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22 13:08:55尚未設定
上默劇團在亞維農
(本文首登於<新觀念>雜誌,版權所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全世界規模大的藝術節之一—亞維農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是表演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七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亞維農(Avignon),吸引了大批有意踏上國際舞台的表演家、世界頂尖的藝術表演團、有潛力實驗性高的表演者、藝術經紀人,來自世界各國朝聖的文化部官員、記者媒體、專家學者等,以及愛好藝術的遊客,齊聚一堂,切磋比劃。因為這裡有最頂尖的表演、最生動的街頭風景,國際媒體,以及超過六十萬前來參加藝術饗宴的觀眾與遊客。
【話說亞維農】
亞維農藝術節開始於1947年,由法國戲劇導演尚.維拉(Jean Vilar)擔任領導,選擇遠離巴黎的亞維農,做為親近大眾和環境的戲劇實驗基地。維拉的前瞻的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受到廣大群眾的迴響。半世紀以來,亞維農逐漸成為數一數二的國際性藝術節。
60年代起,除了官方邀展的正式節目(IN),還有所謂的外圍藝術節(OFF),開放給全世界年輕、有潛力、敢衝鋒的前衛表演團體演出。到如今,OFF的演出團隊和場地數量,大約為官方的十倍以上。不同於IN的節目充分得到主辦單位的資源挹住,參加OFF演出的劇團必須自負盈虧。而AVIGNON OFF爭奇鬥艷的宣傳花招,更成為亞維農的特殊景觀。
90年代,亞維農藝術節IN規劃一系列與世界各地劇場文化交流的專題,包括拉丁美洲專題、日本專題、印度專題、東歐專題等等,其中有一年(1998)的亞維農藝術節IN推出「亞洲」專題,實際上以「台灣藝術」為重點。當時的執行長費弗爾達榭先生〈Bernard Faivre d'Arcier〉三度來台親自挑選,邀請了我國亦宛然掌中劇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優劇場劇團、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無垢舞蹈劇場舞團、當代傳奇劇場及國立國光劇團等八個團隊前往演出,並受到國外觀眾及媒體注目,超過一百五十篇以上的國內外媒體報導,讓國際劇場界首度一次排開地認識台灣劇場藝術,同時也刺激了國內劇團進軍國際的眼界和雄心。
標榜創新和前衛的亞維農藝術節,理應是年輕新銳劇場進軍國際的上好舞台,但是也許路途遙遠、過程艱困,加上經費、語言人才的限制,這兩年來,台灣小劇場雖然活絡,卻始終沒有沒有劇團挑戰亞維農藝術節的演出。
【第五十九頁,台灣】
去年驚濤駭浪的罷工事件使亞維農藝術節IN停辦一年,今年(2004)捲土重來。在50場IN的表演節目與上千場的OFF表演節目中,包括世界各地、各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從歌唱音樂、舞蹈、戲劇、兒童劇、偶戲、馬戲、雜耍表演、默劇、讀劇等等。其中有一個來自台灣的默劇團,夾在洋洋灑灑一百頁的OFF節目冊之中。
