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2 21:28:07老酷

以色列 主力戰車 - 馳車

以色列從1948年建國後,在短短36年內竟與鄰近的阿拉伯國家爆發五次大規模戰爭;在四面為敵、人口與國力相差懸殊的狀況下,以色列國防軍在作戰上竟然都能獲得勝利(至少不敗),實在是不得不佩服猶太人在逆境中求生的本事。規模不大但是精銳無比的以色列國防軍堪稱全世界最強悍的勁旅,宛若以飛石擊殺巨人歌利亞的牧羊少年大衛,不僅以色列空軍往往以一面倒的比數痛宰對手、出盡鋒頭,強悍而令敵色變的裝甲部隊也是以軍的招牌之一。
1966年,英國主動邀請以色列參與該國即將完成的酋長(Chieftain)戰車的研發計畫。酋長戰車配備120mm旋膛砲,是當年全球最具威力也最堅固的主力戰車。雖然英國陸軍在1963年就開始接收酋長式的原型車,但由於財政困難,最終的定型幾乎無以為繼,遂尋求以色列當合作伙伴。以色列對此案寄予厚望,因為該車最終將在以色列生產,配備於以色列陸軍,這將扭轉以軍裝甲部隊長期以來的質量劣勢。然而到了1969年,阿拉伯國家卻威脅如英國不中斷與以色列在酋長戰車上的合作,將提出在英國銀行中所有的存款作為報復。迫於強大壓力,英國只好在1969年11月取消此計畫,以色列在戰車發展上又遭到一次重大挫敗,並且損失不少時間。
遭受此一刺激後,以色列痛下決心自行研發新戰車。然而當時的環境相當嚴峻,以色列難以獲得戰車上最重要的武器與射控系統,本身人才與工業基礎亦不足,此外以色列財政並不富裕(當時以色列還要花大錢在蘇伊士運河東岸構築巴勒夫(Bar Lev)防線以鞏固新奪取的西奈半島),未必能支撐戰車的研發。以色列陸軍著名的裝甲兵專家塔爾(Tal)少將為此主持一個由國防部與兵工專家組成的小組,以技術與經濟兩方面著手,詳細評估了自製戰車的可行性,最後做出以下結論:以色列在技術上有能力發展與建造戰車生產體系,戰車設計可參考其他國家現役戰車,並且使用現有戰車的零組件,功能上則以滿足以色列特殊環境與需求為主;經濟方面,當時以色列的財政勉強可以支撐,此外還有美國的經濟援助,故無太大問題。1970年,以色列軍方高層正式決議,開始研發新戰車。最初以色列只打算盡可能利用市場上現有的系統組裝出一輛新戰車,以降低成本、風險和研發時程,但後來軍方的要求提高,遂決定以初期構想的部分組件與新系統,發展一種全新的戰車。為了縮短研發時程,新戰車的開發採用特殊的望遠鏡發展模式(Telescopic development),也就是在所有的發展與驗證前,以原型車為基礎進行系列的生產,逐步摸索出標準量產車型。在開發新戰車的同時,以色列政府也亟思有效利用以軍、民間與政府事業的基本設備,發展出高效率的軍、民工業複合體,避免官僚組織大幅膨脹。
經過7年的全力研發,其間歷經慘烈的贖罪日戰爭和以埃和談等風風雨雨,以色列新戰車的首輛原型車終於在1977年出廠,被命名為馳車(Merkava)式,源於羅馬帝國時代一種雙輪戰車。隨後馳車式便生產了40輛預量產型,在1979年正式進入以色列國防軍服役。至此,這種專為以色列需求量身訂做的主力戰車開啟了不平凡的生涯。往後以色列持續地改良馳車式戰車,雖然技術上不斷翻新,進步極大,但始終保有馳車式獨一無二的原始精神原始。馳車的第一代為MK-1,馳車MK-2則在1980年代中期出現;馳車MK-3於1990年服役,技術較先前突飛猛進,直逼美國M-1;馳車MK-4則在2002年公開,擁有更多的改良。以下就分別介紹這幾代馳車系列。
馳車式戰車採用不尋常地將引擎設於車頭右側,因此除了位於車頭左側的駕駛座之外,其他成員都受到前方引擎室與內部機械的保護,較不易受正面砲火的傷害。採用前置引擎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為了騰出更多空間,使得馳車式戰車擁有全球戰車中最大的戰鬥室,可用於搭載更多的彈藥、額外的士兵或物資,甚至作為指揮與醫療用途,並提升乘員長時間戰鬥的舒適性,這是馳車式戰車最大的特色,而這也是基於歷次以阿戰爭的教訓。
