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7 20:51:23Blanche
待
覺得這場展覽有趣在於作品間是互相對話的,主題環繞在人與體制的衝突、殖民、自然與資本主義的對話。例如,陳界仁〈殘響世界〉介紹,「事件」之後的殘響,並不只關於「之後」,它也可能是某個未來「事件」與另種運動形式的實驗性預演。Vincent Meessen的〈One.Two.Three.〉提到,歷史是倒著走的,過去充滿了形成。
咸
京我「你看到的是看不見的」。
京我「你看到的是看不見的」。
咸京我刺繡計劃《簡訊系列》提醒「你看到的是看不見的」。
覺得這場展覽有趣在於作品間是互相對話的,主題環繞在人與體制的衝突、殖民、自然與資本主義的對話。
例如,陳界仁《殘響世界》介紹,「事件」之後的殘響,並不只關於「之後」,它也可能是某個未來「事件」與另種運動形式的實驗性預演。
Vincent Meessen的《One.Two.Three.》提到,歷史是倒著走的,過去充滿了形成。該錄像豐富,記得講到語言與文化、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簡稱SI)。
剛果曾被比利時殖民『「殖民主義自門而出,卻又自窗而入」,為確保企業豐沛利益不墜,前殖民國繼續支持願意卑躬屈膝的獨裁政權,他們無視眾多死難與家庭破碎,無視資源遭到強取豪奪,犧牲社區換取封建權力』;Vincent Meessen批評資本主義殖民了奴隸主子比利時,即使奴隸主子都是奴隸,需要摧毀的是原型,不然換誰都無法改變人民的生活。
Vincent Meessen呼籲女人也要發聲。
錄像裡Vincent Meessen發現Raoul Vaneigem寫的歌詞,Vincent Meessen與樂團合作譜曲演唱,用剛果語(以對抗林加拉語(Lingála))演唱。忘記歌名是什麼?想收藏,詞是關於革命:不幸的人知道/當你不是自己的主人/當你不是自己的主人/你就是奴隸...所有問題來自等待。
看到盾牌是否會憶起某些畫面?
看到盾牌是否會憶起某些畫面?
例如
例如324
例如
例如最近「勞團絕食抗議砍假和一例一休 行政院代表拒收陳情書」
(圖片截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公庫)」)討論一例一休「週休2日(一例一休)的真相」
北美館3樓在做 台北雙年展1996-2014 回顧,其中看到這件
莫名會讓人想起一些畫面的作品。
陳以軒《靜物研究 II :島民》平面攝影搭配《物件徵選》房地產文宣,黑色幽默。
看到陳以軒的作品,立刻想起MOCA展出過文晶瑩的〈一坪金磚〉
早上喝完咖啡後,到臺北市美術館走一圈,當期展覽為【2016台北雙年展 — 當下檔案.未來系譜】,14:40出館,在北美館常常被展品吸引住,逛到忘記還沒用餐,出館時覺得需補充熱量、好累,昏睡幾個小時後,才有精神。
寫觀展心得前,先寫本日咖啡心得。
喝到一杯完美的咖啡,Coffee Sweet 的 Ethiopia Gesha Village 水洗,喝起來跟24日那杯截然不同,口感、質地的差異,本日液體香氣飽滿、柔滑豐潤,美極了。
對於咖啡來說平衡感即美感,很主觀。
該期雙年展展出至2017年2月5日,我今天是第1次去,走一圈,沒閱讀資料、導覽,就是個不用功、不認真的參觀者。看完展覽還需要發呆個2小時,消化一下看到的作品,下意識才會磨磨蹭蹭的到今天才去看這場展覽!
寫簡介簡單,寫心得即使是短短的而已都必須把感覺打開,去聽去感受作品想傳達的話語而且得消化過,費神。
地下樓正展出黃博志個展,9月伊通公園看到過部分作品,〈檸檬樹梢上的藍斑鳩:離農婦女的精神地理學〉是關於黃博志介紹文,寫得很好。走進地下樓區域時,正巧看到檸檬樹被澆水,用6株活生生的檸檬樹來展覽?但願展期結束,這幾棵樹還活著。
下圖,黃博志關於藍色斑鳩的隨筆寫得感人,莫名讓我想起畫家劉其偉的藍色婆憂。
由於前面是活的檸檬樹,所以猜想這隻被展出屍體是斑鳩屍體?然後,是牠的一隻翅膀跟身體其他部份分開,還刻意被放在不同層的層架上,沒個全屍?發生過什麼事呢?希望牠是塑膠之類製作的道具,不是遺體。
聽一小小段郭德堡變奏曲吧!
音樂總是能讓人沉靜。
葉世強《晨禱(甘地與信徒們)》,2005 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