台灣「Taiwen」的名字出現在第59頁上--「Shang Orientheatre」(上默劇團)旁邊。劇在亞維農城接近東南城牆的LA LUNA(月亮)劇院演出,有個饒富東方意味的劇名—SHAN ZAI DRAGON(善哉吾人)。這齣去年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小劇場演出的中國式默戲,以相同劇名出現在亞維農。這個自主的探路之聲,雖然可能只是台灣的一小步,卻是十足勇敢的經驗,值得國內表演藝術工作者和關心藝術如何跨出國界的人作為參考,交流經驗。
同時從全程(七月八日到七月三十一日)參加亞維農藝術節的上默劇團一行十人(不包括記者和攝影師)的故事中,也可讓我們更看到對亞維農藝術節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從馬歇馬叟到禪默劇】
上默劇團團長孫麗翠,廿多年前就讀藝專(現台灣藝術大學)影劇系,出於對表演藝術有「求道」般的熱情,一路追索到了巴黎。在巴黎六年裡,孫麗翠進入了夏克.勒寇克(JACQUES LECOQ)表演學校,接著是與馬歇.馬叟(MACEL MARCEAU)一起工作,還有艾田.德庫(ETIENNE DECEUX)默劇學校與東歐波蘭默劇團工作室亨瑞.湯瑪契可斯基(HENRYK TOMASIEWSKI),都是歐洲知名的默劇大師。
但根基紮實的歐陸劇場表演訓練,卻讓孫麗翠反而注意到自己屬於中國的身體和心靈。與馬歇.馬叟工作時,孫麗翠的外國同學們,表演的默劇主題都是具象的事件和經驗,而孫麗翠選取的主題卻是輪迴、靈魂轉世等等。
孫麗翠回台灣幾年後創立了上默劇團,以中國的禪、氣、太極、武術、內功,做為演員內在養成。孫麗翠的演員訓練相當獨特,結合了生活飲食、身體訓練和心靈養成,她稱之為「真人」的訓練—理想的演員是「真人」。她的默劇幾乎嗅不到西方默劇的形式、風格和題材,她稱之為獨創的「禪默劇」。
在法國求學時期孫麗翠就很喜歡法國南部,連續三年暑假都到亞維農來,後來還到亞維農定居兩年。與亞維農這樣的淵源,可說目前台灣國內無人能比的深。這也促成了她帶領整個劇團,從台灣飛亞維農,經歷二十五小時(其中轉機十小時、巴黎到亞維農的火車三小時)跋涉,包括四位主要演員、一位樂師、四名配角、一名舞監兼燈光,一團十人加上兩大箱比人還高還重的道具,長途跋涉來到亞維農參加AVIGNON OFF的演出。
【摩拳擦掌準備演出】
來到亞維農第一個心理準備,一個人都要當兩個、甚至三個人用。團長兼演員、翻譯、經理、庶務、財政,舞台監督兼燈光師和技術師,演員和樂師自己搬服裝、樂器,並任宣傳重擔。四名拉布景的黑衣人兼任調燈師、道具管理員、服裝管理員、燈具管理員(有自己帶燈)、撿場、修理工、搬運工….。但是浩浩蕩蕩加上十八般武藝還不夠,當所有工作人員進劇場「使用」之後,外面還要有個法語流利的售票員—不但管帳還兼管票--原來AVIGNON OFF連票務都自己來。
後來這個售票員由法籍房東擔任。房租場租加上印在OFF節目冊的四百歐元,劇團差不多要準備近百萬的資金而來。隨行而來的台灣攝影師,有一天捲起袖子自己動手切菜煮飯,從此變成劇團大廚,負責十幾人伙食。來到亞維農表演有一個特色,生活和演出是無法分開的。在台灣,下了戲可以戲服留下來,拎著自己的書包就回家做自己,但是在亞維農,不行,生活工作都要在一起。
團員們一天的作息如下:每天早上,團長率團員出門打太極拳,練功兼宣傳回程採買食物。中午飯後兩點半以前進劇場,四點演出。由於一場一場銜接緊湊,上一團撤卸布景、道具,到下一團裝燈、調燈、裝台、設道具,一共十五分鐘左右,可說寸秒寸金。
下午五點半演完戲,搬部分道具服裝回租賃處,抄起旗招、傳單,鼓棒,推著手推車和大鼓出門,從小巷走到大街沿路遊街打鼓宣傳,演員秀中國功夫,工作人員發傳單,大約到晚上七點多才回來,一起吃晚飯、洗碗。輪流洗澡、洗衣服,然後準備明天早起再繼續練功演戲宣傳….。
