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5 11:13:18王盛弘

【備忘錄】在異地裡追索的靜夜星空/徐國能

在異地裡追索的靜夜星空
評《帶我去吧,月光》
●徐國能

  王盛弘在散文集《帶我去吧,月光》中的文字無疑是現代的,而論世眼光則時帶著都會色彩。前者是指善用暗喻、錯接、象徵與舉隅等手法從事描寫與敘述,後者是指其經常以一種世故而疏離的態度面對生活,經常有一種冷冷的悲涼。然而王盛弘在《帶我去吧,月光》一書中,情感的表現卻又透露著一種古典的含蓄,以及對於自然與鄉土的深刻眷戀。初讀這樣的交融讓我頗為困惑,始終在思考著文字風格與內容、情感統合的問題,在幾番細讀之後,我以為這正是作者本身生命蛻變過程中掙扎的一種刻痕,其自述「生於和美農家,十七歲負笈北上」。因此「懷鄉」(同時包含懷念故鄉事物與少年成長歲月)成為此書的母題,而懷鄉的方式則必然地運用了這些年來習藝所得,即所謂的現代技法,而及懷鄉的心境,亦不免帶著曾經滄桑的世故。

  這樣的結構讓我想起打響簡媜江湖名號的《水問》一書,那年夏天從宜蘭來到臺大中文系的簡媜,滿腔文藝熱情寄托於古典文學情境與現代主義的表現技巧(學科養成教育?),一舉創造了風靡當時,既綿又灼的「簡體文」,至今還有不少人戀之學之。似乎用現在的藝術力量向過去的生命雲煙致敬,是這一代文人難以避免的情境,我以為王盛弘亦屬此類。惟令人動容的,是書中感情的深厚,在準確巧妙的文字技法與世故超越的眼光中,對往昔悲憫與追憶的感情仍汨汨而出,使人初為其文字藝術而吸引,繼之為其睿智而深思,最後則為其深情所撼動,而對那逝去的過往,無論是一片蕉園的盎綠、一口深井的清涼,或是一次少年的月光,一回母親的背影……都產生無盡的纏綿,雖然這些都是漸漸被文明與物質所汰掉的昨日,但我們心中的鄉愁,似也因為王先生文字而漫溢開來。

  除此,《帶我去吧,月光》還有一點特殊之處,基本上散文的寫作除了獨抒性靈以外,尚有博學以為趣的一條路子,這條線遠紹《水經注》與《洛陽伽藍記》,近接梁實秋、林語堂與周作人,而最近更重獲重視,似乎文學的趣味於「知性」一途又生好感,寫建築、寫醫藥、寫飲食文化等,都能充實現代散文寫作主題。此書隱隱以植物的意象穿梭其間,似有主題書寫的散文創作意圖,但其不以諸多植物的自然屬性為炫技賣弄,而是在其中寫出溫暖或是蒼涼的人事興衰,於「主題散文書寫」又拓一境。是故我一直偏頗地以為散文創作的評量標準在於博學、世故、文字修養與開創性,《帶我去吧,月光》正有若干符節之處。

  本書除了王盛弘的文字以外,尚有林麗琪的手繪植物圖鑑六十餘幅,以及潘富俊的植物圖說六十餘則,實應視為一本集體創作,在此一并略言之。林氏圖繪線條細膩,著色典雅,頗有航海時代百科全書插圖的意味,寫真同時寫美,極好,又將全書裝點得宜,主賓燕然,可謂插畫中的高峰。潘先生對於植物的說解筆鋒不帶感情,然文字乾淨俐落,是很好的科學語言,單獨來看,風味極佳。全書三色,正是風塵三俠中的李靖、紅拂與虯髯。


來源:2003.2.27中央日報出版與閱讀
Homepage: http://www.cdn.com.tw/daily/2003/01/27/text/009.htm


網友回應如下:

阿鯨
留言:
  我挺喜歡徐國能這篇評論,簡潔到位。
  
  譬如他說「似乎用現在的藝術力量向過去的生命雲煙致敬,是這一代文人難以避免的情境,我以為王盛弘亦屬此類。」這個結論,雖然好像不是王盛弘所獨有,但是的確是他所不會沒有。

  又我注意到徐國能在這段結尾寫到後來情不自禁:「雖然這些都是漸漸被文明與物質所汰掉的昨日,但我們心中的鄉愁,似也因為王先生文字而漫溢開來。」這「王先生」來的生疏,大概是肅然起敬吧。

  另外他又說「此書隱隱以植物的意象穿梭其間,似有主題書寫的散文創作意圖,但其不以諸多植物的自然屬性為炫技賣弄,而是在其中寫出溫暖或是蒼涼的人事興衰,於「主題散文書寫」又拓一境。」

  這句話我有些計較,好像是說,「主題散文大都會繞著主題的屬性炫技賣弄」?而王盛弘沒有,所以這樣很特別?姑且不論這個假設準確性如何好了。

  從另外的角度看,其實我覺得王盛弘這本植物的散文並不能算是真正「以植物為絕對主題的那種散文」,應該說,他只是把書寫中有提到或者有關植物的篇章合集而已。

  或者說,他的生活是他的主題,而他特別挑出了有植物出現的那些片段。用此散文證明,他的靈魂曾經如何遊走於植物與生活之間。當然他還有其他的生活與回憶,而植物也不會是他生活唯一的意象。

  另外我有些懷疑「炫技」和「賣弄」是不是同一回事。對我而言,前者是好的,後者是糟的。我知道王盛弘是「炫技」的,他有大技卻隱於文字之間,但是他又不是全然收手那種,所以是若隱若「炫」的。至少我常常從中得到好處。

  嗯嗯,「是故我一直偏頗地以為散文創作的評量標準在於博學、世故、文字修養與開創性,《帶我去吧,月光》正有若干符節之處。」這說的是王盛弘,倒是可以用來破解徐國能的第九味。正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其實整篇文章最關鍵處就是那個「若干」符節之處到底是幾若幾干?

  最狡獪的評論家永遠不會表達他們真正的意見的(笑)。我不是評論家,我只是個讀者,我最喜歡王盛弘的「博學」以及「文字修養」,另外我還喜歡他敢寫,就是會寫。又其實我不太喜歡什麼「世故」,不過我喜歡張愛玲那種「懂得」。

-- 2004-03-30 02:49:27 --

圖說:蘇州虎丘外傍水人家。攝於200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