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8 13:24:59小洪

世界可被認知嗎?

又一篇哲學論文出世了..繼續發上去充人氣..雖然參考別人的很多..但看看還是有益的哦~~呵

記得第一次看電影<<黑客帝國>>的時候,便已深深地被其獨特的世界觀所吸引。在故事里說原來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并不是真實的世界,只是一個被機械給我們強制營造出來的”夢”,真實的世界其實正被機械和電腦支配著,而我們在這個每人都以為是真實的虛擬世界里充其量只是一堆數據,所有客觀的自然規律也只是電腦給我們演算出來的程序。在其他科幻小說中也有過類似的情節,但這種事情真的只是科幻而已嗎?就在中世紀的教會時期,人們普遍認為世界萬物自有上帝主宰,祂們總是高高在上地俯視著我們的一切活動,世界的運作可能只是對祂的一種娛樂方式。人類進入廿一世紀的科技文明社會,上帝的”陰謀論”或者已鮮被人提起,但取而代之的卻是機械,電腦甚至是外星人,只是給人偶拉線的對像不同了而已。那麼我們的世界是否就是”真實”的世界呢?

要判斷世界的真偽,那麼就要先判斷世界是否存在的問題。一堆小麥是否存在,那就視乎你把它看作是一堆還是以多少粒來衡量了,世界的存在,就視乎我們認識世界的準則,是我們接觸感知到的就是世界,還是世界是一種超脫的存在或者不存在呢?或者哲學基本問題可以給我們答案。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嚮,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認為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自主活動,而是一種寓於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時就離開身體的獨特的靈魂活動。從那時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係。自從人由自然界分化出來以後,就把自然界即客觀物質世界當作自己實踐和認識的對像,人和對像化的自然的矛盾鬥爭中,原始人形成了各種幼稚的關於思維和存在及其相互關係的觀念,如靈魂不死和物活論等,哲學基本問題就根源於蒙昧時代這種狹獈而愚昧的觀念之中。直到人類進入文明時代,即進入奴隶占有制社會以後,哲學基本問題才以較為清晰的形式表現出來。

哲學基本問題其實是甚麼呢?恩格斯曾在書中表述說:”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關於我們周圍世界的思想對這個世界本身的關係是怎樣的?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我們能不能在我們關於現實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確地反映現實?”用哲學的語言來說或者叫做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

對於第一方面的本原問題,縱觀整個哲學史歷來可分為兩種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唯物主義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統一於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它承認物質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并且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絕對存在。而唯心主義卻恰恰相反,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唯心主義可區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類型: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個人的精神才是世界的本原,萬事萬物都是”我”的感覺,觀念和意志等的產物,沒有”我”就沒有世界;客觀唯心主義認為某一種客觀精神或精神的原則先於物質世界并獨立於物質世界而存在,物質世界是這種客觀神或精神原則的表現或附屬品,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精神原則或一般概念絕對化,進一步把它們偶像化或神化,和宗教有密切聯係。

唯物主義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與自然科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總是與無神論相結合的。隨著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身的形式。唯物主義在歷史上主要經歷以下三種形態。

朴素唯物主義總是試圖把自然現象看作是無限多樣性的統一,并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如古代的某元素原說到德謨克利特較為正確的原子唯物論,但朴素唯物主義通常只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証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直觀的猜測成分。

機械唯物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發展和自然科學進步的產物,其機械性及形而上學的特點,使其在社會歷史領域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它企圖用機械運動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否認事物因內部矛盾而引起的發展,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只是事物的不斷機械式重複和循環,離開了人的社會性和歷史發展來研究社會現象。

最後馬克思把唯物主義和辨証法相統一創立了辨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共同組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這一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最一段規律的科學的唯物高級形式。在總體上,唯物主義在對人所生活的周圍環境以及人的意識同物質世界的關係認識上是正確的或基本正確的。

引用亞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圖唯心主義的理念論,他認為不但不能解釋事物的存在和運動,反而會引起種種困難。如果這樣,那麼人工制造的東西,不存在的東西,偶性和關係也都有自己的理念了,這僅僅是把可感覺的事物增加了一倍。理念論的前提是理念是有關對象的本質,另一方面卻又斷定它存在於那些對象之外,本質是不可能存在於對象以外的。理念論同時把理念看作是實體性的本原,那麼在個別對象和理念之間還需有個兩者共有的模式,即在個別的人和人的理念之間還需要有”第三個人”,用亞里士多德概括的話來說就是”多外之一”。

思維和存在,物質和意識的關係這個哲學基本問題是劃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派別的依據。但兩個對立的陣營同時也需要回答一個問題:世界能不能被認識?他們兩者都是主張世界可以被認識的,但出發點和具體內容有所不同。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物質的,認識是物質現象在人腦中的反映,因而認識能夠提供關於世界正確的信息。唯心主義則認為,世界是意識的產物,認識世界就是意識自己或者認識自己,因此世界也是可以被認識的。

但還是有一些哲學家認為世界是不可能被認識的,或者不可能彻底被認識,他們認為人的認識不可能超出自己的感覺和經驗範圍,因此不但不能知道外物的本質及其規律,而且連外物是否存在也不可能知道,這種否認認識世界可能性的哲學理論叫做不可知論。這些思想早出現在古代的懷疑論者。因為18世紀歐洲自然科還不夠發達,關於自然事物的知識比較零碎,對於哲學史上從古以來就存在的實體與偶性,本質與現象,必然與偶然等對立關係的探討和研究,在形而上學範圍內長期得不到科學的解決,從而促使一些哲學家提出猜想,認為在事物的背後存在一個不可認識的物自體,把認識完全局限在經驗的範圍內,認為人不僅不能感知和証明物質實體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証明精神實體(如上帝,靈魂)的存在。近代歐洲不可知論重要代表康德認為物自體是存在的,但是又認為刺激人們的感官而引起感覺的物自體的本來面貎是不可認識的,作為一切精神現象最完整的統一體的靈魂,作為一切物理現象最完整的統一體的世界和作為最高統一體的上帝,都不是認識的對象,而屬於信仰的領域。

不可知論認為人類不能把握到感覺以外的東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學,曾在無神論史上起過積極作用。但不可知論把感覺看作意識和外部世界隔絕的屏障,用人類認識界限的相對性論証人類認識能力的絕對界限,因而根本上是錯誤的。

從辨証唯物主義,自然科學和社會實踐的發展不斷地証明人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人的認識是可以與客觀實際相符的,所以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認識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認識的領域。

上一篇:國民素質與國家形像

下一篇:追逐

unFinished 2007-01-13 23:02:38

四方城都輸死你啦~~~

Rick 2007-01-12 12:14:27

認同!!...
站長無乜point...都唔知點回佢好...
都係玩下手機算拉...

版主回應
你算吧la...咁鬼串...波枱見la 2007-01-13 03:42:17
雙魚星號 2007-01-11 20:37:20

站長吾適合搞哲學野, 佢呢方面無咩天分
建議都系整手機算la

版主回應
越上堂就越覺得自己唔明白哲學...係識整都唔區啊... 2007-01-13 03: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