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2 23:34:59月光哈小貓

比對聖經疑點相似


女媧又稱女媧氏,另稱媧皇、女希氏,俗稱女媧娘娘。原為中國傳說時代中的上古氏族首領,後成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根據東漢文獻記載,女媧是伏羲的妹妹,人首蛇身(龍身)女媧娘娘主要功績有搏土造人、煉石補天、殺黑龍濟冀州、斷巨鰲立四極、積蘆灰止淫水、發明笙簧。以及創設婚姻天穹如傘,女媧善於補天,因此女媧亦成為中國雨傘和繡補業者所祀奉的職業神。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的媧皇陵和數千年來一直享受歷朝歷代皇帝尊奉、祭祀的國家級神廟媧皇廟,山西其他各地也均見有女媧信仰的文化。其他的功績包括發明笙簧和規矩,以及創設婚姻。後世女媧成為民間信仰中的神祇,被作為人類始祖和婚姻之神來崇拜。

 

根據道藏記載女媧,上古女神而曾為帝者。是上古諸神之一,成為後世信仰中的神祇,在道教與中有不少人供奉。截至20147月中華民國內政部宗教系統總計,臺閩地區寺廟中共有七間主祭寺廟(其他配祀廟宇不載),亦是臺灣民間信仰的重要神靈。

 

而女媧的來源在民間信仰上有許多歧異的說法,包含有「九天玄女說」、「地母娘娘」說、「驪山老母說」,這些說法在歷史經典及道藏中並無相關考證記載。

 

 

 

 

女媧氏為上古氏族。《說文解字》釋「媧」字為女媧之稱謂,並以「化」解釋「媧」字,表示「女媧」的詞源和得名本身即與「化育」的功能相聯繫。

 

傳說女媧和伏羲均為風姓。

 

鄭康成根據《春秋緯》注《禮記》雲:「女媧,三皇承伏羲者。」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司馬貞在《補史記·三皇本紀》中也認為女媧是三皇之一。但三皇五帝向來說法不一,如《尚書大傳》、《帝王世紀》等均將女媧排除在三皇之外。

 

參見:三皇五帝

血緣關係

女媧和伏羲的母親為華胥氏。古籍多提到華胥氏因為在雷澤踩了大腳印而在成紀生下伏羲。古華胥國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的藍田縣華胥鎮,有華胥溝、女媧谷、鍊石台等相關地名遺存。

 

女媧與伏羲結合,為最早的婚姻。唐代盧仝在《與馬異結交》詩中寫道:「……女媧本是伏羲婦,恐天怒,擣鍊五色石,引日月之針,五星之縷把天補。補了三日不肯歸婿家,走向日中放老鴉。月裏栽桂養蝦蟆,天公發怒化龍蛇。」

 

氏族首領

女媧氏最早以上古氏族的形象出現在古籍中。唐代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認為,在伏羲氏之後經歷了數個世代,女媧氏便取代伏羲氏成為了氏族聯盟的首領。女媧氏和伏羲氏均為風姓,表明這兩個氏族有共同的母系祖先。

 

在女媧氏之後成為氏族聯盟首領的是大庭氏。另一說為神農氏。

 

摶土造人

作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女媧用黃土製造出了人類。

 

但在早期的典籍中,只提到女媧造人,並未提到使用泥土。《淮南子》認為,女媧造人時,其他神靈都來幫忙。黃帝幫助人生出陰陽,上駢幫助人生出耳目,桑林幫助人生出臂手。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媧經過了七十次的嘗試和改變,最終創造了人類。

 

較晚時候才出現女媧摶土造人的記載。《太平禦覽》說,女媧用黃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於是用繩子在泥潭中抽打,濺起的泥點就成了無數人類。

 

開創婚姻

女媧造人的傳說根源,來自於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的身份。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為女媧創立了婚姻制度。《路史》認為女媧規定了以姓氏來安排婚姻。姓標誌著母系血緣。女媧與伏羲為兄妹成婚,即同姓。但在此之後,婚姻即規定同姓不婚。

 

 

新疆岀土的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其中女媧持規,伏羲持矩。

因為婚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倫理,所以漢代以來常描繪女媧伏羲執掌圓規和矩尺,象徵婚姻規矩。

 

製造樂器

女媧創造了笙簧。笙是將竹管插在葫蘆內製成,即類似今日之葫蘆絲。簧就是笙管中的簧片。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伏羲和盤古都和葫蘆有關,因此女媧用葫蘆和竹管造笙的傳說,也與其兄長伏羲相聯繫。

 

