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 02:00:00月光哈小貓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




生活背後都存在著各種失之交臂的可能。無數的機會構成人生道路上的交口,一旦我們選擇其中一條岔路,便無法再回頭:16歲以後,是離開學校,還是繼續申請大學;是維持長期伴侶關係,還是單身一人;是為人父母,還是不生育子女;是接受工作邀約,還是繼續留在待遇較差但已經熟悉的環境裡;你可能搭乘火車或巴士,但你不知道哪一種會發生致命的交通事故。


現在,你可能選擇去做許多其他的事,而不是坐在這裡閱讀這些文字。即使現在你不打算閱讀一些有趣的東西,遲早你也會拿起另一本書隨意翻閱,或出去散步,或打開電視。

每天我們都會做出無數的選擇,有些極為重要,有些則微不足道。即使你是習慣的動物,你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你可能每天早上醒來都會喝杯濃咖啡,但你也可能某天起床突然改喝茶。當然,你不可能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無法廢除日內瓦公約,或一躍就能上月球。儘管如此,撇開極為困難或生理上不可能做到的事不論,你可以選擇的事還是很多。在一定範圍內,你依然有隨心所欲的可能。

這些似乎都是明顯的人性事實,甚至是讓大家覺得陳腔爛調的簡單常識。然而,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哲學思索之後,有些人便反對這些說法。一旦科學發展臻於成熟,越來越多人相信自由意志不過是一種幻覺。閱讀過去數百年來最偉大科學家的作品,你不由得相信科學確實已經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說,「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固定不變的法則造成的結果」,既然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的行為當然也是自然律造成的結果,與個人的意志無關。



1929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用更強烈的語氣說道,「所有的事物,從開始到終了,全受制於我們無法掌控的力量。不管是人類、植物,還是宇宙星塵,全在遙遠不可見的風笛手吹奏的神秘旋律下跳舞。」20年後,他的想法還是沒有改變。「從哲學的意義來說,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是自由的。」



更近期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寫道,「宇宙最初的結構要不是上帝選定,就是科學定律決定。而無論哪一種狀況,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科學定律下的演化決定的,因此我們實在很難說我們是自身命運的主宰。」

而最驚世駭俗的或許是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他形容人類是「求生機器,是不知不覺中被輸入程式的機器人裝置,人類生存的目的就是將那些名叫基因的自私分子保存延續下來。」
近年來,這類觀點已逐漸成為主流,而神經科學的成果又進一步壯大反自由意志者的聲勢。我們行動的源頭不是有意識的思想、欲望與意圖,而是腦子裡無意識的過程,這種無意識的過程甚至在我們尚未察覺任何事物之前就已經為我們設定了行動流程。


最近反自由意志最力的神經科學家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總結說,「通俗的自由意志概念立基於兩項假定:(1)每一個人都能做出跟原本的決定不同的選擇;(2)我們當下的想法與行動絕大多數都是意識的產物。」由於這兩項假定都禁不起科學檢證,因此自由意志不存在,或者至少自由意志的「通俗概念」不成立。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這種說法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主張,以致於在提到這句話時,大家總是覺得「想當然耳」。但這個觀點的支持者也坦承自由的幻覺實在太強烈,因此就算否認自由存在,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行動依然未能構成太大影響。即使我們在反思時知道自己沒有自由意志,但「感覺」上仍會覺得自己擁有自由意志。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嶄新的正統學說對於世界也不是毫無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它挑戰了我們的責任觀念。


如果我們同意自己的一切行動都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原因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結果,那麼我們如何理直氣壯地要求大家必須為自己的行動負道德責任。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那麼責難與責任也必然不存在,這樣一來,法律與道德的基礎也將蕩然無存。
舉例來說,每當發生謀殺案的時候,一定會有人辯解說,殺人犯自己也是他無法控制的力量下的受害者。例如1984年詹姆斯‧赫伯帝(James Huberty)在聖地牙哥亂槍掃射造成21人死亡,有人主張槍手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因為吃了太多麥當勞食物裡的味精,以及他擔任銲工時吸入含有鉛與鎘的煙霧。


