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09 10:39:36玉堂
僅僅是畫冊嗎?------一本真實再現學生語文水平的檔案(20050418)
黃沙
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要開畫展了,嚷嚷著一定要我去看。我知道他們為這個畫展忙了好一陣子,看著他們充滿期待的眼神,我心領神會他們正等著讓我看完後誇他們呢。
來到展覽館,一進門就有學生迎接我。啊!孩子們的熱情是你擋也擋不住的,我想這就是做老師最大的享受吧。導賞員拽著我的手臂,陪我轉了一圈,給我講了不少這些畫作背後的趣事。臨走時,他們遞給我一本這次展覽的畫冊――《陽光燦爛的日子》。
回到家,我意猶未盡地打開畫冊再次欣賞起來。可是,看著看著卻讓我看出了問題︰
射手座。喜歡g自由,無o拘無o束。
畫畫喜歡g他那表達心中所想的顏色變化,
實實實 在在,令人滿足。﹝1﹞
這是畫冊裡一位高三學生寫的自我介紹,如果我們把這段口語化的文章理解為只是作者一種個性化的表達的話,那麼它就無關語文水平的事,但是下文呢?
一位高二學生寫︰
隨心所欲就最美好
做倒自己就最幸福
一位高一學生寫︰
雖然連結非處在實際承載之上,但我們無法忽略它的存在 – 現代人根本是生活在千絲萬縷的虛擬連結中.〞我〞是親屬與人際網絡中的一個結點,〞我〞又是經濟與社會運作裡的一段環節...那麼,〞我〞到底是甚麼?
這裡有寫錯別字的、有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的,另外像把“丟三落四”寫成“掉三忘四”這類說錯成語又或詞語搭配不當、行文不暢的更是比比皆是!
孩子們的畫我很欣賞,但他們的語文水平實在讓人憂心。這不禁讓我想起老志鈞教授的話來,他說凡有識之士都有感於澳門“多年以來,中文水平江河日下、寫作能力貧弱不足”。﹝2﹞於是老教授在文章中討論了幾種語文教學法,其中質疑了以普通話教學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觀點,我深表認同。就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其推行語文課普通話教學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結果如何?畫冊上那一段段錯誤百出的文字就是最真實的記錄!當然,普通話教學客觀上的確是培養了學生們對普通話的听說能力,但要說到因此而提高寫作能力,正如老教授所言︰“兩者沒有必然關係。”
因此,對於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我更認同老教授所說的“多讀多背多寫多修改”的觀點。竊以為這是一種相當務實的學習方法,而且行之有效。但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呢?這種教學方法是不是太傳統、不合時宜?筆者在內地某重點中學任教的時候,高中學生的語文常規作業是每週寫一篇隨筆或讀後感(現在依然是),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批閱並在閱讀課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寫作心得或評論其他同學的文章。這種教學方法相當互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更為學生們創造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大家互相觀摩、互相切磋,一堂課下來其樂融融。同時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也由“教”變成“導”,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關於寫作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們互相討論的過程中指出問題並“一起”解決問題。
面對傳統,筆者以為不應只是接受或否定,我們更適宜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它。傳統的教學觀點只要運用得當同樣能夠繼續發揮它的優勢,至少在語文教學上它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
在老教授的那篇文章中有這樣兩段話,特別讓我感慨︰
余光中教授早就告訴我們︰“我相信一個人的中文根柢,必須深固於中學時代。若是等到大學才來補救,就太晚了。”……圖像始終替代不了語文的地位。
親愛的孩子們,為甚麼你們能用心畫好一幅畫卻無法清楚明白地表達一段話?在你們的心中,語文究竟放在第幾位?有人說,這是個以視覺、視像來思考的年代,從電視文化到網絡遊戲以至於漫畫,語文的地位正在不斷地降底。但是,作為工具性學科的語文,一旦你忽視了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其後果有多嚴重,孩子們,你們知道嗎?不信,請你打開那本畫冊看看你們的“學長”寫的“美術科組簡介”。這位早你們幾年畢業的學長,在他不足五百字的文章裡,有遣詞欠當的、有造句不妥的、有邏輯不通的。也許,他的觀點很精彩,但作為一篇“作文”它卻是不及格的。如果這樣的文章出自學生的手筆也許我們還不會太驚訝,但寫作此文的卻是一位已具備碩士學歷的老師啊!
無疑,每個人不一定要當作家,但通順達意的語文能力,是任何專業領域的人都要具備的。語文運用看似小技,運用不當,卻是大忌。
我相信,那位學長現在一定很後悔自己當年為甚麼沒有好好地學習語文了。不知道曾經教過該位學長的語文老師,看到自己畢業多年的學生語文水平“依然如故”時,有何想法?至於我,同樣作為一名教師,卻是非常痛心。語文老師也許對於學生們錯漏百出的作文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但如果因此而讓自己變得麻木,甚至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抱消極態度的話,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再改革不也是枉費心機?所謂“學不成,師之惰”,語文老師們,讓我們肩負起這個重擔,讓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慢慢地好起來。
附注︰
﹝1﹞ 這是澳門某所學校在2005年舉辦的師生畫展,有關引文完全按照畫展紀念冊《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原文格式節錄。
﹝2﹞ 有關老志鈞先生的觀點均引自《提高中國語文寫作能力的法門——多讀多背多寫多修改》,見《教師雜誌》第七期,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出版,頁53。
孩子們興奮地告訴我,他們要開畫展了,嚷嚷著一定要我去看。我知道他們為這個畫展忙了好一陣子,看著他們充滿期待的眼神,我心領神會他們正等著讓我看完後誇他們呢。
來到展覽館,一進門就有學生迎接我。啊!孩子們的熱情是你擋也擋不住的,我想這就是做老師最大的享受吧。導賞員拽著我的手臂,陪我轉了一圈,給我講了不少這些畫作背後的趣事。臨走時,他們遞給我一本這次展覽的畫冊――《陽光燦爛的日子》。
回到家,我意猶未盡地打開畫冊再次欣賞起來。可是,看著看著卻讓我看出了問題︰
射手座。喜歡g自由,無o拘無o束。
畫畫喜歡g他那表達心中所想的顏色變化,
實實實 在在,令人滿足。﹝1﹞
這是畫冊裡一位高三學生寫的自我介紹,如果我們把這段口語化的文章理解為只是作者一種個性化的表達的話,那麼它就無關語文水平的事,但是下文呢?
