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1 23:00:00月光哈小貓

一元復始




《公羊傳·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



列子曰:「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无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變而為一,一變而為七,七變而為九。九變者,究也,乃復變而為一。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昊天上帝又稱皇天、上帝、皇天上帝、皇皇上帝、天帝等。主宰天地宇宙的神,儒教最高神,代表天或者等同於天。
王莽欲將昊天上帝和太一合併,影響了當時的一些文獻,但之後的皇帝很快將兩位神拆分開。
《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六上帝中的自然帝昊天上帝可代天,而人帝五方上帝不可代天;中華文化中單說上帝一般指自然帝昊天上帝。古籍中也稱昊天或上帝,這一名詞最早現于《尚書》。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此處指的就是昊天上帝;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王莽傳》: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此處的上帝指的就是五行人帝,天指昊天上帝。
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來自于自然的恩賜。早期人類的生存發展是與自然條件密不可分的。長此以往,天空與大自然在人們的心目中逐漸被人格化、神化,成為一個有思維、有情感的客觀存在,是為昊天上帝。
後世部分說法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
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學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釋:或問: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儒家聖經——五經,即《詩經》、《尚書》、《儀禮》、《周禮》、《禮記》。
上帝的旨意貫穿了五經,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
中國古代昊天上帝的信仰的起源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漢代開始出現一種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莊子認為,萬事萬物本於道,天由道而生。墨子把上帝鬼神看作人類之外的另一種生靈。
《尚書》: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尚書•湯誓》:王曰: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詩經》: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禮記》: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穀於上帝。
伊尹《湯誥》:惟皇上帝,降衷於下民,若有恆性。《國語•周語上》載: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視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韋昭注:上帝,天也。明神,日月也。《禮記•雜記下》記錄孟獻子的話說:正月日至,可以有事於上帝。周以十一月為歲首,周曆正月即夏曆十一月。日至謂冬至。這是十一月冬至日祭祀上帝的事例。魏晉以前的災異思想認為,上帝猶如嚴父,如果天子作惡就會降災,天至明而不可欺。皇天所以譴告人君過失,猶嚴父之明誡。畏懼敬改,則禍銷福降;忽然簡易,則咎罰不除。經曰:「饗用五福,畏用六極。」傳曰:「六?作見,若不共禦,六罰既侵,六極其下。」今三年之間,災異鋒起,小大畢具,所行不享上帝,上帝不豫,炳然甚著。不求之身,無所改正,疏舉廣謀,又不用其言,是循不享之跡,無謝過之實也,天責愈深。此五者,王事之綱紀,南面之急務,唯陛下留神。上帝是仁德的神,帝謂五德之帝,上帝為五德,五德似如大皞五人之帝,二文不同。庾蔚雲:謂大微五帝,應於五行,五行各有德,故謂五德之帝。木神仁,金神義,火神禮,水神知,土神信,是五德也。所以上帝是五位一體的神。
上帝的權能
甲骨蔔辭中,帝或者上帝是天神。有兩個方面的權能:
1.上帝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令風令雨,支配自然界。如武丁時期的蔔辭說:上帝……降……旱。祖庚祖甲時的蔔辭說:……兄……上帝……出……唯五鼓……上帝若王……有佑。如貞,今三月帝令多雨貞,帝其及今十三月令雷。翌癸卯,帝不令風,夕霧。帝可以命令下雨、颳風、打雷。蔔辭中的上帝,神力很大,日、月、星、風、雨、雷、電等諸神,俱聽其指揮。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辭,是由山川之神轉請上帝的,山川之神沒有降雨止雨的神權。雲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因此帝決定著農業收成的有無。帝能令雨水調勾,獲得好年成前如此等等。天上下雨也是上帝所命,所以甲骨文裏有不少帝令雨的記載;其次,風不僅如此,天上的上帝並不僅僅是一個人,而且還有朝廷,有史、臣之類供其役使。甲骨文裏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如帝史風。如燎帝史風,一牛。這裏是說用一頭牛向上帝的使臣風進行燎祭。熮祭則指焚人祈雨之祭。卜辭中有焚女巫求雨的記載貞,今丙戍烄奵,有從雨……蔔,其烄詠母,有大雨。大吉。《左傳》中魯國大旱,魯僖公欲焚巫求雨。蔔辭中常見奏舞祈雨的記載。如與翌日丙舞,有大雨,吉。丙辰蔔,貞,今日奏舞,有從雨。貞,王其舞,若。貞,王勿舞。辛巳蔔,賓貞,呼舞,有從雨。
2.上帝可以控制人類社會,為害或福佑人間。如戊申蔔,爭貞,帝其降我黑,一月。帝降其摧(摧,原指鳥害,引申為災害之義)。帝唯其終茲邑(終絕此城邑)。貞,帝其作我孳。以上為製造災難或為害。貞,唯帝肇王疾。王作邑,帝若(佑)我。來歲帝降其永(美善之義),在祖乙宗,十月蔔。帝受(授)我佑。殷王毎有軍事行動,必先貞問上帝授佑與否,因為上帝主宰著對外征伐的勝敗;而且上帝能保佑與作祟于殷王,掌握著殷王的吉凶福禍;上帝可以發號施令,指揮人間的一切,還可以傳呼命令,干涉人間的一切。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