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4 14:11:39李曜宇

新聞?好新聞?


《生命力》重新創刊 探索公共新聞學
⊙作者:陳順孝 ⊙出處:「阿孝札記」2004.10.31


公共新聞學是一九九○年代在美國出現的新聞改革運動。它要求新聞工作者:1.將人民視為公民,即公共事務的潛在參與者,而非受害者或好奇觀眾;2.協助人民採取行動,而不僅是了解本身的問題;3.改善公共討論的環境,而非坐視其惡化;4.協助公共生活健全運作,以增進大眾對其關切。它因此要求新聞報導必須在報導事件的同時傳遞知識、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努力讓所有受一個問題影響的人都能在報導中表達自己的聲音,並且鼓勵記者和公民之間建立一種有來有往的對話。


《生命力》八年來的努力,大致符合公共新聞學的精神(參考大學實習報的服務與學習),這回的改版希望從新聞定義、編採運作、媒體定位等面向,進一步探索公共新聞學在部落格時代、在NPO領域的實踐策略。

在新聞定義方面,《生命力》八年來一貫強調重要性、實用性和啟發性。重要性是指影響相當多弱勢者或奉獻者權益,或能影響相當多社會大眾的公益思想和行動;實用性是指幫助社會瞭解和解決弱勢者問題,幫助奉獻者推動工作;啟發性是指彰顯人性尊嚴或人道關懷,能引導人們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故事。這與公共新聞學強調傳遞知識、探索對策、促成改革的精神一致。未來,我們將延續這樣的精神,並將報導對象從弱勢者、奉獻者擴及改革者和創新者。我們沒把握能夠寫好每一篇稿子,但保證會全力以赴。

在編採運作上,公共新聞學常見的報導模式是:先透過民調瞭解民眾關心的議題,然後對議題進行深入的報導,再舉行討論會,持續報導行動過程與結果,同時調整採訪路線,從以採訪對象(如國會、警局)為主改為以議題(如婦幼、教育)為主。《生命力》這回改版的重點就是將過去雜亂的路線依議題重組成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媒體改造、文化產業五大領域,然後由主編和記者研讀所屬領域相關研究報告、分析既有報導,找出大眾媒體忽略而又值得報導的題材,進行持續報導,同時協助NPO架站發聲、透過部落格串連和網路討論區建立對話機制,並將求助者轉介給適當的NPO團體,助其解決問題。與公共新聞學的常見作法相比,我們雖以理論分析代替民調、以網路對話代替討論會,但核心精神並無二致。

在媒體定位上,傳統大眾媒體一對多單向傳播,公共新聞學則強調雙向交流,《生命力》則將藉助部落格的民主特質,進行多向對話。首先,我們鼓勵公眾自行發聲,因此將開放讀者投稿,並逐年提高投稿比例(為此,我們正在研發記者與讀者共通的寫作模式);其次,我們將擔任NPO的ISP,免費幫助NPO架站,從「為弱勢者發聲」轉向「協助弱勢者自行發聲」;第三,我們將藉由RSS串連,讓社會福利、社會運動、服務學習、媒體改造、文化產業相關網站串連成一個網路社群,彼此交流訊息、協調行動;第四,我們也將以PHPBB系統開闢各種議題的討論區,讓NPO能夠更有系統的對話。

我們希望公共新聞學的探索,能夠走出一條有別於黨派新聞、商業媒體的報導新路。讓新聞能夠真正幫助讀者覺察危險與機會、學習經驗與智慧、做好決策和行動;讓新聞記者能夠擺脫「文化流氓」污名,成為值得尊敬的公共知識份子。

皮尤公民新聞中心描述美國實踐公共新聞(他們稱為公民新聞)十年的成果如下,我們希望台灣十年後也能看到類似的成果:

對社區而言:1.我們看到,新聞報導在保證質量的同時,能夠幫助提高社區處理問題的能力。2.我們看到,只要你為讀者提供行動的途徑,他們將會行動起來。3.研究顯示,公民新聞所做出的努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增加了讀者對具體問題的了解。4.我們看到,公民新聞所做出的努力使公眾對媒體的看法出現了積極轉變。5.我們看到,其它社區團體學習新聞機構對公民新聞的做法,採用了公民參與的模式(以學習小組和行動小組等方式)。6.我們開始看到,由於參與公民新聞的活動,許多從未想過要擔任公職的人在競選公職。

對新聞業而言:1.我們看到,對社區問題做出真誠響應的深度報導,而不是僅僅把一個問題的兩方面羅列一下了事。2.我們看到,記者重新認識了他們的社區,打破了某些成見。3.我們在新聞室看到各種各樣的創新。新增的版面、新職位、新評判標準、 新的宗旨宣言,新的詞匯。諾福克的《弗吉尼亞嚮導報》是一份報導弗吉尼亞州州府裡奇蒙地區的報紙,這份報紙的記者在宗旨宣言中保證,要把報導州政府和選舉當成民間集思廣益、解決問題的一個園地。4.最後,公民新聞製造了一種允許編輯不畏風險、嘗試新東西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