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4 17:21:05主席

離開自我防衛的駝鳥洞

 

  《哈利波特》是近年風靡世界的小說,推出未幾就被拍成電影。其故事講述世界上存在著不少巫師,他們為了避開一般人的排斥,以及維持世界的秩序,在人們面前盡量隱藏自己的力量,並另外開闢自己的空間生活。巫師的空間的確存在於世界上,但只有藉著魔法才能進入。巫師們在這裡建立了管理組織、各種制度及建設,還有魔法學校。(佛教反對魔法或咒術等旁門左道,但對文學創作不必太認真。)

  故事的主角哈利波特是一位著名巫師的兒子,他父母在與當年為禍世間的邪惡巫師佛地魔的戰鬥中喪生。哈利於小時後,被魔法學校主動接到學校上課,擁有一定天賦的哈利在那裡正式學習各種魔法,也認識了一班好朋友。不過,佛地魔雖然已被殺死,其邪惡靈魂卻未消失,他在多名統稱為「食死人」的黨羽(都是出賣靈魂給惡魔的巫師)幫助下,逐步恢復肉體。過程中,哈利幾次與他們鬥法,險象橫生,幸好他得到朋友和魔法學校校長鄧不利多教授的支援,最終都化險為夷。

  在最近上演的第五集電影中,魔法部部長知道他即將復活後,大為不安,不願接受此事實,遂透過魔法界的報章《預言家日報》誣衊哈利和鄧不利多,令大部分人都相信佛地魔重臨純粹是他倆的謊言。同時,部長派遣心腹桃樂絲到魔法學校,擔任新的黑魔法防禦術(抵禦邪術的方法)教授,實際上她是受命來監視學校的。她擔心鄧不利多組織自己的勢力反抗魔法部,故她授課時沒教多少魔法,並藉著魔法部的權力,禁止學生集會,分化學生,限制其他教授的活動。

  由於桃樂絲的課程不能幫助同學防備佛地魔,哈利在朋友力勸之下,暗中開班,教導相信佛地魔重臨的同學黑魔法防禦術。此事後來被桃樂絲發現,鄧不利多一力承擔,桃樂絲乘機開除他,自己當上校長。

  另一邊廂,哈利和同伴為了調查佛地魔的陰謀,偷偷潛入魔法部,但原來這是佛地魔及食死人的圈套,雙方交戰起來,哈利身陷困境,多虧鄧不利多及時趕到解圍。接著,魔法部的人員也來了,(部長看見佛地魔,還目定口呆地說:「噢!他真的回來了!」)佛地魔寡不敵眾,先行撤退。由於佛地魔回來的消息已被證實,加上桃樂絲被查出在校期間濫權而停職,鄧不利多得以復任校長。連日來的風波乃暫告平息。

  這一連串風波其實都是部長逃避現實而引起的。旁人看他這樣做很愚笨,但其實這情況在週遭比比皆是。當人沒辦法採用合理措施處理焦慮時,便會採用消極、單向、不理性的方法逃避現實,這些方法稱為「自我防衛機制」(ego-defense mechanism)。常見的自我防衛機制包括:

.否定作用──把已發生的不愉快事件當作沒發生過。電影中魔法部部長知道可怕的敵人出現,卻千方百計否認事實,正是一個好例子。

.壓抑作用──壓抑自己,不讓自己想起痛苦的經驗。例如電影中的魔法學校有一位石內卜教授,他小時後常被哈利的父親欺負,長大後他仍盡量避免回憶這段往事。當他與哈利進行訓練,不慎被哈利的咒語挑起回憶時,他馬上停止訓練,拂袖而去。

