能決定信心,皈依三寶,雖不發大乘心,修六度行而因信仰決定,樂善好施,守持三皈五戒,由三皈而對佛教三寶起信仰心,而成為三寶弟子,由遵持五戒成為人類中有道德者,故雖不能赴勝妙的龍華初會,而於二會亦得聞法修行,超凡入聖。
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殺生、不盜偷、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


第三會

在釋迦佛法中,凡是與佛法稍生關係者,如偶起一念善心、歡喜心,或合十、禮拜,或一稱南無佛,乃至於遊嬉中無意生關係者,如入寺瞻禮佛像、念一佛、頌半偈,無論其為見聞佛法僧三寶者;甚至或見三寶生不信心,不願心,輕慢心者,亦由此而和佛法發生關係;若信不信,若敬不敬,凡在釋迦佛法中生關係者,皆以為佛所付託與彌勒者,將來皆能赴龍華三會受記作佛。

若是出家佛教徒,即如釋迦佛弟子而違背佛法,破壞佛法,毀謗佛法,造種種惡業,只要將來能聞彌勒佛名,或見三會說法,生一念歡喜心,往昔罪業皆悉冰消,而得證果解脫;是知龍華三會所度眾生無量無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