就在演出前夕,發現其他劇團都已經準備好大量海報、看板、小張傳單,準備攻佔亞維農任何一個醒目的張貼處。這時團長已經發現帶去的宣傳品不夠用,還有票面印刷在法國非常昂貴。連忙急電下一波到達的記者、攝影同好,幫忙隨行李夾帶一萬六千份DM、五百張海報,以及戲票,重達五十五公斤…。
【各顯神通搞宣傳】
亞維農城在十四世紀時曾是歐洲天主教中心,將近一百年時間裡,教皇離開紛擾不堪的義大利遷都亞維農,帶來一批貴族、神職服務人員和工匠,以及巍峨寬廣的教皇宮,和四公里半、七座城門的亞維農城牆。舊城廓、老建築、彎彎曲曲的民家窄巷,這些遺跡如今成為表演藝術發生的最佳場景,廢棄的修道院、酒窖、豪宅中庭,宮殿中庭、教堂、學校體育館,都成為一千多個演出的提供劇院。
而新印製好五花八門的宣傳,像一陣狂浪,七月捲襲上亞維農班駁的古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正式藝術節還沒開始,團員瞧見各家摩拳擦掌的裝備,發現情勢不妙,到處搜括瓦愣紙板和麻繩,將海報貼上紙板,穿洞,麻繩穿洞綁上樁柱,雖然古老卻也是比較環保的做法。七月一日凌晨一到,發現好位置給人張掛了,原來有人提前偷跑,貼海報的第一天忙到三點多鐘。
【表演,城市的流動風景】
亞維農屬於普羅旺斯省,普羅旺斯的夏天陽光明媚,日照長,非常適合露天咖啡座。坐在亞維農城的露天咖啡座上,瀏覽街景,很難有一餐你不遇到遊行宣傳的表演隊伍。像上默劇團以響亮鼓聲、醒目大旗、配合氣功和中國功夫的表演,吸引過往人群的注目。有些團隊穿著奇特戲服、或精心設計道具….整個宣傳活動就如同行動藝術劇一般。我看過一個劇團的宣傳,派三個大男人四仰八叉躺在路中間,這舉止夠怪吧?但在你驚訝窺探的同時,躺在地上的人就會把宣傳單遞出來,這是另外一款以創意取勝的宣傳手法。
有時遊行團隊也會在街上狹路相逢,有時打鼓碰上吹喇叭的,五彩繽紛喜劇的遇上黑衣隊伍。大家都很有風度地微笑、互相打氣,然後轉過身繼續賣力為自己宣傳。沒關係,這不是你死我活的遊戲,大家彷彿這樣說著:連續二十四天的演出,通通看得到,請大家通通都來看,好戲不嫌多。
這些遊街表演的OFF團體,加上完全開放給街頭表演者,使得亞維農城處處都可以發生表演,有時表演也讓人們更注意到空間的戲劇性存在。這些表演就像城市流動的風景。從中午過後,一直到午夜,城內都有表演,笙歌處處,好像訴說夏日時光有多美好,不值得拿來睡覺。
【獲得好評】
對參加藝術節演出者來說,二十四天連演是場長期奮戰,不管對體力、精神,還是專注力。戲一開場是雪白鋪陳的大地,黑衣人壓住大地的四個角落,微暗的舞台,有一束燈,投在大地上是一輪陰陽相依的八卦。演員也相依一起,是一個關於開天闢地渾渾噩噩,天與地、靈與肉、善與惡都相依在一起的萬古的故事。
演出第一周,當地報紙<Avignon Festival>的記者前來採訪,共採訪了兩次,第一次報導上默劇團的演出,第二次請孫團長兼談台灣劇場的現況。
之後陸續有藝術家的座談會和交流會,有一場邀請是在HIVERNALES舞蹈學苑舉行,這也是亞維農冬季藝術節的中心。巴黎來的舞評家邀請幾個以肢體表演為主、特具特色的團體展開交流和對話,其中除了上默劇團的孫麗翠,還有日本來的體操舞者、瑞士來的踢踏舞團、跨國組合的探戈舞團、佛朗明哥舞團。大部分團體都能以流利的法語交換意見。這裡冠上的舞種只是其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事實上每一團的表演都已超出傳統舞種,非舞藝的重現,而是添加新元素和創造力的再現。
【演戲同時也看戲】