.合理化作用──巧妙地使用符合自己期望,或社會道德認可的角度來解釋現實。例如被公司開除後,自我安慰說早就不想幹。

.投射作用──把自己擁有但不能接受的觀念或特質強加諸他人,令自己不用承受這些觀念或特質帶來的焦慮與責任。例如自己好炫耀愛面子,卻動輒批評他人貪慕虛榮。

.反向作用──為了防止自己不接受的想法洩漏,誇張地採取與想法相反的行為。例如自卑的人以自大的行為,掩蓋內在的不安。

.轉移作用──把對具有威脅的事物的焦慮,轉向不具威脅的事物發洩出來。例如丈夫在公司受氣,回家責打妻兒洩憤;被老師處罰的學童不敢當面反抗老師,轉而塗鴉學校牆壁。

.幻想作用──想像與現實不同的情況,以彌補現實的不足,暫時降低焦慮,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例如事業上屢遭挫折的人,幻想自己名成利就、春風得意的場面。

.情緒隔離──以迴避或冷漠的方式面對不如意的事,避免不好的感覺出現。例如痛失親人後若無其事。

.理性作用──以純理性的態度面對問題,避免情感陷入痛苦。例如醫生、護士經常保持著冷靜的態度,面對每天都發生的死亡個案。

.抵消作用──接受某種象徵性的懲罰,以抵消內心的不適或內咎。例如做了一件自己不能接受的錯事後,不斷責打自己,或下雨時跑到露天地方淋雨。

.過度補償──遇到某個問題時,付出過分的努力謀求解決問題;或在另一方面過度投入,以補償在這方面的不足。例如被嘲弱小的男子,每天發狂地鍛鍊身體,並服食藥物;失戀的人投放超乎常人的精神、時間在工作上。

.宣洩作用──以一反常態,甚至反社會的過量行為宣洩壓力。例如生活不愉快的人藉偷竊、傷人獲得快感。

.昇華作用──以合符社會道德的方式,表現個人不被社會認可的想法。例如藉藝術繪畫或文學創作表達自己的慾望。

.退化作用──退回挫折較少的生命早期階段,以孩子氣的幼稚行為應付問題,或藉引人注意或搏取同情來減低內心的不安。例如受到打擊的人,像小孩般在別人面前大哭大鬧。

.固著作用──為逃避挫折,以誇張的方式黏附自己信任的人。例如未能獲得同儕接受或融入社會的人,總是像小孩般依賴母親或配偶。

  以上多種自我防衛機制,偶一為之,可以提高對自己的滿意度,無傷大雅,畢竟人生有很多問題是我們無法解決,也沒必要逐一解決的。然而,自我防衛機制都不是解決問題之法,於事無補,若濫用此機制,只會拖延處理問題的時間,可能令問題惡化。正如電影中的部長不接受佛地魔重臨的事實,誣衊哈利,派人監控魔法學校,導致該校大混亂,還令大部分人沒有為魔王再來作好準備,削弱了他們應付危機的能力。

  再者,自我防衛機制都是扭曲的心理,若經常使用,將會形成不健康的習慣甚至不健全的人格。例如經常壓抑情緒其實不能消除情緒,只是令其暫時排除在意識之外,當情緒累積至一定程度時,便會爆發出來,令人做出失常的行為,對己對人造成傷害;過度採取合理化作用、投射作用,可能令自己習慣以偏頗的角度思考;沉迷幻想,可以使人脫離現實,甚至混淆想像與事實;使用情緒隔離或理性作用太多,會降低自己對他人及環境的敏感度,變得冷酷無情;不當的抵消作用、過度補償可能傷害自己,而發洩作用則傷害他人;採用退化作用、固著作用太甚,只會令自己更難融入社會。總之,過度的自我防衛機制會導致人格失調,同時令人錯失成長與改進的機會,解難能力每下愈況,為將來潛伏更大的隱憂。

  正確面對問題的方法,是「調適」(adaptation) 與「因應」(coping)。前者是指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首先調節、穩定自己的情緒,令自己不致被焦慮、壓力打倒,然後再冷靜地解決問題。怎樣調適呢?佛法指出世間本來就是苦空無常,不圓滿是正常現象,但問題始終都會過去;即使出現短暫的圓滿,終有一天(甚至突如其來)也會失壞。而真正的快樂是來自內心,外界的一切始終是身外物,只要不太執著,則外物不可能干擾內心的快樂。明乎此理,我們對外在的得失會看得開點,不會為自己製造太大壓力。

