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7 19:27:37果粉Jelly Fan

台灣會是下一個希臘嗎?

朱立倫政績36

【摘要1.27.2010.黃瑞明 蘋果】希臘,正瀕臨破產的邊緣,但是,這跟台灣人有什麼關係呢?台灣的「實質國債」已經高達19,國際評鑑機構也因此開始調降我國的信用評等。情況非常嚴重,政府(尤其財政部)卻滿不在乎。每人平均背負86萬元,這問題怎麼會不嚴重呢?

德國也是面臨國債壓頂的國家,為了因應金融與經濟風暴,聯邦政府投入高達16000億歐元的資金進行紓困,光是今年必須支付的利息就要420億(高於國防預算與教科文經費的總和)。負債如此嚴重,去年大選結束後,主張藉「大幅減稅」以促進投資消費的小黨自民黨,成為莫克總理的搭檔,執意履行競選承諾。

從學者專家到市井小民,德國社會上卻興起一片撻伐之聲,大家憂心的是「減稅」只會造成財政的惡化。德國的國債是台灣的四倍,但是就前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說,相較於前者的37000億美元左右,我們還不到4000億美元。德國人為了國債而緊張不已,台灣人能夠安心嗎?

我們的國債,出在不懂得開源節流。政府一方面亂花錢,另一方面卻又隨便減稅。亂花錢的例證之一,就是每年支出2000多億的軍公教月退俸,隨著退休人數的增加與壽命的提高,這方面的負擔必然會益發沉重。一年多前,鄭瑞城他坦誠地說:「這個問題很嚴重,但是教育部沒有能力解決。」

當國債繼續惡化下去,台灣的信用評等必然會再被調降,台幣的重貶當然也是結果之一。政府屆時只好被迫大幅削減公部門支出,頻仍的抗議示威也將成為社會的動盪根源。「國債」其實攸關著所有國民的生活。

希臘,目前的處境就是最好的寫照:它的GDP略少於台灣,3000億歐元的國債(15兆台幣)卻將它壓得難以喘氣,前述的問題已然浮現。問題的癥結出在整個制度的腐化,特別是政府方面虛偽造假,用人唯親,賄賂公行,這些都是希臘文化中的劣根性。但是,台灣人不也是這樣嗎?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債的最大問題不是禍延子孫,而是讓當代人痛苦難熬。在台灣這種三流的民主制度下,馬政府當然會繼續粉飾太平,將問題拖到第二任當選之後。令人憂心的卻是,希臘有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當後盾,一旦台灣也陷入破產地步,我們能夠靠誰呢?對岸的有錢老大嗎?不分藍綠,這恐怕是每個台灣人的最大夢魘了! 【靜宜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

 

「跳票馬」喊V型復甦 台股「倒頭栽」 【摘要1.27.2010自由 高嘉和】21日,總統馬英九在玉山科技協會歲末晚宴,現場對台下科技大老信心喊話,宣稱台灣經濟將V型復甦;隔日,台股重跌兩百點,到昨天,累積跌了近530點。

替馬算算帳,除上任後「六三三政見」跳票;股市方面,上自總統、下至財經首長,人人空話唱旺,結果台股從九千多點一路跌破四千點

馬、蕭的台灣經濟V型復甦論調,從經濟實質面來看,像極了坊間的股市名嘴,編出一堆故事、理由讓它漲,當崩跌了,就當忘記了這檔事、死不認帳,永遠得不到教訓的叫「散戶」。就算是菜籃族也知道,台股從去年波段低點的3955點反彈以來,拉升主要力道是「熱錢」,全球皆然、不獨台灣。

這種復甦講好聽點是無就業復甦Jobless Recovery),簡單來說就是市場資金並未流入生產、銷售體系,而是流向股市、房市的投機市場,這無助於勞務增加,也難創造就業機會,只是經濟數字好看。

再講難聽點,就是泡沫復甦;當「熱錢」抽離、又無法順利引導到生產、銷售體系,創造就業,那就會有二次衰退的危機;因此,這算是那門子的V型復甦?恐怕是M頭形成。

杜絕「三個浮濫」【摘要1.27.2010.經濟日報╱社論】攸關台灣未來產業發展的「產業創新條例」,必須重新慎重檢討。尤其要戒除1浮濫減稅2浮濫藉「外部性」獎勵、3浮濫選策略性產業

產創條例中,對研發與人才培訓提供高達35%抵減率,遠高於日、韓、星等國,有過度優惠之嫌;支出超過前兩年平均者,更按50%抵減稅額,將助長支出不穩定及套取節稅利益現象。至於鼓勵設置國際級營運總部,提供15%營所稅率為餌,卻又以放棄研發、人培等租稅抵減為代價,實有違「產業創新條例」立法原旨,也徒增稅制複雜度。

就租稅公平言,無論是個人或企業,既然享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就應公平合理的付稅,未來「產創條例」縱使一開始只保留研發、人培、物流中心、營運總部四項減稅獎勵項目,減稅必然浮濫,還不如全部取消以除後患。

受不斷減稅及經濟景氣影響,去年稅收短徵2,652億元,極可能使其占GDP的比率再創新低;再加上配合「促產條例」落日,調降營所稅率在先,卻因信賴保障規定,促產條例一些減免稅,要在十餘年後才能完全回收,對稅收影響實不容小覷。且十多年來,政府在理財上總企圖以「小政府」稅收支應「大政府」開銷,復不斷的減免稅,完全背離健全財政理念與原則,必然造成財政結構性失衡及債留子孫現象。

然而財政部長對其失職仍茫然不知,一再透過「養鵝生蛋論」為其減稅自圓其說,卻陷政府財政於泥沼之中。產業租稅政策應「退出江湖」,真正具明顯外部利益者,透過直接補助將能正確矯正外部性,不致像一體減稅產生過與不及現象。

「產創條例草案」中,產業別獎勵將以「化整為零」的方式,陰魂不散的存在各個特定產業扶植法案中;例如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等。由此顯示,政府始終擺脫不了透過產業關聯效果、附加價值等名目來篩選策略性產業的迷思,並仍以租稅減免為工具;此種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作法,對取消產業別獎勵而言,如何自圓其說?

政府浮濫的以「市場失靈或外部性的理由」介入經濟活動,浮濫的選擇策略性產業來獎勵,浮濫的提供租稅減免措施,極可能造成財政與經濟「雙輸」局面;還不如公平合理全面降低稅率,有效率提供基礎建設、加強教育與人才培育提高行政效率,營造產業優質發展的環境,讓企業自我展現創造力、競爭力與獲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