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30 00:00:00月光哈小貓

法雲

菩薩十地略說
大悲心、菩提心、無二慧是菩薩修行所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
菩薩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
十信之前,為外凡菩薩,十信之后,為內凡菩薩,十住至十回向,為賢位菩薩,十地之上,為聖位菩薩。
十地菩薩所證,就其本體來說,是無二無別的,就其層次來說,十地各各不同。
…………………………………………………………………….
初地(歡喜地)
佈施波羅密
二地(離垢地)
持戒波羅密
三地(發光地)
忍辱波羅密
四地(焰慧地)
精進波羅密
五地(難勝地)
靜慮波羅密
六地(現前地)
般若波羅密
七地(遠行地)
方便波羅密
八地(不動地)
願波羅密
九地(善慧地)
力波羅密
十地(法雲地)
智波羅密
-------------------------
初地(歡喜地),一登此地,現證法性,得未曾得,生大歡喜。
此時,世俗菩提心轉為勝義菩提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菩薩。此地菩薩斷除身見結、疑結、戒禁取見結,遠離不活畏、死畏、惡名畏、惡趨畏、大眾畏,圓滿佈施波羅密,開始示現八相成道。
…………………………………………………………………….
初地菩薩,不再受生惡趣。
其實,從四加行的忍位開始,就決定不入惡趣,俱舍頌中“忍不墮惡趣”即是此意。與小乘比較,小乘第八聖預流向與初地一樣,斷三種結,滅惡趣道,除異生性。不過,初地菩薩比二乘殊勝,依唯識說,二乘只證人空不證法空,而菩薩則雙證我法二空,智慧超過二乘聖者,依中觀說,初地菩薩只在福德方面超過二乘
在智慧方面,中觀認為二乘也證法空,只有七地以后,菩薩的智慧才會超過二乘。
…………………………………………………………………….
 
二地(離垢地),一登此地,夢中都不犯戒,圓滿持戒波羅密。
由於戒行清凈,二地菩薩能積極修行使"善業道"。業與業道不同,業指身、語、意三業 ,
而業道是業所經之道,指意業。
…………………………………………………………………….
三地(發光地),一登此地,就會發出赤金色的智慧之光。
究其原因,一是三地菩薩定力深厚,引發修慧,一是三地菩薩得聞持陀羅尼,引發聞慧與思慧。
此地圓滿忍辱波羅密,斷除嗔心與貪心。
嗔,為欲界特有,“上界不行嗔”。貪,為三界通有。另外,三地菩薩定力深厚,有大神通。
神通中的前五通,是共外道的,而漏盡通,是佛教獨有的。 
此三地多為『在家菩薩』而說,為 『福德資糧』之因,為佛色身之因。
…………………………………………………………………….
四地(焰慧地),智慧之光比三地更為殊勝,能如火焰般燒燬煩惱。
此地圓滿精進波羅密,由於勤修菩提分法,能斷除一分俱生我執與俱生法執。
菩提分法,簡單地說,是指七菩提分法,詳細地說,是指三十七菩提分法。
…………………………………………………………………….
五地(難勝地),無論是天魔、陰魔、死魔,還是煩惱魔,如與此地菩薩相鬥,都不能獲得勝利。
一般說來,在資糧位與加行位就能降魔,但此時不是單憑自己的力量,尚需佛力加持。
初地菩薩雖可與魔王對抗,但定力不深,一旦出定,就被魔王所擾,不能說是難勝。
五地菩薩圓滿靜慮波羅密,定力深厚,任何外在的魔王均無法戰勝。
五地菩薩能通達諸諦的微妙性,苦諦、集諦、道諦為世俗諦,滅諦為勝義諦。
…………………………………………………………………….
六地(現前地),現見緣起的真實性,般若智慧現前,圓滿般若波羅密。
小乘三果與大乘六地,可入滅盡定,六地之前,沒有廣大的悲心與高度的智慧,不能入此定。
滅盡定滅盡一切心識的活動,是聖者所修之定,不共外道。對此,小乘認為是滅除前六識的心心所法,大乘認為是滅除前七識的心心所法。另外,唯識認為滅盡定是有為法,而中觀認為是無為法
有部認為滅盡定有實體,而經部、唯識、中觀都認為無實體。要入滅盡定,必須以世俗諦為下手處。
…………………………………………………………………….