亞維農藝術節吸引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包括最頂尖的表演團隊和創作者。市政廳廣場(PLACE DE L'HORLOGE)附近的維拉之家(MASSION JEAN VILAR)是藝術節的資訊總部,包括所有節目的宣傳刊物、報導、影音紀錄片,每天院子裡都有記者會和演講會,讓媒體取得資訊並交換意見。教皇宮對面的最大的特色是不為表演設限,無論形式或空間。地標教皇宮的演出,雖然是IN的大成本大製作,但表演並不發生在宮殿內,而在皇宮中庭,搭起舞台、觀眾席和燈架,可容納兩千兩百五十人。夜中十點天色全黑後,戲才開始,燈光打在高聳古老的城牆上,形成另一種迷離幻境。
隔著教皇宮廣場(Place du Palais),和教皇宮遙遙相對的是OFF的總部,裡面有售票、資訊、節目冊、報導,還有所有OFF節目的海報傳單。城中心的中央道路共和大道(RUE DE LA REPUBLIQUE)上,離城門約五分鐘路程彎入巷道,則藏有IN的售票中心。售票中心中庭,不時亦有相關的演講和座談活動。
戲上演兩周後,演員們開始想到每天忙著演出,幾乎忘了自己來到可是世界藝術櫥窗的亞維農,那麼多世界演出就在身邊,怎麼能入寶山空手而回,於是開始急忙選戲、買票、看戲。有些熱門的表演節目,尤其是官方主辦,往往一票難求,在藝術節開始前已銷售一空。根據七月一日統計,十二萬IN的預售票已賣出五成。
【迎向未來】
根據筆者前往觀賞的幾齣前衛性戲劇,其中音樂、肢體、美術裝置、道具物件,都到了一種獨立成為單獨藝術的程度,也就是說,並非轄屬於戲劇的音樂、肢體和舞台結合在一起,而是整合已經是藝品的音樂、舞台裝置和肢體成為劇場。未來劇場跨界尋求藝術的整合的潛力越來越大,創作者也越來越需要整合多種藝術的能力。
七月最後一天,也是藝術節最後一天演出,那是一個燠熱無比的下午。上默劇團的團員們整理搬運道具箱,準備十月份到比利時的巡演,這也是亞維農藝術節帶來的策展人邀展之一。十月下旬還要參加西班牙的面具節,還有明年韓國等區域
藝術節。法國的邀約,則大多要等年底預算出來時才開始實際行動。
孫麗翠回顧一個多月過程,她的心得是,未來演員趨勢是全方位的演員,隨著戲劇藝術越來越複雜的挑戰,演員的能力不侷限於傳統的「演出」而已,不時還需要如體操選手、歌手、舞者、操控物件者、空間創造者、雜耍、功夫家…等多元能力,甚至身心全體處於可隨時為戲劇所用的狀態。我想,挑戰這種全方位演出的試練,無非就是來亞維農藝術節一趟吧。
全世界規模大的藝術節之一—亞維農藝術節(Festival d’Avignon),是表演藝術界一年一度的盛會,每年七月,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亞維農(Avignon),吸引了大批有意踏上國際舞台的表演家、世界頂尖的藝術表演團、有潛力實驗性高的表演者、藝術經紀人,來自世界各國朝聖的文化部官員、記者媒體、專家學者等,以及愛好藝術的遊客,齊聚一堂,切磋比劃。因為這裡有最頂尖的表演、最生動的街頭風景,國際媒體,以及超過六十萬前來參加藝術饗宴的觀眾與遊客。
【話說亞維農】
亞維農藝術節開始於1947年,由法國戲劇導演尚.維拉(Jean Vilar)擔任領導,選擇遠離巴黎的亞維農,做為親近大眾和環境的戲劇實驗基地。維拉的前瞻的觀念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做法,受到廣大群眾的迴響。半世紀以來,亞維農逐漸成為數一數二的國際性藝術節。
60年代起,除了官方邀展的正式節目(IN),還有所謂的外圍藝術節(OFF),開放給全世界年輕、有潛力、敢衝鋒的前衛表演團體演出。到如今,OFF的演出團隊和場地數量,大約為官方的十倍以上。不同於IN的節目充分得到主辦單位的資源挹住,參加OFF演出的劇團必須自負盈虧。而AVIGNON OFF爭奇鬥艷的宣傳花招,更成為亞維農的特殊景觀。