後人又以「笙」為「生」之意,象徵女媧生人。

 

鍊石補天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也有其他說法。《路史》稱共工氏在太昊氏(伏羲氏)之後作亂,導致洪水為患。女媧氏與共工氏戰鬥,戰勝了共工氏,於是天地平復。

 

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剩下了一塊未用,轉世化身為賈寶玉的通靈寶玉。

 

身份

上古諸神說

正確說法應為「女媧娘娘即上古女神且為創世神之一」。女媧乃上古三皇之一、伏羲之妹,作為中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女媧用黃土製造出了人類。鍊石補天,平洪水滅猛獸,置婚姻定人倫,創笙簧,女媧娘娘在中國道教與民間信仰之中有相當崇高之地位,一般中華民族皆視其為始祖女神。

 

根據《淮南子‧說林訓》記載女媧造人時,其他神靈都來幫忙。在他們的幫助下,女媧經過了七十次的嘗試和改變,最終創造了人類。另《太平禦覽》說,女媧用黃土塑造人,但工作繁重,力有未逮,於是用繩子在泥潭中抽打,濺起的泥點就成了無數人類。

根據《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五色石補好天空,折神鱉之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依據《山海經》記載女媧昇天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

依據《風俗通》、《路史》女媧造人的傳說根源,來自於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的身份。這一形象的建立正因為女媧創立了婚姻制度。《路史》認為女媧規定了以姓氏來安排婚姻。

依據《隋書》、《宋書》所載,女媧娘娘創作笙簧,而為音樂之女神。

九天玄女說

參見:九天玄女

台灣民間傳言女媧乃九天玄女或九天玄女分身,在《補史記》、《大荒西經》與《景船齋雜錄》紀載女媧傳說皆與九天玄女無相關連性。其實九天玄女與女媧兩者最早皆有載於《山海經》,但就外觀而論,一載女媧為人首蛇身,玄女為人首鳥身,時空背景與目的皆不相同,因而混為一談或說轉世轉化者,民間將女媧視為九天玄女的說法仍屬民間論點而有待考證。另台灣民間又傳九天玄女為連理媽,然玄女古籍無相關媒妁婚姻之載,古籍多記玄女傳兵法、道術為主。女媧古籍有關於媒妁婚姻之載,並將女媧奉為神媒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考究相關道藏特別註記九天玄女與女媧並非同一神仙。

 

地母娘娘說

民間傳說女媧娘娘即為地母娘娘,地母娘娘在道教乃後土,為道教四禦之一,俗稱「地母娘娘」,主掌陰陽、生育,是四禦中唯一的女性神。「後土」中的後是君主的意思,後土就是管理土地的君主。在民間會將女媧與地母混為一談多半是由台灣地區流傳的《地母經》之說,然此經是由飛鸞傳經而成(飛鸞,亦稱扶鸞、扶乩,依神靈附體托筆,於沙盤書寫上諭聖訓。)故而與一般上古文獻記載多有出入,僅依其中一句:媧皇制人倫從此地母神,而與女媧娘娘有所混談。《地母經》成書於清光緒年間,女媧傳說最早始於《山海經》、《楚辭·天問》等古籍在時空歷史背景下均有很大的差異。

 

驪山老母說

民間還有傳說驪山老母是煉石補天的女媧娘娘,然則驪山老母是驪山的山神,中國傳說中古代道教的女神仙。姓氏與來歷不詳。依道教中《驪山老母玄妙真經》記載老母乃鬥姥所化,是上八洞古仙女中的第七柱,是上古時代的神仙。另依照焦生全驪山女媧與驪山老母考辨,女媧與驪山老母間的年代亦有所差距,女媧活躍年代距今約8000年左右,而驪山老母活躍年代於商代周朝之間,距今約3000多年。兩者所處年代間隔約5000年,是時空上的差異。而依照兩者功德,一為「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爐灰以止淫水」,摶土造人、置婚姻、制笙簧等。一在《史記·秦本紀》中有明文記載為「酈山女」,「保西垂」、「為天子」 ,神話傳說為釋陰符、增麥飯等。可以證實無論在時間空間與目的等背景上皆非同一人。故而民間傳言女媧乃驪山老母一說甚有疑義。

 

女媧氏之腸

根據《山海經》,女媧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

 

古代文學作品中的女媧

女媧贊

魏·曹植《女媧贊》:古之國君,造簧作笙,禮物未就,軒轅纂成,或雲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靈。

 

