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28 23:32:27主席

小故事大啟示 (二)

§ 浪費人生

  從前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學者,他總喜歡向人炫耀自己的學問。一次,他坐船遠航至外地。旅程的第一天,他問水手:「朋友,你學過哲學嗎?」水手搖頭答道:「沒有,先生。我只學過開船的技巧。」學者聽了後,說:「可憐的傢伙,你浪費了半個人生」。

  第二天,學者再問水手:「你學過文學嗎?」水手搖頭。學者道:「可憐人,你浪費了大半個人生。」如是者,每一天學者都問水手有沒有學過政治學、社會學、幾何學……水手都搖頭以對。

  一天,暴風雨來臨,風浪打得船隻翻來覆去,水手問學者:「你學過游泳嗎?」學者搖搖頭。水手說:「可悲的傢伙!你浪費了整個人生,因為船快要沉了。」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長處,在社會中有不同的崗位,我們無須為自己的專長而自鳴得意,因為別人一樣擁有你不懂的專長;我們更不應以此評價別人是否浪費人生,因為每個人所走的道路都不同,人生意義也不一樣。

  沒有一個人能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識和技巧,即使我們苦學一生,不懂的東西仍然遠遠多於懂得的,所以我們沒甚麼值得驕傲。相反,我們應經常保持謙卑,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自己的老師。

  我慢是一種意門的惡業,未來會招感種種逆緣;而驕傲的人更不會受別人歡迎,遇到困難也不容易找到幫手。故事中的水手最後有否拯救那驕傲的學者,不得而知,但現實中,大部分人都是仍然有瞋恨心、報復心,不會以德報怨的凡夫,故我們最好還是盡量謙卑。




§ 因貪成貧

  從前有一個家庭,在父親往生後,母親與三個女兒過著貧苦的生活。某天,一隻全身金色的鵝飛到這四母女面前說:「我是父親的轉世,我知道你們生活很困難,特別來幫助你們。你們只要把我身上幾根黃金羽毛賣錢,便可生活無憂了。」

  母女四人聽到後,雀躍不已,按照金鵝的說話做,解決了生活所需,而金鵝答應每隔幾天便來一次,讓他們拔毛去賣,賺取生活費。如是者,金鵝來了幾趟後,母親對女兒說:「人心都是靠不住的,何況是畜生的心呢?萬一那鵝以後不來了,我們的生活怎麼辦?下次我們還是拔光牠的毛,把賣得的錢存起來,然後再將牠關進籠裡,待牠長出新毛,這樣才有保障。」

  當金鵝再來時,四母女依計而行,把剝光毛的鵝關在籠裡。誰知,鵝再次長出的,只是一般的白色羽毛,而不是金毛。

  「貪」字和「貧」字只是相差少許,故俗語說人很容易因貪成貧。要麼因貪財而被不法之徒欺騙,要麼因貪圖一點小好處而弄巧反拙,傷害了自己和別人。更重要的是我們充滿了「貪愛」、「貪欲」,因此追求各種玩樂和享受、希望佔有所愛的事物。在這過程中我們會產生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等痛苦;即使暫時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若享受得太過分,也會對自己的感官和精神構成負擔,損害身心健康。最後,我們更會因為貪而不斷生死輪迴。

  許多痛苦都是從自己貪求享樂的心態所生,若能放開慾望,追尋心靈上的滿足,反而可以享受到身心輕安、自在無礙的快樂。




§ 妄想與現實

  古時一位國王,一直沒有子嗣,晚年終於生了一個女兒。他因為年事已高,很希望女兒立刻長大,故召集群臣,看看有誰可以令公主馬上成長,但百官都束手無策,國王只好出皇榜,以重金徵求高人幫忙。

  其後,一名老僧求見國王,說有一條佛門秘方可以讓國王如願,但這秘方的配製材料十分罕有,可能要花上十年或十五年去找,而國王於這段時間內不可與公主見面,還要力行善事,以求佛陀加持。國王聽到老僧有方法令女兒長大,高興地答應他所有條件。

  十二年後,老僧果然帶著長大了的公主回來.國王高興得不得了,撥了許多銀両修建寺院。

  與現實有點距離,但有可能實現的目標,稱為「理想」;但不切實際、不可能成真的目標,則是「妄想」。若執迷不悟要實現妄想,只會徒勞無功,更可能招致無謂的損失。

  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做人做事畢竟須要腳踏實地。故事中老僧所說的佛門秘方,其實只是讓公主按照正常人的步伐成長,國王因為被「妄想」充昏頭腦,才會被老僧所騙。幸好老僧只是騙他做善事,對他有益無害。但我們未必這麼幸運,若我們妄想速成或不勞而獲,可能適得其反,浪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被壞人欺騙、利用。

  在世間做事固然要下苦功,修行亦然。行者切勿看完一些祖師頓悟的公案後,便以為自己不需修行也可成就。要知道我們大部分人的根器都不可與祖師相比,必須厲力止惡行善,精進修持,慢慢地消除業障、累積資糧,方可以逐步成就。事實上,各大祖師之所以根器銳利,正因為他們過往生曾精勤修行啊!