火力方面,馳車MK-1使用一門當時北約各國最廣泛使用的M-68 105mm戰車砲(例如M-60戰車系列。而當時以軍自己改良的M-48、百夫長以及T-55也都換裝此種火砲),此砲由美國授權以色列軍事公司(IMI)生產,砲身附有一具保護砲身的熱套筒,避免日曬、風沙和雨淋等外在因素使得砲身彎曲。以色列為此砲發展出M-111與M-143等翼穩脫殼穿甲彈,其中M-111曾在1982年黎南戰爭中使用,證實性能比美製M-735翼穩脫殼穿甲彈更優秀,大破敘利亞T-72戰車;M-143的初速高達1455m/秒,射程長達7000m。馳車式戰車的載彈量為全球之冠,如果戰鬥室的多餘空間完全用來存放主砲彈藥,馳車MK-1能搭載高達92發的105mm砲彈;在標準狀況下則搭載63枚,此時除了四名基本車員外,戰鬥室多餘的空間能搭載6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載彈量降至45發時,馳車MK-1能搭載1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此外,馳車MK-1也能加裝3人指揮小組與相關無線電設施,成為指揮車,此時主砲載彈量降至25枚。如果加裝了醫療設施,馳車式戰車也能作為戰場救護之用。除了主砲之外,以色列陸軍非常重視戰車對敵方步兵的殺傷能力(基於贖罪日戰爭初期的慘痛教訓),因此馳車式戰車的近戰副武裝也相當強大,包括一挺7.62mm同軸機槍、一挺7.62mm車長用機槍以及一挺7.62mm防空機槍,全車總共攜帶一萬發左右的7.62mm子彈。這三挺機槍都是比利時FN授權以色列生產的MAG(此槍性能優異,我國也曾加以仿製,成為頗受好評的T-74排用機槍),槍種統一使得後勤維修負荷大幅減輕。此外,馳車MK-1砲塔右側車長席附近設有一門60mm迫擊砲,這也是以軍在贖罪日戰爭中學到的教訓──此役之後,以色列陸軍所有戰車都追加一門迫擊砲。迫擊砲能對付步兵或掩體後方的目標,使用彈種包括高爆彈、煙幕彈與照明彈,在近距離戰鬥時非常管用。馳車MK-1的砲塔內總共儲存30發迫砲彈藥。某些馳車MK-1戰車的砲塔基部裝有一挺美製M-2 12.7mm重機槍,本來僅供訓練用,但在黎南戰爭的巷戰中卻十分管用。
在人力、物資匱乏以及國外軍火來源不穩定等眾多不利因素下,以色列陸軍裝甲部隊的發展雖然十分艱辛克難,但也因此培養了優秀的戰車改造能力,無論是經以色列大幅改良後的M-4、百夫長、M-48、M-60、M-113甚至擄自敵方的T-54、55、62戰車,性能都較原來顯著提升,甚至以軍「超級M-4」還在贖罪日戰爭中痛擊了伊拉克陸軍當時最先進的俄製T-62主力戰車,創下54:0的輝煌戰果。多年累積了紮實的技術後,以色列不僅在戰車改良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外,更推出了第一輛自己的作品──馳車式戰車,雖然技術上不一定是最先進的,但是完全符合以色列陸軍的需要;更難能可貴的是,一如以色列著名的UZI衝鋒槍,馳車式戰車也能勇於向主流說不,完全依照以色列獨特的理念與需求打造,雖然服役初期由於獨特的構型引起各國軍事專家指指點點,但馳車式隨後就以優異的實戰表現粉碎了一切懷疑,完全達到了以軍的期望。總而言之,馳車式的確是最讓以色列陸軍自豪的裝備,然而雖然此車以獨特的構型聞名全球,但正因為設計太過特立獨行,大幅限制其外銷的機會,從未有人考慮過要採購馳車式戰車。
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依照馳車式戰車的概念,以T-84主力戰車(俄製T-80UD的烏克蘭改良版)為基礎,發展出能搭載五名步兵的BMTP-84戰車,於2001年阿不達比防衛展中首度公開。烏克蘭推出BMTP-84的動機起於先前的車臣戰役,此役中俄軍地面部隊裝甲、步兵並未良好地進行協同作戰,結果裝備T-72、T-80等最新型俄製戰車的俄羅斯戰車部隊在缺乏步兵掩護的情況下,慘遭配備大量戰防武器的車臣反裝甲獵殺隊痛宰,情況與贖罪日戰爭初期的以軍戰車部隊如初一轍。因此,烏克蘭希望推出一種能攜帶步兵的戰車,讓戰車隨時能獲得步兵的支援;而BMTP-84也是至今全球唯一的「馳車追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