開闢演義

明·週遊《開闢演義》第十一回:卻說女媧氏,系女身,乃伏羲氏之妹,同母所生,生而神靈,面如傅粉,齒白唇紅,身長二丈五尺,幼極聰慧,長佐兄正婚姻媒的嫁娶之禮,以重萬民,是為神媒,帝愛而敬之。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於中皇之山。

 

封神演義

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講述紂王在女媧娘娘聖廟進香時,突然一陣狂風捲起了幔帳,現出了女媧娘娘的聖像,紂王見女媧容貌端麗、國色天姿,宛如蕊宮仙子臨凡,月殿嫦娥下世,不由神魂顛倒起來,便在殿內壁上題淫詩一首對女媧不敬。女媧回到殿內看到後便在盛怒之下命令軒轅墳三妖(其中千年狐狸精假扮成妲己)迷魅紂王,斷送成湯六百年的基業,加速商朝的滅亡。

 

對女媧的祭祀

 

澳門女媧廟

古代

王充在《論衡》中引董仲舒的話說,若天久雨不晴,就祭女媧。表明從很早前起,就有了對女媧的祭祀。其原意是因為女媧是古代的女皇,屬陰,而天久雨不晴也是陰象,所以祭祀女媧。但後來就由此而逐漸衍生出女媧補天漏的傳說。

 

北宋《新定九域志》卷一說:孟州有「皇母山,又名女媧山,其上有祠,民旱水禱之。」

 

從唐肅宗時起,也將女媧作為婚姻之神祭拜。並認為是她創立婚姻的功績,令她成為國君。

 

據記載女媧的陵墓在今山西芮城縣西南的黃河岸邊,秦漢以來受到「祀典」。著名的「風陵渡」因此而得名。王國維校:「《禦覽》引戴延之《西征記》雲:『伏羲、女媧,風姓也。此當是女媧之墓』。……《寰宇記》雲:『河東縣三裏風陵,是女媧之墓,秦漢以來俱系祀典』。」

 

祭日

古人會在正月初七人日祭祀,紀念女媧造人。

 

明代人楊慎在《同品》中記:「宋以正月二十三日為天穿日,言女媧氏以是日補天,俗以煎餅置屋上,名曰補天穿。」此為「天穿節」。現在多傳為正月廿日。

 

位於河北涉縣縣城西北12公里處中皇山上的媧皇宮,始建於北齊。每年舊曆三月十八日,是祭祀媧皇宮聖母誕辰之日,從三月初一就開始廟會,直到十八日。

 

有些地方相傳女媧生日為冬至、五月初九日、九月初五日、九月十五日等,說法不一。

 

現代各地祭祀情形

中國大陸

著名祭祀的女媧廟為女媧陵,位於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趙城鎮侯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2004610日,授予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古建築。 山西省吉縣人祖廟亦有女媧之祭祀,相關遺跡等報導。另經驪山中華女媧文化研究會和全國著名專家學者論證,驪山頂峰「人祖廟」是始建於戰國時期的伏羲女媧祠。其他各地亦有零散之祭祀宮廟,例如澳門的女媧廟等。

 

祭日為正月初七人日、正月廿日補天節等。

 

台灣

台灣主祀女媧娘娘廟宇截至20147月內政部宗教系統登記共有七間分別是宜蘭縣大福補天宮、台南市靈山寺(台南)、雲林縣無極補天宮、基隆市護天宮、新北市板橋天秀宮、嘉義縣補天宮、嘉義縣保福宮,依建廟年份屬宜蘭縣補天宮於道光八年所建最久。

 

神像中的形象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民間方面易將驪山老母與女媧娘娘混為一談,故而形像方面有老婦貌,較少年輕仙女貌。頭戴有旒冕冠,手多持拂塵或拐杖,亦有經書、金石、太極圖、金笏等法器。神像多為比人高的大型木雕或石刻,身旁多有護法之宮娥。另亦有石刻下半身蛇身之雕像,多屬露天石刻,通常多有女媧補天之意像。形像方面比較多變化。

 

台灣

 

台灣宜蘭補天宮之女媧神像

台灣民間方面易將九天玄女或地母混為一談,故而形像方面常是中年女性貌,頭多戴單鳳或五鳳、九鳳冠,手多持拂塵或葫蘆,亦有持金石、太極圖等法器,身披黃鳳袍或黃龍袍。宮廟鎮殿神像多有護法宮娥,一般而言神像多是131622等,宮廟鎮殿神像才有36以上高度。露天石刻補天意象在台灣僅於宜蘭縣補天宮香客大樓樓頂上才有。

 