90年代,亞維農藝術節IN規劃一系列與世界各地劇場文化交流的專題,包括拉丁美洲專題、日本專題、印度專題、東歐專題等等,其中有一年(1998)的亞維農藝術節IN推出「亞洲」專題,實際上以「台灣藝術」為重點。當時的執行長費弗爾達榭先生〈Bernard Faivre d'Arcier〉三度來台親自挑選,邀請了我國亦宛然掌中劇團、復興閣皮影戲劇團、小西園掌中劇團、優劇場劇團、漢唐樂府南管古樂團、無垢舞蹈劇場舞團、當代傳奇劇場及國立國光劇團等八個團隊前往演出,並受到國外觀眾及媒體注目,超過一百五十篇以上的國內外媒體報導,讓國際劇場界首度一次排開地認識台灣劇場藝術,同時也刺激了國內劇團進軍國際的眼界和雄心。
標榜創新和前衛的亞維農藝術節,理應是年輕新銳劇場進軍國際的上好舞台,但是也許路途遙遠、過程艱困,加上經費、語言人才的限制,這兩年來,台灣小劇場雖然活絡,卻始終沒有沒有劇團挑戰亞維農藝術節的演出。
【第五十九頁,台灣】
去年驚濤駭浪的罷工事件使亞維農藝術節IN停辦一年,今年(2004)捲土重來。在50場IN的表演節目與上千場的OFF表演節目中,包括世界各地、各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從歌唱音樂、舞蹈、戲劇、兒童劇、偶戲、馬戲、雜耍表演、默劇、讀劇等等。其中有一個來自台灣的默劇團,夾在洋洋灑灑一百頁的OFF節目冊之中。
台灣「Taiwen」的名字出現在第59頁上--「Shang Orientheatre」(上默劇團)旁邊。劇在亞維農城接近東南城牆的LA LUNA(月亮)劇院演出,有個饒富東方意味的劇名—SHAN ZAI DRAGON(善哉吾人)。這齣去年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小劇場演出的中國式默戲,以相同劇名出現在亞維農。這個自主的探路之聲,雖然可能只是台灣的一小步,卻是十足勇敢的經驗,值得國內表演藝術工作者和關心藝術如何跨出國界的人作為參考,交流經驗。
同時從全程(七月八日到七月三十一日)參加亞維農藝術節的上默劇團一行十人(不包括記者和攝影師)的故事中,也可讓我們更看到對亞維農藝術節的不為人知的一面。
【從馬歇馬叟到禪默劇】
上默劇團團長孫麗翠,廿多年前就讀藝專(現台灣藝術大學)影劇系,出於對表演藝術有「求道」般的熱情,一路追索到了巴黎。在巴黎六年裡,孫麗翠進入了夏克.勒寇克(JACQUES LECOQ)表演學校,接著是與馬歇.馬叟(MACEL MARCEAU)一起工作,還有艾田.德庫(ETIENNE DECEUX)默劇學校與東歐波蘭默劇團工作室亨瑞.湯瑪契可斯基(HENRYK TOMASIEWSKI),都是歐洲知名的默劇大師。
但根基紮實的歐陸劇場表演訓練,卻讓孫麗翠反而注意到自己屬於中國的身體和心靈。與馬歇.馬叟工作時,孫麗翠的外國同學們,表演的默劇主題都是具象的事件和經驗,而孫麗翠選取的主題卻是輪迴、靈魂轉世等等。
孫麗翠回台灣幾年後創立了上默劇團,以中國的禪、氣、太極、武術、內功,做為演員內在養成。孫麗翠的演員訓練相當獨特,結合了生活飲食、身體訓練和心靈養成,她稱之為「真人」的訓練—理想的演員是「真人」。她的默劇幾乎嗅不到西方默劇的形式、風格和題材,她稱之為獨創的「禪默劇」。
在法國求學時期孫麗翠就很喜歡法國南部,連續三年暑假都到亞維農來,後來還到亞維農定居兩年。與亞維農這樣的淵源,可說目前台灣國內無人能比的深。這也促成了她帶領整個劇團,從台灣飛亞維農,經歷二十五小時(其中轉機十小時、巴黎到亞維農的火車三小時)跋涉,包括四位主要演員、一位樂師、四名配角、一名舞監兼燈光,一團十人加上兩大箱比人還高還重的道具,長途跋涉來到亞維農參加AVIGNON OFF的演出。
【摩拳擦掌準備演出】