七地(遠行地),快到彼岸的世界,離凡夫生死已經很遠。
對滅盡定,六地菩薩雖常能具足,還需要加行來引發,而七地菩薩則能上一剎那入定,下一剎那出定。七地圓滿方便波羅密,方便為般若所攝,是從般若所起的大用。
六地的般若為根本智,重在證悟空性方面,七地以上的,為后得智,重在教化眾生方面。
…………………………………………………………………….
八地(不動地),一登此地,煩惱斷盡,不為煩惱所動。
關於斷煩惱,大小乘說法不一。小乘認為,煩惱有見思兩種,見惑在見道位上同時斷,思惑在修道位上各別斷。唯識認為,煩惱有煩惱障與所知障,小乘只斷煩惱障,不斷所知障,大乘則可斷二障,分別二障于初地頓斷,俱生二障地地分斷,煩惱障于八地斷盡,所知障于佛地斷盡。中觀認為,從初地到八地,煩惱就可斷盡,八地以上所斷的,只是煩惱的習氣,而這習氣卻是二乘所不能斷的。八地圓滿願波羅密,得十自在,為救度眾生,可于三界之中隨意現身。八地又名不退轉地,由於修證的不同,不退也有深淺的不同。十信位時,成就信不退,深信自己不退轉小乘或凡夫。十住位時,成就住不退,對佛法真理生起不退的勝解。
初地位時,成就證不退,證悟諸法空性。八地位時,成就念不退,得無生忍,唸唸流入薩婆若海。
…………………………………………………………………….
九地(善慧地),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于諸地菩薩中說法第一。
九地菩薩圓滿力波羅密,力有兩種,一是思擇力,屬於理解方面的,一是修習力,屬於實踐方面的
二者合一,則解行相應。
…………………………………………………………………….
十地(法雲地),圓滿智波羅密,以佛法之雨滋潤眾生,以慈悲之雲隱蔽萬物。
一登此地,十方諸佛都為其灌頂,預祝即將入于佛位,所以又名灌頂位。十地的最后心,就成佛了。
 
  
…………………………………………………………………….
  十地菩薩的修行,諸經論中都分為三個階段。
  從初地到六地,是有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六地到八地,是無相有功用行的階段。
  從八地到十地,是無相無功用行的階段。
菩薩五十二位階─
《菩薩瓔珞本業經》五十二位大乘菩薩的階位。即始自發菩提心,終至成就佛果,其間可分成五十二個階位。茲列其階位名如次:(被大乘諸家廣泛採用)
前位十信
…………………………………………………………………….
十 信:
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
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雲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
(1) 信心:滅盡一切妄想,而中道純真之謂也。
(2) 念心:真信明瞭,一切圓通,雖經幾多生死,亦不遺忘現前之習氣也。
(3) 精進心:以妙圓純真之精明,進趣於真淨也。
(4) 慧心:心精現前,則純真之智慧,自然發起也。
(5) 定心:執持智明,則周遍寂湛,心常凝於一境也。
(6) 不退心:定光發明,則明性深入,唯知進而不退也。
(7) 護法心:心進安然,則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與十方如來,氣分交涉也。
(8) 回向心:覺明保持,則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
(9) 戒心:心光密回則安住無為而不遺失也。
(10) 願心:住戒自在,故能游於十方所作悉隨願也。
…………………………………………………………………….