《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註:「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
● 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譜》∶「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
 ● 《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義》:「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絚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貧賤凡庸者,絚人也。」(今本《風俗通義》無此記載)
●   《淮南子‧覽冥訓》:「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   《史記‧補三皇本記》:「「女媧氏風姓,有神聖之德,代宓儀、立號曰女希氏,作笙黃。」此時的笙簧以竹、木片製」
   ● : 6.0 6.1 6.2 《繹史》卷三引《風俗通義》:「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   《山海經‧卷之十六》:「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也。人面蛇身,一日之中七十變。」
●   《說文解字》:「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
●   《說文解字注》:「媧化疊韻。」
●   《帝王世紀》:女媧氏,亦風姓也。承庖犧制度。
●   宋•毛漸《三墳》:「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
●   司馬貞:「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羲於成紀。」
●   《山海經•內東經》郭璞註:「華胥履大跡生伏羲」
●   皇甫謐《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風氏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
●   王嘉《拾遺記》:「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
●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太暤包犧氏,風氏,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
●   唐•李冘《獨異志》卷下:「昔宇宙初開之時,只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兄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是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取婦執扇,象其事也。」
●   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載,不承五運。一曰,女媧亦木德王,葢宓犧之後已經數世。金木輪環,週而復始,特舉女媧,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類木王也。」
●   《太平御覽》引《遁甲開山圖》:「女媧氏沒,大庭氏王有天下,五氣異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代皆襲庖犧之號。自無懷氏已上,經史不載,莫知都之所在。」
●   《三皇本紀》:「女媧氏沒,神農氏作。」
●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   明末清初《繹史》卷三引《風俗通》 :「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   宋•羅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禱於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
●   《爾雅•釋名》:「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竹之貫匏,以匏為之,故曰匏。」
●   《隋書》:「匏之屬二:一曰笙,二曰竽,並女媧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於匏內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   《宋書》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媧所造也。《詩》傳雲:「吹笙則簧鼓矣。」蓋笙中之簧也。
●   《隋書》:「昔者淳古葦籥,創睹人籟之源,女媧笙簧,仍昭鳳律之首。」
●   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問曰:『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妹,蛇身人首,斷鰲足而立四極。欲人之生而制其樂,以為發生之象。其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二簧也。』」
●   《三皇本紀》: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𡙇。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   《路史》:太昊氏衰,共工為始作亂,振滔洪水,以禍天下,隳天綱、絕地紀、覆中冀,人不堪命。於是女皇氏役其神力,以與共工氏較。滅共工氏而遷之。然後四極正,冀州寧,地平天成,萬民復生。媧氏乃立,號曰『女皇氏』。
●   《淮南子‧說林訓》:「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
●   《三皇本紀》: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𡙇。女媧乃鍊五色石以補天,斷鼇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   明末清初《繹史》卷三引《風俗通》 :「女媧禱神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   宋•羅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禱於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婚姻、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
●   《隋書》:「匏之屬二:一曰笙,二曰竽,並女媧之所作也。笙列管十九,於匏內施簧而吹之。竽大,三十六管。」
●   《宋書》志第九:八音七曰匏。匏,笙也,竽也。笙,隨所造,不知何代人。列管匏內,施簧管端。宮管在中央,三十六簧曰竽;宮管在左傍,十九簧至十三簧曰笙。其他皆相似也。竽今亡。「大笙謂之巢,小者謂之和」。其笙中之簧,女媧所造也。
●   台灣道教總廟三清宮-女媧娘娘
●   《廣博物誌》卷九曾引《玄女兵法》文曰:「...王母乃命一婦人,人首鳥身,謂帝曰:'我九天玄女也。」
●   《雲笈七籤》卷一百載 全文在線閱讀
●   明末清初《繹史》卷三引《風俗通》 :「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
●   宋•羅泌《路史》卷十一:「少佐太昊,禱於神祇,而為女婦,正姓氏、職昏因、通行媒,以重萬民之判,是曰神媒。」
●   女媧娘娘聖紀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一「后土皇地祇」稱「為陰地者,五方相乘,五氣凝結,負載江海山林屋宇。故日天陽地陰,天公地母也。」
●   《地母經》【前言】─無上虛空地母玄化養生保命真經,經於光緒九年正月初九日陝西漢中府城固縣地母廟飛鸞傳經,簡稱地母經。
●   驪山女媧與驪山老母考辨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處。
●   東漢•王充《論衡•順鼓篇》引董仲舒語:「雨不霽, 祭女媧。」
●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河南一》:「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亦名王母山,又名女媧山」。
●   宋•羅泌《路史•後紀二》:以其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