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4 13:15:21自如

愛心提升,欲心下沈

 
二十日 愛心提升,欲心下沈

◆ 12‧20《農十一月‧初八》

【靜思小語】心中有愛、願意付出,心靈財富妙用無窮。

斷煩惱,得智慧

「佛陀在給孤獨園說法時,談到某次天人與阿修羅對戰,天人戰敗,釋提桓因領天眾駕車向樹林逃去。釋提桓因看到樹林裏有許多鳥巢,巢內尚有幼雛,不忍驚擾破壞,於是命眾退出樹林,回頭迎向阿修羅的軍隊。阿修羅看到敗逃的天人突然回頭對陣,以為是新戰略而心生恐懼,趕緊退兵。

佛陀告訴比丘,釋提桓因以慈悲心化解了天人的厄難,也保全樹林裏的眾生命;修行者應修學這分慈悲與智慧,讓悲智兼具。」

晨語時間,上人舉述這則佛典故事,教眾要提起大慈悲、大智慧,行菩薩道利益人群。

佛具眾德,為世人欽仰,故號「世尊」;上人表示,經典指出佛具三德,即智德、斷德與恩德。「『智德』乃破一切無知而具無上菩提,『斷德』即斷一切煩惱而具無上涅槃,『恩德』指具大悲心救濟一切眾生。有此三德而能自利利他,慈悲、智慧具足。」

學佛者崇敬佛德,上人教勉,也要學習佛陀之慈悲、智慧,由外在的德行顯現內在的修行,此即「內修外行」。

存感恩,立德行

早會延續晨語所說佛之「三德」,上人教眾克服欲念才能開啟智慧。「欲開啟智慧,須去除煩惱無明。否則僅是一時聞法歡喜、知曉道理而發心立願,卻無法恆持。」

常言:「發心容易恆心難。」上人指出,之所以無法恆持初心,來自於煩惱沒有根除;能徹底斷除煩惱、無明,智慧德行才能恆存,故云「斷德」。

「行菩薩道的過程中,需培養『恩德』——時時感恩父母、三寶與眾生,成就自己的生命與慧命。以感恩為人生的目標,敬天愛地聚福緣,付出無所求還能感恩,才能永恆保持心靈的德行。」

人生路及學佛道路上,人人都有不同的困難。上人例舉南非志工儘管生活貧困,仍用愛照顧眾多愛滋病患、孤兒,並跨國帶動、啟發貧苦居民自助助人。

「南非慈濟人身體力行、付出大愛,教導史瓦濟蘭與莫三比克居民轉苦為樂、轉貧為富。他們雖然物質生活匱乏,但心靈單純、德行恆存,擁有無限的『心靈財富』。由此可知,只要有心,就可以克服困難。」

放眼世間苦難人眾多,上人教勉:「只要人人將愛心提升、欲心往下沈,智慧就能浮現。斷除煩惱欲念,內心充滿愛與感恩,心中有愛、願意付出,心靈財富妙用無窮。」

醫療旨在治病救人,不能流於商業買賣。上人於醫療董事會中叮嚀,慈濟醫院是守護生命的磐石,要穩固醫療人文,使同仁都具有醫德與醫療使命感。

「現今醫療面臨的問題,根源於人心,只從枝末調整,問題依然不能解決,且會更加危險,就像樹木枝葉茂盛,但根部病弱、無法延伸,上重下輕、風吹即倒。」

身處在惡劣的環境裏,上人教眾要固守「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建院初衷,持續提升醫療品質、拔除病苦,為社會樹立醫療典範。

 
敬祝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圓滿吉祥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