☆ 以上發表於《菩提月刊》第258期




§ 最好的供養

  格西奔恭甲是古代西藏的著名大德,「格西」是藏傳佛教中的佛學博士銜頭。平時,格西一個人在山洞中修行,由於他專注修行,沒有時間料理家務,所以山洞內的陳設十分簡單,物品凌亂而滿佈灰塵。

  一次,格西知道他的功德主第二天會來,向他供養和求取加持,於是他連忙打掃洞室,收拾雜物,擦淨佛像,並於壇城上陳設精美的供品。「哎呀!」格西突然驚叫,環顧自己所做的事情。「是甚麼邪惡力量溜進了這虛偽者的地方?」接著,他隨手在地上抓一把泥土,灑在剛清潔完畢的壇城上。

  後來,印度大成就者帕丹巴桑傑來到西藏,聽聞這件事,讚嘆道:「那一把泥土是西藏有史以來最好的供養。」

  佛菩薩都歡喜看到眾生修行求解脫,故佛經說修行是對佛菩薩最好的供養。修行不是向人交代的門面功夫,而是昇華自己心靈的過程。認真、精進地修,自己才會有得著。若只是裝模作樣、敷衍了事,縱然騙得了人,對自己也毫無實益。

  以佛法來說,一個行為的善惡,最重要是取決於發心,其次才是行為性質。若我們發菩提心利益眾生,布施一粒米予乞丐也有很大功德;若只為了名聞利養,即使表現得像個聖賢,所作所為都只會成為輪迴的業因、煩惱的助伴,甚至是下墮三塗的惡業。修行人不可不慎!



§ 有勇無謀

  一位禪師派三名弟子前往異地辦事,他把弟子們送到路口,對他們說:「從這兒往北一直走就能到達,不要走岔路。」

  這三名弟子都是極為虔誠的修行人,他們對師父有著無比的恭敬和信心,絕對服從師父的說話。當他們向北走了一段路後,在一條河流前停了下來。他們看到西邊遠處有一條橋,其中一名弟子就建議西行過橋,但另外二人都反對:「師父要我們一直走,我們怎能不聽?」於是,三人互相扶持,費勁地涉水渡河。

  走著走著,他們又被一堵巨牆擋住前路。其中一名弟子建議繞道,另外兩個卻堅持:「師父叫我們不要走彎路,不可不從!」說罷,三人迎牆直衝,「砰」的一聲同時倒地。他們爬起來還彼此勉勵:「與其違背師言苟且偷生,不如恪守師命壯烈犧牲!」然後互相攙扶,再往牆壁撞去……

  有些人會迷信書本、老師、專家或神職人員的指示,將之奉為鐵一般的定律。然而,世事狀況千差萬別,如果我們一成不變、墨守成規的話,很可能會鬧出笑話,甚至害苦自己。許多時候,權威人士根本沒說過其指示放諸四海皆準,只是聽者自我設限,不思變通罷了。因此,我們向他人求教時,也要思考為甚麼他會這樣教、其教導在甚麼情況下適用、會否有某些情況不適用等問題。

  即使是佛經上的話,也應該善加思考抉擇。因為佛陀一切言教都是針對不同根器的人應機開示的,不同的教法對不同的人各有不同意義,加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本身就有限,若執著片言隻字,以偏蓋全、盲目亂用,同樣可能有問題。當然,我們自己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思考力,才能如理分析佛語,否則便有歪曲佛語之虞。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多聞、深思、實修,方可保證不會出錯。



§ 快樂的工作

  以前有一位國王,每天處理許多繁瑣的政務,又辛苦又沉悶,於是他有一天打扮成平民,走出皇宮遊玩。

  國王來到市集,覺得這裡每一個人都充滿活力地工作,似乎很快樂。國王問一名正在補鞋的老人工作是否愉快,老人激動地說:「才不!辛苦得很!」「那你覺得做甚麼工作才快樂?」「當然是做國王!皇宮富麗堂皇,還有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宮女伺候。」

  接著,國王請老人喝酒,把他灌醉,帶回皇宮,命令宮女替他換上國王的衣服,下旨宮中上下視他為國王看待。老人一醒來,便發覺自己身處宮廷,宮女主動為他梳洗,又奉上美酒佳餚,表演歌舞,老人雖然不明原委,但也不管那麼多,只管盡情享樂。

  其後,老人被帶到大殿,與群臣商討政務,大臣一個接一個跟老人提出繁複的事項,老人完全不明白,很吃力撐了大半天。晚飯時,宮女奉國王之命灌醉老人,然後把他送回家。

  過了幾天,國王再次打扮成平民探訪老人,老人告訴他:「那天和你喝酒後,我夢見自己成為國王,雖然有不少享受,但每日都要解決許多難題,十分要命,我還是覺得做普通的鞋匠比較幸福。」

  我們經常羨慕別人擁有的東西,總覺得對方比自己幸福,卻看不見對方也有其苦惱;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幸福,我們往往視而不見,老是覺得自己有所匱乏。其實,在世間人人都有煩惱,富翁或窮人亦皆如此,只是彼此的煩惱不同罷了。有得必有失,當擁有得多的時候,問題也多了。因此,我們不必過份羨慕他人,最重要是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 以上發表於《菩提月刊》第25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