  這時亦可輔以靜坐,端身正坐,靜心觀察自己的呼吸(可以加上「數息」──計算一呼一吸的次數),或將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物件或身體某個部位,藉此放鬆繃緊的身心,舒緩壓力反應。當冷靜下來後,思維逃避問題只會令情況更糟,鼓勵自己勇敢地面對問題。

  接著就可以進入下一步「因應」。這是指應用自己或週遭的力量、資源,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去除壓力或焦慮的來源。面對問題、找出癥結、考慮方法、對症下藥,是佛法處理問題的精神。佛法的基本教義「四聖諦」,正是循著這樣的思路開展(苦諦示苦的現象,集諦示苦的原因,滅諦示樂的結果,道諦示樂的方法)。若問題較棘手,就要有下一番苦工的決心,甚至要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否則永遠不會進步,問題仍有可能再發生。若事件真的難以擺平,則要尋求他人的協助。

  若問題確實無法解決,切莫掉入自我防衛機制的陷阱,而應回到調適的步驟,利用前述對苦空無常、樂由心生的理解,超越患得患失的心情。一如《入菩薩行論》所言:「若事情可以解決,你沒需要擔心;若事情解決不了,你擔心也沒有用。」何況過分憂慮不僅無濟於事,更會削弱抵抗力,增加患上感冒、胃潰瘍、哮喘、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機會。何苦折磨自己的身心呢?

  更進一步,《入菩薩行論》指出:困難、挫折令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故能去除驕慢;明白世間不圓滿,故生起出離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自己受挫的經驗,令我們對眾生的痛苦感同身受,有助發起慈悲心;今天的問題是昨天的惡業造成,因此能督促我們止惡行善。如是發掘問題的正面意義,能降低我們的不滿,並讓挫折化為成長的動力。當然,我們還要從中吸取教訓,避免同類問題再次出現,或於其再次出現時堪能更妥善地處理。我們須要不斷重複思維以上義理,自我灌輸正面觀念,才能扭轉自己因長期串習煩惱而產生的負面思想。

  歸根究底,佛陀說因為人太執著「我」和「我的」,衍生出過度的慾望、愛恨、喜惡、得失,才會有煩惱和焦慮。以前有學生問一位英國著名解剖學家如何面對焦慮,專家答:「為別人做點事!」學生大惑不解,專家解釋道:「心中不能同時容納兩種對立的思想,若內心充滿無私利他之念,由自我出發的焦慮便會被排拒於心外。」這與佛法的觀點不謀而合。培養慈悲心,並實際地幫助別人,不僅可體驗到一種與私慾無關的快樂,還可以提高自我形象,增加人生的滿意度和意義感,提供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讓我們克服問題。

  採用消極的自我防衛,好比駝鳥遇到危險時把頭塞進地洞內,但身體還曝露於危機之中。所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若能鼓起勇氣,離開駝鳥洞面對現實,對我們在世間的人格發展,乃至出世間的精神鍛鍊都有裨益。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59期
metta 2007-09-25 15:05:29

有時人在脆弱、失落無助時,真的會易於掉落自我防衛機制入面而不能自拔,可能是我們凡夫俗氣長期積累太重太深,善妙的習氣可謂少之又少,吸取罪惡的習氣多之又多,就如同破衣爛衫投在塵屑中,它不會粘上優質的金銀之粉,反而卻會粘滿污穢不堪的毛髮灰塵‧‧等。所以一旦遇上重大問題、困難抉擇時,往往去到不知所措,進退兩難既境況上面。而上文帶出和給予的面對問題和解決方法,提供非常透徹和實用既方法,真是很有見地的意見和方向。另外從文中所提及,可見佛法的意理真是博大精深,更可融入日常生活幫助我們面對一切,並像鏡子般清晰地顯現問題徵結所在,免除我們誤以墜下了駝鳥洞而不自知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