來到亞維農第一個心理準備,一個人都要當兩個、甚至三個人用。團長兼演員、翻譯、經理、庶務、財政,舞台監督兼燈光師和技術師,演員和樂師自己搬服裝、樂器,並任宣傳重擔。四名拉布景的黑衣人兼任調燈師、道具管理員、服裝管理員、燈具管理員(有自己帶燈)、撿場、修理工、搬運工….。但是浩浩蕩蕩加上十八般武藝還不夠,當所有工作人員進劇場「使用」之後,外面還要有個法語流利的售票員—不但管帳還兼管票--原來AVIGNON OFF連票務都自己來。
後來這個售票員由法籍房東擔任。房租場租加上印在OFF節目冊的四百歐元,劇團差不多要準備近百萬的資金而來。隨行而來的台灣攝影師,有一天捲起袖子自己動手切菜煮飯,從此變成劇團大廚,負責十幾人伙食。來到亞維農表演有一個特色,生活和演出是無法分開的。在台灣,下了戲可以戲服留下來,拎著自己的書包就回家做自己,但是在亞維農,不行,生活工作都要在一起。
團員們一天的作息如下:每天早上,團長率團員出門打太極拳,練功兼宣傳回程採買食物。中午飯後兩點半以前進劇場,四點演出。由於一場一場銜接緊湊,上一團撤卸布景、道具,到下一團裝燈、調燈、裝台、設道具,一共十五分鐘左右,可說寸秒寸金。
下午五點半演完戲,搬部分道具服裝回租賃處,抄起旗招、傳單,鼓棒,推著手推車和大鼓出門,從小巷走到大街沿路遊街打鼓宣傳,演員秀中國功夫,工作人員發傳單,大約到晚上七點多才回來,一起吃晚飯、洗碗。輪流洗澡、洗衣服,然後準備明天早起再繼續練功演戲宣傳….。
就在演出前夕,發現其他劇團都已經準備好大量海報、看板、小張傳單,準備攻佔亞維農任何一個醒目的張貼處。這時團長已經發現帶去的宣傳品不夠用,還有票面印刷在法國非常昂貴。連忙急電下一波到達的記者、攝影同好,幫忙隨行李夾帶一萬六千份DM、五百張海報,以及戲票,重達五十五公斤…。
【各顯神通搞宣傳】
亞維農城在十四世紀時曾是歐洲天主教中心,將近一百年時間裡,教皇離開紛擾不堪的義大利遷都亞維農,帶來一批貴族、神職服務人員和工匠,以及巍峨寬廣的教皇宮,和四公里半、七座城門的亞維農城牆。舊城廓、老建築、彎彎曲曲的民家窄巷,這些遺跡如今成為表演藝術發生的最佳場景,廢棄的修道院、酒窖、豪宅中庭,宮殿中庭、教堂、學校體育館,都成為一千多個演出的提供劇院。
而新印製好五花八門的宣傳,像一陣狂浪,七月捲襲上亞維農班駁的古牆,層層疊疊密密麻麻。正式藝術節還沒開始,團員瞧見各家摩拳擦掌的裝備,發現情勢不妙,到處搜括瓦愣紙板和麻繩,將海報貼上紙板,穿洞,麻繩穿洞綁上樁柱,雖然古老卻也是比較環保的做法。七月一日凌晨一到,發現好位置給人張掛了,原來有人提前偷跑,貼海報的第一天忙到三點多鐘。
【表演,城市的流動風景】
亞維農屬於普羅旺斯省,普羅旺斯的夏天陽光明媚,日照長,非常適合露天咖啡座。坐在亞維農城的露天咖啡座上,瀏覽街景,很難有一餐你不遇到遊行宣傳的表演隊伍。像上默劇團以響亮鼓聲、醒目大旗、配合氣功和中國功夫的表演,吸引過往人群的注目。有些團隊穿著奇特戲服、或精心設計道具….整個宣傳活動就如同行動藝術劇一般。我看過一個劇團的宣傳,派三個大男人四仰八叉躺在路中間,這舉止夠怪吧?但在你驚訝窺探的同時,躺在地上的人就會把宣傳單遞出來,這是另外一款以創意取勝的宣傳手法。
有時遊行團隊也會在街上狹路相逢,有時打鼓碰上吹喇叭的,五彩繽紛喜劇的遇上黑衣隊伍。大家都很有風度地微笑、互相打氣,然後轉過身繼續賣力為自己宣傳。沒關係,這不是你死我活的遊戲,大家彷彿這樣說著:連續二十四天的演出,通通看得到,請大家通通都來看,好戲不嫌多。
這些遊街表演的OFF團體,加上完全開放給街頭表演者,使得亞維農城處處都可以發生表演,有時表演也讓人們更注意到空間的戲劇性存在。這些表演就像城市流動的風景。從中午過後,一直到午夜,城內都有表演,笙歌處處,好像訴說夏日時光有多美好,不值得拿來睡覺。
【獲得好評】
