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28 14:06:22玉堂

現代與後現代意識的交織---當代中國文藝學作業

現代與後現代意識的交織
——淺談也斯小說集《布拉格的明信片》


也斯是梁秉鈞的筆名,熟悉香港文學的讀者一定對這位本土作家印象深刻。他在七十年代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養龍人師門》最先結合魔幻手法改編中國神話以書寫香港現實。八十年代以來,他又以不同途徑積極推廣及探討香港文化,撰寫電影與文學研究的專文,並與不同藝術媒體工作者合作,如與攝影結合的《詩與攝影》、與裝置藝術和演出合作的《東西遊戲》、與舞蹈及音樂結合的《陰魂未散》等。在九零年結集出版的《布拉格的明信片》曾一度引來不少的回響,評論界議論紛紛,對它的評價毀譽參半。有人稱它為〞後現代主義〞小說,有人說它是〞遊戲〞、〞媚俗之作〞。時隔十幾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回望這場風波時,能否如作者所寫的為甚麼我們不放下〞自己的愚昧與偏見,走過圍牆另一邊去?〞

迷惘——被疏離的個人
現代主義文化是伴隨著城市的出現而出現的。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二樓迎著樓梯口一個極醒目的地方掛著意大利未來主義畫家波菊尼(Umberto Boccioni)的名作《城市的上升》(The city rises)。這幅畫與城市高樓聳立的氛圍是再合拍不過了。那用鋼筋水泥等現代材料堆砌起來的城市,代表著現代人的驕傲,向上,向著上帝的居所上升。可是城市人的這種〞現代〞熱情很快就被城市生活的牢籠所禁錮。法國社會學家塗爾干(Emile Durkheim)指出︰〞資本主義制度首要的事,就是摧毀農業社會式的社會集體,以形成資本主義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後備大軍’。〞﹝1﹞塗爾干用〞迷惘〞來描寫城市生活中一種不屬於任何集體的人的精神狀態,〞一種很強的疏離感,孤獨感,相互之間誰也不認識,陷於不斷的焦慮和不安中。〞﹝2﹞
《Transcendence and the Fax Machine》(超然存在和傳真機)中的〞我〞就是一個典型。〞我今年三十七歲,獨身,在文化研究院當助理研究員〞。﹝3﹞〞我〞是一個和同事〞交情不好〞不善與人溝通的單身漢。作者用誇張的筆調來寫〞我〞和傳真機之間的〞感情〞。〞我逐漸開始有點依賴她了〞,〞我禁不住思念她〞,〞我弄了一盆意大利粉或沙律,倒一杯紅酒,對著她就感到釋然〞。小說的主角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知識份子,有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但是他卻感到自己和這個世界的溝通出現嚴重的障礙,在他看來所有的溝通渠道都〞充滿陷阱〞,唯一可以信賴的就只有他剛買回來的傳真機,他靠這台機器來給法國的雜誌社投稿。〞一具傳真機重新調整了我在世界上的位置〞,把〞我〞從這個〞人際傳訊〞的世界感到的焦慮和不安中解救了出來,〞我〞終於可以〞放心睡去〞。當然這只是故事的開端,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我〞很快就發現原來這位〞唯一可以信賴的朋友〞也會和他鬧情緒,以至於〞格外令人心痛〞。作者細緻入微地刻畫了〞我〞與外界溝通出現問題時惘然不知所措的心理變化,作為個人的象徵——〞我〞最終是被周圍的世界所孤立,〞我〞無法與人直接溝通,於是藉助傳真機來於人溝通,但象徵著現代化通訊工具的傳真機同樣不能信賴。小說所要描寫的就是城市人在這種看似通訊發達、溝通方便的生活中被自覺或不自覺地疏離的過程及身處其中的迷惘。

另一種迷信——對科技文明的質疑
後現代主義是〞對整個人工世界、消費文化和以科學自居的客觀現實所產生的懷疑。〞﹝4﹞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是日新月異,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它並不能為我們解決所有問題,面對人類生存的危機我們更多的感覺是束手無策。
在《柏林的電郵》中作者明確指出了他對於〞高科技〞的顧慮︰〞過去幾個禮拜電郵發不出去也收不進來,令我苦惱萬分。我對高科技也未嘗不心存懷疑。〞但是現代人的生活又離不開這些科技發明,〞我說對高科技存疑,但現在網路暢通,又再可以發電郵給你,到底還是高興的〞。作者在指出科技局限性的同時也暗示了人類對它的依賴性,緊接著他又進一步說明作為人類社會的文明,科技文明僅僅是一部份,他為〞孤立地強調發展高科技而不同時發展人文教育而擔心〞,並拿出〞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剛收到一堆無聊的電郵〞,〞許多不負責任的謠言互相傳播,隱名攻擊了別人又不用負責任。這樣的網上眾聲就是多元了嗎?〞在此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於科技文明的深層反思——科技在給人類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帶給人類前所未有的〞文明危機〞!