一位高二學生寫︰
隨心所欲就最美好
做倒自己就最幸福
一位高一學生寫︰
雖然連結非處在實際承載之上,但我們無法忽略它的存在 – 現代人根本是生活在千絲萬縷的虛擬連結中.〞我〞是親屬與人際網絡中的一個結點,〞我〞又是經濟與社會運作裡的一段環節...那麼,〞我〞到底是甚麼?
這裡有寫錯別字的、有標點符號使用不規範的,另外像把“丟三落四”寫成“掉三忘四”這類說錯成語又或詞語搭配不當、行文不暢的更是比比皆是!
孩子們的畫我很欣賞,但他們的語文水平實在讓人憂心。這不禁讓我想起老志鈞教授的話來,他說凡有識之士都有感於澳門“多年以來,中文水平江河日下、寫作能力貧弱不足”。﹝2﹞於是老教授在文章中討論了幾種語文教學法,其中質疑了以普通話教學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觀點,我深表認同。就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其推行語文課普通話教學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結果如何?畫冊上那一段段錯誤百出的文字就是最真實的記錄!當然,普通話教學客觀上的確是培養了學生們對普通話的听說能力,但要說到因此而提高寫作能力,正如老教授所言︰“兩者沒有必然關係。”
因此,對於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方法,我更認同老教授所說的“多讀多背多寫多修改”的觀點。竊以為這是一種相當務實的學習方法,而且行之有效。但是,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呢?這種教學方法是不是太傳統、不合時宜?筆者在內地某重點中學任教的時候,高中學生的語文常規作業是每週寫一篇隨筆或讀後感(現在依然是),然後同學之間互相批閱並在閱讀課上和大家分享自己的寫作心得或評論其他同學的文章。這種教學方法相當互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鍛鍊學生的寫作能力更為學生們創造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大家互相觀摩、互相切磋,一堂課下來其樂融融。同時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也由“教”變成“導”,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關於寫作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們互相討論的過程中指出問題並“一起”解決問題。
面對傳統,筆者以為不應只是接受或否定,我們更適宜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面對它。傳統的教學觀點只要運用得當同樣能夠繼續發揮它的優勢,至少在語文教學上它是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的。
在老教授的那篇文章中有這樣兩段話,特別讓我感慨︰
余光中教授早就告訴我們︰“我相信一個人的中文根柢,必須深固於中學時代。若是等到大學才來補救,就太晚了。”……圖像始終替代不了語文的地位。
親愛的孩子們,為甚麼你們能用心畫好一幅畫卻無法清楚明白地表達一段話?在你們的心中,語文究竟放在第幾位?有人說,這是個以視覺、視像來思考的年代,從電視文化到網絡遊戲以至於漫畫,語文的地位正在不斷地降底。但是,作為工具性學科的語文,一旦你忽視了在中學階段的學習,其後果有多嚴重,孩子們,你們知道嗎?不信,請你打開那本畫冊看看你們的“學長”寫的“美術科組簡介”。這位早你們幾年畢業的學長,在他不足五百字的文章裡,有遣詞欠當的、有造句不妥的、有邏輯不通的。也許,他的觀點很精彩,但作為一篇“作文”它卻是不及格的。如果這樣的文章出自學生的手筆也許我們還不會太驚訝,但寫作此文的卻是一位已具備碩士學歷的老師啊!
無疑,每個人不一定要當作家,但通順達意的語文能力,是任何專業領域的人都要具備的。語文運用看似小技,運用不當,卻是大忌。
我相信,那位學長現在一定很後悔自己當年為甚麼沒有好好地學習語文了。不知道曾經教過該位學長的語文老師,看到自己畢業多年的學生語文水平“依然如故”時,有何想法?至於我,同樣作為一名教師,卻是非常痛心。語文老師也許對於學生們錯漏百出的作文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但如果因此而讓自己變得麻木,甚至對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抱消極態度的話,那麼我們的語文教學再改革不也是枉費心機?所謂“學不成,師之惰”,語文老師們,讓我們肩負起這個重擔,讓學生的寫作水平能夠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慢慢地好起來。
附注︰
﹝1﹞ 這是澳門某所學校在2005年舉辦的師生畫展,有關引文完全按照畫展紀念冊《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原文格式節錄。
﹝2﹞ 有關老志鈞先生的觀點均引自《提高中國語文寫作能力的法門——多讀多背多寫多修改》,見《教師雜誌》第七期,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出版,頁53。
上一篇:在途中(200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