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27 13:37:03自如

正義感不如使命感

正義感不如使命感
          作者劉濟雨   【摘自慈濟世界】

將正義感的正氣與義氣,轉化為自我鞭策的責任與使命,只要心有正道、行有中道,終有一天清者自清,正義自然獲得伸張。讓內在的涵養與品德向上提昇之後,再以外在的和言愛語,去同理接納那些失言、誤解、猜忌、狐疑的人。

有一次,一位知見很好的幹部跑來跟我說:“有一位新進志工,什麼都還不懂,不了解也不問,就大放厥詞,甚至說了一些對負責人有誤解的話,令人頗不以為然。”這位幹部以激動的口氣,在我面前發洩了不平之鳴。我聽過之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這位幹部能明辨是非,又有道德勇氣。憂的是,人若不平則鳴而帶給自己心情的驛動或情緒的浮動,這是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於事無補也於己無益,何苦來哉!

說完之後,他跟我解釋,說自己是很有正義感的人,不但不平則鳴,還要“有的放失”。並說:“明明事實不是這樣,對方竟然危言聳聽、造謠生非,我要以大局為重,非制止他不可。”我感恩他的道德勇氣,輕鬆地向他說道:“被誤解的人是我,我都不急,你急什麼?”並說:“人家已經誤解,我們就要善解,唯有讓人家深入了解,彼此才不會難分難解,這樣誤會也才有可能化解。我深信,公道正義自在人心,而且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並以“哪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與他相互期勉。

證嚴上人曾經開示:“有正義感不如有使命感。正義感會讓人義憤填膺,使命感才能令人以重責大任自我期許。”當初乍聽此開示,自己也是一知半解,心想;正義感有什麼不好?不平又不鳴,誰會知道我們的無辜與委屈?誰又會為我們爭取權益?學佛後,這才深入領悟;爭來的是假的,修來的才是真的,是我們的跑不掉,不是我們的再怎麼費盡心思也是得不到。這真是處世良言。

這幾年,看到台灣政黨惡鬥及群眾抗爭等社會亂象,民主的過程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著實令人憂心忡忡。惡鬥及抗爭的雙方都是自認站在正義及民意的一邊,既然各具民意基礎也自認有理,然皆因理直氣壯及得理不饒人,而造成社會紛爭不斷,人民生活失去安寧。大家都認為自己對,可是互相攻防的結果卻造成社會秩序什麼都不對,人人自認有正義感而個個義憤填膺,結果社會大眾為此付出衝突及對立的慘重代價,這是國家要走向民主自由,人生要走向輕安自在,我們需深思的生命課題。因此,道德重整及心靈重建是維持每一個人身心平衡,及維繫社會合諧的刻不容緩之事。嚴格說來,這應該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祈求人心淨化的希望工程。

“見義勇為,當仁不讓”這是好事一樁,但如果流於義憤填膺、意氣用事,則會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見義勇為是化道德勇氣為正義的力量,當仁可以不讓,擇善卻不必固執,其表現的方式必須是溫和與冷靜,這需要有理性成熟的人文素養,這更是需要有慈悲與包容的雅量。未經理性孕育的道德勇氣,一旦路見不平而拔刀相助,極有可能因逞一時之勇,而變成有勇無謀的匹夫之勇,也極易因忍不了一時而失去千秋,這是生活中需時常自我警惕之事。

將正義感的正氣與義氣,轉化為自我鞭策的責任與使命,只要心有正道、行有中道,終有一天清者自清,正義自然獲得伸張。讓內在的涵養與品德向上提昇之後,再以外在的和言愛語,去同理接納那些失言、誤解、猜忌、狐疑的人。人家有錯,我們規過勸善,給予原諒。人家誤會,我們善解包容,善巧釋疑。人家有難,我們感同身受,切身膚慰。這樣人家才會有“其心也誠,其言也真”的攝受與共鳴。將小我的正義感,粹煉為大我的使命感,這與修行所強調的“縮小自我”不相牴觸,聽起來雖是相似,實則格局全然不同。

“正義感”會令人“正”氣凜然、“義”無反顧,所以還需自我約束與警惕,在義憤填膺之際,仍需保持客觀、理性、冷靜、溫和等的成熟與穩健,並以此正知正見,去做利人利己的事情,而非僅是不平則鳴,或打抱不平。“使命感”就如孔子所說:“仕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那是對國家社會及良知良能的一份義務與責任,而且是不求責任減輕,但求力量倍增。這樣才是好好地使用這條命。

啟發正義感之後再付予使命,有了使命感之後隨時心存正義。正義感也好,使命感也好,如能兩者兼備那也很好,如必需嚴格篩選,則二者選一,選擇使命感會比較好。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