四十二賢聖位
十住(習種性):
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頂住
(術語)亦名十地。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
(1) 發心住,以真方便發起十住心,涉入十信之用,圓成一心之位也。
(2) 治地住,心之明淨,如琉璃內現精金,以前之妙心履治為地也。
(3) 修行住,涉知前地俱已明瞭,故游履十方而無留礙也。
(4) 生貴住,與佛同受佛之氣分,彼此冥通,入於如來種也。
(5) 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無所缺也。
(6) 正心住,非僅相貌,而心相亦與佛同也。
(7) 不退住,身心合成,日日長增也。
(8) 童真住,佛之十身靈相一時具足也。
(9) 法王子住,由初發心至第四生貴皆名入聖胎,由第五至第八,名為長養聖胎。而於此第九則相形具足,而出胎也。
(10) 灌頂住,菩薩既為佛子,堪行佛事,則佛以智水灌頂,如剎利王子之受職灌頂也。
…………………………………………………………………….
十行(性種性):
歡喜行、饒益行、無違逆行、無屈撓行、無癡亂行、善現行、無著行、難得行、善法行、真實行
(術語)菩薩修行,雖於十信十住滿足自利,然利他之行未滿,故不可不經此目:
(1) 歡喜行,為佛子之菩薩以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也。
(2) 饒益行,利益一切眾生也。
(3) 無嗔恨行,自覺覺他。無違逆者。又曰無恚恨。無違逆。
(4) 無盡行,隨眾生之機類而現其身,三世平等,通達十方。利他之行無盡也。
(5) 離癡亂行,種種之法門雖不同,然一切合同而無差誤也。
(6) 善現行,以離癡亂故,能於同類中現異相,於一一異相各現同相,同異圓融也。
(7) 無著行,十方虛空滿足微塵於一一塵中現十方界,塵界不留礙也。
(8) 尊重行,又曰難得行。以前種種現前皆般若觀照之力也,故於六度中特尊重般若波羅蜜。
(9) 善法行,圓融之德能成十方諸佛之軌則也。
(10)真實行,以前圓融德相,一一皆清淨無漏,一真無為之性,本來常恆也。
…………………………………………………………………….
十回向(道種性):
救護眾生離眾生相回向、不壞回向、等一切諸佛回向、至一切處回向、無盡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真如相回向、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入法界無量回向
(名數)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
…………………………………………………………………….
十地(聖種性):
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茲依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
(1)歡喜地: 菩薩至此位捨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離垢地: 菩薩至此位圓具淨戒,遠離煩惱垢,故名。
(3)發光地: 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 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
(5)難勝地: 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6)現前地: 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故名。
(7)遠行地: 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動地: 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故名。
(9)善慧地: 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10)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眾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
…………………………………………………………………….
又,十地的滿心,名金剛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三昧或金剛心。若由此再開出一等覺位,則成四十二位。
等覺為斷惑的最後位,是因位的最上位,與果上的妙覺僅差一等,次生即可補前佛處而作教主,故亦云補助位。但是,《瓔珞經》則稱為無垢地,以雖有煩惱余習,然只如微煙,有等於無,故名無垢地。
…………………………………………………………………….
等覺─入法界心(等覺性)
佛之異稱。等者平等,覺者覺悟,諸佛覺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覺。智度論十曰:「諸佛等,故名為等覺。」往生論注下曰:「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
[又]大乘階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薩曰等覺。是菩薩之極位也。即滿足三隻百劫之修行,別教之菩薩斷十一品之無明,圓教之菩薩,斷四十一品之無明,將得妙覺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覺,故謂之等覺,又名一生補處、金剛心、有上士、無垢地等。
四教儀四曰:「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止觀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覺一轉入於妙覺。」瓔珞經上曰:「所謂等覺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剛慧幢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中略)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入大寂定。等覺諸佛二諦境界外非有非無無色無心因果,二習無有遺余。」
…………………………………………………………………….
妙覺─寂滅心(妙覺性)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不可思議,曰妙覺。即佛果之無上正覺也。二乘止於自覺,無覺他之功。菩薩雖自覺覺他並行,而未圓滿,獨佛二覺圓滿,覺體不可思議也。
四教儀四曰:「金剛後心,朗然大覺,妙智窮源,無明習盡,名真解脫。翛然無累,寂而常照,名妙覺地。」三藏法數二十六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性。」
…………………………………………………………………….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