對參加藝術節演出者來說,二十四天連演是場長期奮戰,不管對體力、精神,還是專注力。戲一開場是雪白鋪陳的大地,黑衣人壓住大地的四個角落,微暗的舞台,有一束燈,投在大地上是一輪陰陽相依的八卦。演員也相依一起,是一個關於開天闢地渾渾噩噩,天與地、靈與肉、善與惡都相依在一起的萬古的故事。
演出第一周,當地報紙<Avignon Festival>的記者前來採訪,共採訪了兩次,第一次報導上默劇團的演出,第二次請孫團長兼談台灣劇場的現況。
之後陸續有藝術家的座談會和交流會,有一場邀請是在HIVERNALES舞蹈學苑舉行,這也是亞維農冬季藝術節的中心。巴黎來的舞評家邀請幾個以肢體表演為主、特具特色的團體展開交流和對話,其中除了上默劇團的孫麗翠,還有日本來的體操舞者、瑞士來的踢踏舞團、跨國組合的探戈舞團、佛朗明哥舞團。大部分團體都能以流利的法語交換意見。這裡冠上的舞種只是其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事實上每一團的表演都已超出傳統舞種,非舞藝的重現,而是添加新元素和創造力的再現。
【演戲同時也看戲】
亞維農藝術節吸引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包括最頂尖的表演團隊和創作者。市政廳廣場(PLACE DE L'HORLOGE)附近的維拉之家(MASSION JEAN VILAR)是藝術節的資訊總部,包括所有節目的宣傳刊物、報導、影音紀錄片,每天院子裡都有記者會和演講會,讓媒體取得資訊並交換意見。教皇宮對面的最大的特色是不為表演設限,無論形式或空間。地標教皇宮的演出,雖然是IN的大成本大製作,但表演並不發生在宮殿內,而在皇宮中庭,搭起舞台、觀眾席和燈架,可容納兩千兩百五十人。夜中十點天色全黑後,戲才開始,燈光打在高聳古老的城牆上,形成另一種迷離幻境。
隔著教皇宮廣場(Place du Palais),和教皇宮遙遙相對的是OFF的總部,裡面有售票、資訊、節目冊、報導,還有所有OFF節目的海報傳單。城中心的中央道路共和大道(RUE DE LA REPUBLIQUE)上,離城門約五分鐘路程彎入巷道,則藏有IN的售票中心。售票中心中庭,不時亦有相關的演講和座談活動。
戲上演兩周後,演員們開始想到每天忙著演出,幾乎忘了自己來到可是世界藝術櫥窗的亞維農,那麼多世界演出就在身邊,怎麼能入寶山空手而回,於是開始急忙選戲、買票、看戲。有些熱門的表演節目,尤其是官方主辦,往往一票難求,在藝術節開始前已銷售一空。根據七月一日統計,十二萬IN的預售票已賣出五成。
【迎向未來】
根據筆者前往觀賞的幾齣前衛性戲劇,其中音樂、肢體、美術裝置、道具物件,都到了一種獨立成為單獨藝術的程度,也就是說,並非轄屬於戲劇的音樂、肢體和舞台結合在一起,而是整合已經是藝品的音樂、舞台裝置和肢體成為劇場。未來劇場跨界尋求藝術的整合的潛力越來越大,創作者也越來越需要整合多種藝術的能力。
七月最後一天,也是藝術節最後一天演出,那是一個燠熱無比的下午。上默劇團的團員們整理搬運道具箱,準備十月份到比利時的巡演,這也是亞維農藝術節帶來的策展人邀展之一。十月下旬還要參加西班牙的面具節,還有明年韓國等區域
藝術節。法國的邀約,則大多要等年底預算出來時才開始實際行動。
孫麗翠回顧一個多月過程,她的心得是,未來演員趨勢是全方位的演員,隨著戲劇藝術越來越複雜的挑戰,演員的能力不侷限於傳統的「演出」而已,不時還需要如體操選手、歌手、舞者、操控物件者、空間創造者、雜耍、功夫家…等多元能力,甚至身心全體處於可隨時為戲劇所用的狀態。我想,挑戰這種全方位演出的試練,無非就是來亞維農藝術節一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