類像——一種非真實化的狀態
〞類像是那些沒有原本的東西的摹本〞﹝5﹞,而摹本是相對與原作而言有著實在的意義和價值。〞形象、照片、攝影的複製、機械性的複製以及商品的複製和大規模生產,所有這一切都是類像。〞﹝6﹞在這個複製的世界裡面,一切都因為可複製而貶值,因為貶值而最終失去意義。看著博物館裡面用合成纖維做成的真人大小的塑像以及蠟像館裡面的仿真人,然後轉身望望鏡子中的自己你不禁要問,那鏡中的我是否真實?我會否成為藝術家下一個要〞複製〞的對象?沙特(Sade)用〞非真實化〞一詞來表達這種只有表像而無內在的〞空心〞狀態。複製出來的現實不是原本的現實,這些形象將現實抽空調了,非真實化了。
《洛杉磯的除夕》所描寫的就是這種非真實化的狀態。〞我〞去找攝影師朋友L借照片,對方向他介紹拍攝廣告的過程,〞這完全是個虛構出來的世界,箇中的細節把我聽呆了〞,〞我聽了他的解說,再看,照片中每樣東西都像是不真實的了〞。原來在一張廣告照片裡,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那泳池、玻璃杯上的冰塊、水珠都是攝影師做出來的道具!照片中的形象和真實世界一模一樣,當你知道照片上的一切是有預謀地被〞複製〞出來的世界時,那麼原有的真實感沒有了,真實和非真實的界線模糊了,被類像所包圍的你會感覺自己身處一種非真實化的狀態中。
這種非真實化不僅存在於外在的客觀世界還隨著商品文化的侵襲而滲透到人的精神世界甚至個人感情。〞攝影師Ζ在為模特美蘭拍攝時寫了一段〞很有感情〞的文字預備和照片一同刊登,但雜誌社臨時需要把美蘭的照片換為當屆的香港小姐卻保留那段文字。〞Ζ所表達的獨特的個人感情,變成了可以大量複製的商品。〞正如這一節小說的標題〞可以替換的細節〞,作者要描寫的世界就像是一個空殼子,裡面的內容可以隨意更替,一種〞空心〞狀態,任何被填充的代替品都是假的,不真實的。
這篇小說最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於身處其中的人的內心刻畫,在美蘭看來沒有真實感並不恐怖,它不同於像真人塑像這樣的藝術作品〞實際上是充滿憤懣的,充滿了復仇心理,急於想在我們身上做出甚麼事來,剝奪我們依賴的現實。〞﹝7﹞美蘭喜歡迪士尼樂園,〞那真是一個人造的‘樂園’,甚麼都可以擬造出來〞。她喜歡〞黑暗深處的閃閃星光讓你以為那是在太空的深處〞,她喜歡看蠟像栩栩如生地站在眼前,在海底世界〞看著那些可愛的假水怪,她不禁開心地失笑了〞。就像這一節小說的標題〞池面的水光〞,作者要描寫的就是這樣一個浮光掠影的世界,無論是真的還是假的,它們都是池面的〞粼粼波光〞站在池邊的人都會被那〞閃閃的水光〞所吸引。

此外,小說集中還有不少篇章直接出現了〞現代〞或〞後現代〞這兩個詞語,如《圍墻音樂會的夜晚與動物園的早晨》中,論述現代戲劇與古典戲劇的區別︰〞正是這種不自以為正義,不到處去對人解釋,不急於去塑造一個慈祥、溫柔、多情、瀟灑的形象〞,〞現代的一個特色,某方面來說,正是對這種種自欺的一個反駁呢〞。這是小說中的〞我〞對於布萊希特(Brecht)戲劇作品的理解,同樣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作者對〞現代〞的一種解釋。
在《柏林的天使(二)》中有大段對柏林後現代建築的描寫,〞牆上巨大的壁畫,描繪一個非真實的世界〞,〞與現代主義建築有進一步的不同,它沒有了那種進步和科技的炫耀,而是一種進化以後的冷漠〞。小說中的〞我〞對柏林的後現代建築非常感興趣,特意讓朋友帶他去參觀,他發現後現代藝術並非書本〞強調的都是怪異的例子〞,在〞真實接觸〞後,〞我〞也有了新的認識――〞後現代美學的新貌,也實際照顧到與環境的呼應,居民起居和休憩空間的需要〞。顯而易見作者是以小說中〞我〞的身份來直接發表自己對〞後現代〞的理解。

誠如此書的編者所言〞《布拉格的明信片》是富實驗性的作品,作者在東歐變天後有新的訪遊經驗與思考,把香港與柏林這樣介乎東西方的城市並置比較。〞
現代主義又或是後現代主義文化,在香港這樣一座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並重的城市裡它們不可能被完全割裂。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物極必反的表現,但在內在邏輯上必然是相互聯繫的。小說正是作者對自己所身處的香港文化進行觀察、思考的結果。

注釋︰
﹝1﹞《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初版,第203頁。
﹝2﹞同上,第203頁。
﹝3﹞小說引文均出自《布拉格的明信片》,也斯著,青文書屋,2003年3月版。
﹝4﹞《現代與後現代》,河清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351頁。
﹝5﹞同﹝1﹞,第231頁。
﹝6﹞同上,第232頁。
﹝7﹞同上,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