所以,自由意志真的只是幻覺嗎?我跟其他許多比我來得優秀的心靈都認為不是如此。然而在此同時,一般普遍流行的自由意志觀點確實有說不通的地方。這類觀點建立在天真而化約的假定上,以為人類可以掙脫生物與歷史的限制,在無條件的自由下做出選擇。自由意志面臨諸多質疑,我們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而是要更審慎地思考自由的意涵,並且放棄那些過於簡單的假定。



自由意志的爭議有著急迫的社會與政治重要性。一方面,有些人相信,人很容易把問題推給社會、自己的基因、成長過程或腦子,而不願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1993年當時的英國首相約翰‧梅傑(John Major)所言,「社會需要多一點指責,少一點體諒。」這種觀點促使公共政策降低福利給付與國家支持,並且推廣以嚴刑峻法取代「憐憫」同情的刑事司法政策。然而在此同時,其他的潮流則強調人的命運是受到先天與後天雙重的影響。2011年一份重要的政府報告指出,「證據顯示,孩子早年的經驗會強烈影響往後的人生,舉凡健康與社會行為,到就業與教育程度,全都在影響之列。最近期的神經科學研究也發現,孩子在三歲之前的經驗對他日後的人生影響尤大。」



許多政府也支持「輕推」(nudge)理論,這項理論認為可以設計一套制度與過程讓民眾能潛意識地做出正確的事,而不需要再經過有意識的思索與反省。要做到這點需要小規模的操作,使其能規避意識的控制。舉例來說,告訴民眾「10個人當中有9個人會準時繳稅」,這樣絕大多數民眾都會願意準時繳稅,其中的原理是「人總是容易受到周遭的人影響」,而不是人會依據資訊有意識地改變自己的行為。
這些主張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一方面,我們認為需要鼓勵一般民眾有責任感,這樣他們才能適切運用自己的自由。但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資訊顯示,我們完全受制於自己的基因、童年與環境,因此自由意志只是一種幻想。於是,在不同方向的力量拉扯下,我們的思緒變得混亂,不時做出自相矛盾的決定。



幸運的是,我認為我們手中握有可供我們任意使用的工具,可以讓我們重新恢復改良後的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是哲學史上討論最多、爭議最大且留下最多書面資料的主題。好處是這表示許多重要地標都已獲得揭露與描述,而且受到詳細的分析。壞處是標明這些地標的地圖是從古到今往復辯難留下的混亂結果,只有學有專精的學院人士才有辦法按圖索驥。我的目標不在於增添新的發現,而是要重新繪製這張地圖,凸顯其中的地標與路徑,讓今日的尋路人獲得最大的幫助。


我繪製的路徑可以分成5個階段。一開始,我會簡短而選擇性地說明自由意志在西方哲學史上曾經面臨過的各項挑戰,從而提出亙古不變的核心主題。這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必要的理論背景,使我們可以檢視當代科學對自由意志提出的重大挑戰。然後我會回歸基本,我要說明在人類最初的經驗中,自由的意義何在,我不會照本宣科,把教科書對自由的標準定義再說一遍。接著,我會討論一些自由遭到危害的例子,藉此顯示自由意志何以不成問題,真正的重點是我們實際上擁有多少自由。最後,我會總結所有論點,積極地提出什麼才是值得我們追求的自由。
思想實驗通常對哲學推論極有幫助,在《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書中,我也運用了一些思想實驗。但我漸漸認為,如果現實世界有更具啟發性的例子,那麼一味地仰賴思想實驗並非明智之舉。以自由意志來說,當我們思考自由的限制以及自由面臨的威脅時,我們倒是有幾個活生生的例子可供觀察。在我聚焦的四種類型之中,藝術家與異議分子是自由的典範,而成癮者與精神病患則是自由遭到剝奪的明證。



當哲學家索爾‧斯米蘭斯基(Saul Smilansky)告訴我下面這段話時,他的確反映了許多人的心聲:「在自由意志的脈絡下,許多事情變得極為關鍵,這一點非常重要。像懲罰與自尊的觀念,重要社會實踐與人際互動背後的理由,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別人,不管是出於欣賞或尊敬。」的確,許多事情都變得非常關鍵,這是為什麼我們不能局限在既有的自由意志觀點上。
自由意志與一般人所想的不同,也與許多人期望的不同。我想顯示的是,自由意志絕非一般人所想的自由意志,人們不應該期望不可能存在與充滿矛盾的自由意志。我們可以擁有的自由意志,不只值得我們期望,也值得我們努力去追求實現。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