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會墜跌 臺灣女同志近程
16:00從台北之家出來,聽了「愛的自由式」10年女同志文化跨世代對談。它是兩本書《愛的自由式》及《姊妹戲牆》作者張娟芬的宣傳活動,參與者有廣播主持人何景窗、雜誌《LEZS》創辦者王安頤、詩人楊佳嫻。
張娟芬表示,1998年的《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新版有政治人物施明德質問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性向等,增補一些新近社會事件,有時代變遷的軌跡。「戲」沒寫完,關於女同志生活細節、有趣的訪談內容,就放在2001年《愛的自由式》。前者是硬著對抗父權文化,後者是迂迴、軟性的。在兩書初版的年代,女同志的資訊、資源較少,有讀者跟她反應過,兩書為不同世代、不同性傾向者溝通的橋樑。
她現在更多的心力放在司法、人權上。1998年如果同志族群要召開記者會之類的,要帶面具遮臉,還要用假名。現在的同志遊行,每年都有幾萬人參加,臉上不是遮掩式的化妝,許多異性戀者也不怕被人誤會,一起走在同志運動中。
她指出,網路上真愛聯盟不當扭曲教育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內容,反對性別平等教育,誤導家長性別平等教育即是將所有人教成同性戀。
她表示,重視人權,不應該有性霸凌、性歧視,回顧歷史,小眾社會團體的努力,讓社會鋸齒狀的進步,歧視的程度減低。1994年7月25日,北一女兩名數理資優班女學生殉情,事隔16年,相似的事件再度發生,2010年11月29日屏東的兩位女學生殉情。女同志的支持有城鄉差距,在數位有落差的地方,需要更多努力。全台灣的同志團體及性別團體從屏東火車站遊行到屏東縣政府,希望屏東的同志能獲得支持。
她說,同志諮詢熱線7月16日在台北科技大學有舉辦晚會,歡迎大家參加。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積極推動同志婚姻合法,現行法律讓同志在生、老、病、死時,同志伴侶備受煎熬。
伴侶盟除了推動同志關係的合法婚姻,那因為我是異性戀者,它的項目裡,我最關注與最支持的是同居關係受到法律保障,所謂「同居」就是選擇自己的家人,它擴大到婚姻以外、愛情以外、血緣以外。我想可以預見的是它的推動比同志婚姻合法更難,因為它解購現行「家」的概念,所謂「親人」傳統觀念下指得是有血親的人,可是現在的社會有血親的人等同親人嗎?對於「親人」我的定義是心與之親近的人。心會變,所以那個關係是浮動的,星星都會墜跌了,世上本來就沒有永恆的。
她提及,當年為了寫書,訪談30位女同志,受訪者限制條件是「有戀愛經驗」,她想知道對女人來說怎麼樣的女人是有魅力的?要求受訪者:講一個戀愛經驗、回答喜歡怎樣的人、說明做過什麼事去追求她。
她兩本書創作時的社會風氣強制男生要陽剛、女生要陰柔,同志族群是打破界線。臺灣最早有T形象的是受美國文化影響的駐唱歌手黃曉寧,她常穿著三件式西裝。
她強調,T、婆不是異性戀的盜版、贗品,她將T、婆視為風格,婆的外表和異性戀女沒什麼不同,婆想吸引她喜歡的T,衣服風格是她散發的情慾。引用受訪者的話「我在成長過程當中,男生根本是不在我眼中的生物,你說我在演,根本沒有劇本怎麼去演」。
6年級生代表何景窗表示,《愛的自由式》文字符合當時她及她同儕的狀態。書中關於T、婆服飾的段落是她自己比較沒認真追尋的部份。「那些人在想像自己跟同性談戀愛時」的穿著,作者的觀察是很有趣的。她較認同雌雄同體的風格。
她稱,「我在高中發現自己對女生身體比對男生身體有更多的想像」,直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焦慮,像逛百貨公司要不要牽手、公共場合兩人要如何一起出現不會尷尬、職場上另一半的男女朋友等等。職場上T的內衣被女同事看到時,外型、探聽生活細節等,各式各樣的場域,還是有格格不入的距離感。
7年級生代表王安頤說,2000年左右讀張娟芬的書,「感覺是真實的自己」,現在再重看,十年後身旁友人們婆變成T,T變成婆,跑去結婚的也有。「因為我不男不女,我只好不分」。
她談,「不分」的族群沒有框架,很難歸類,十年前該群會被排斥,現在該群是主流,7年級世代女同志反而不太歡迎極端的男性化、女性化打扮。
她觀察,傳統產業如銀行、醫院的T會被調侃,發展上受侷限,娛樂、藝術界的朋友對於不同性傾向者較友善。職場上,男同志間會互相幫忙,女同志較冷漠,不會主動對其他女同志伸出援手,在團結互助方面沒有合作,女同志讓自己族群處於弱勢。
張娟芬指,男同志是招搖高調的、女同志低調、異性戀介於兩者中間。1999年的國片《美麗少年》,男同志對於生活,甚至生活細節部份採取大方公開的態度。她的成書30位受訪者,採用匿名方式,「當大家都很低調,那個網路無法建立」。同性戀者出櫃仍非易事,讓他們知道身邊或附近存在與自己一樣的人,自己是這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群體的一部分,這種感覺非常重要。
關於女同志如何認識對方,她稱,80年代末替代管道是婦女團體,學校是女研社。現代是網路,因其匿名性,進可攻退可守。最新的是iphone的grindr。
王安頤說,女同志交友網站有to-get-her、DearBox、2girl;Facebook上有興趣的對象直接寫上女生;早期奇摩交友也有很多人玩。七年級生喜歡跑T吧,她去過Esha,在它門口認識到女同志朋友,透過朋友又交到更多的朋友,實際生活中交友後就懶得上網了。
何景窗講,主持LondonCalling是將留學女同志生活現況帶回臺灣,透過藝術、文學品味的交流讓大家更認識女同志。她去廣州也看到中國女同志關於婚姻形式開放的討論,一位男同志與一位女同志結婚,不是感情基礎的婚姻。臺灣對於「女同志生活細節配套的東西上有很多要去做的」。
王安頤稱,在美國參加過同志大會WhiteParty,希望將在陽光下交朋友的友善環境,在臺灣推行,因此創辦女性派對「女人國」。臺灣的同志遊行參與人數是亞洲最多,韓、日、內地的同志們都會來參加。內地新聞限制不得用中文宣傳同性戀,中文報紙上也不能出現同志相關報導。
她說,創辦《LEZS雜誌》,紀錄不同時代女同志的生活,關於藝術、潮流、拉子的生活型態。名人參與男同志活動較多,該雜誌也希望名人知道女同志也需要支持。
張娟芬最後不忘幫何景窗打書,何景窗寫的《想回家的病》是《小淘氣尼古拉》的女生版對照版本。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