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4 09:52:25主席
覺者的搖籃──迦毘羅衛國
迦毘羅衛國(Kapilavastu)是佛陀釋迦牟尼的祖國,祂未成道前,在這裡降生、成長、學習、訥妃生子,也是在這裡感悟到世間無常、眾生皆苦,由此發心出家。
迦毘羅衛國的所在地,遠古時是一位仙人的修道處。《慧苑音義》謂:「迦毘羅城,具云迦比羅皤窣都。言迦比羅者,此云黃色也。皤窣都者,所依處也。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道,故因名也。」「迦毘羅」意思是接近啡紅色的黃髮,「衛」(全譯應為「皤窣都」)是住處的意思,這與藏傳佛教對「迦毘羅衛」的意譯相同。我國另有將之譯成「妙德」,如何得此譯名,則非筆者可知矣。
釋迦族的祖先本來應該居於印度河上游一帶。傳說當時族群的領袖捨棄王位,跟從另一位仙人出家(「仙人」是婆羅門教對修行有成者的尊稱),卻不幸被獵人誤殺。仙人加持其血所滴之處,長出兩條大甘蔗,甘蔗久受日光薰灸而裂開,分別生出一男一女。男的後來被擁立為王位繼承人,是為甘蔗王(Isvaku);由於他從日灸而生,故其姓氏被稱為「日種」。甘蔗王是古印度的著名君王,但她受王妃的唆擺,放逐了皇后所生的四子,而立王妃之子為儲。四子流落到現今印度、尼泊爾的邊境,在迦毘羅仙人(即黃髮仙人)的引導下建立新家園,四子遂以仙人之名為國名。而甘蔗王得知此事後,也讚嘆四子能幹。「能幹」一詞梵文作「釋迦」(Sakya),從此成為了四子族群的名稱。又因釋迦族是甘蔗王的子孫,故又被稱為日種之後(太陽的後代)。當然,甘蔗王從甘蔗出生只是神話,古人常有神化偉大人物的情況,不必認真,但撇除神話成分後,其他史事還是有一定的可信性。
迦毘羅衛國大抵於佛陀住世時已被舍衛國消滅,東晉法顯(399─414)到來朝聖時,只看見一片廢墟。其遺址位於尼泊爾西南部的迦毘羅伐斯堵縣(Kapilbastu),也可能包括印度北方邦巴斯底縣(Basti)的部份地區。
迦毘羅衛國遺址中有著許多聖跡,其中最著名的是佛陀的誕生地藍毘尼園(Lumbini)。此園最初是迦毘羅衛國附近的天臂城城主善覺王,特地為他其中一名妃子而開闢的,此園亦被冠以該妃子之名「藍毘尼」(梵文之意為「美麗」)。
善覺王其中一名女兒摩訶摩耶(Mahamaya, 意譯「大幻」),嫁了給迦毘羅衛國的淨飯王(Suddhodana),他倆就是佛陀的父母。摩耶夫人懷胎十月,按習俗返回娘家生產,途經藍毘尼園時,於此沐浴潔體,之後就在一株無憂樹下誕下太子。太子出生之際,光明遍佈,大地震動,天奏妙樂,香氣四溢,花如雨下;所有人魔鳥獸,一時生起慈心。那刻帝釋天以妙天衣跪接太子出胎,接著,四大天王以金色棉衣捧著太子到摩耶夫人面前道賀。太子生後即懂走路,他前行七步,每步所經之地均長出蓮花;然後雙手分別指著天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隨即有兩條龍從地面出現,開出兩泉,並住於空中,分別口吐冷水和熱水,為太子獻浴。
現在的藍毘尼園中,有一座白色的兩層建築物,這就是摩耶夫人廟(Maya Devi Temple)。原廟建於古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聯合國資助的考古隊伍將其拆除,發掘出其下的遺址和文物後,再將之重建覆蓋遺址。廟內有一塊阿育王禦製的佛足石,標誌著佛陀誕生的準確地點,這正是考古隊伍新發現的。還有一塊來自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的著名浮雕,其上刻有右手攀著無憂樹枝的摩耶夫人,新生嬰兒則踏於下方蓮花之上。此浮雕自從其面世開始,一直都在摩耶夫人廟內。
由於摩耶夫人誕下聖者,故被視為生產的守護神,當地民眾常向她的石像獻花或塗上顏料祈求保佑,但這並不符合佛法追求自力解脫的教義。事實上,摩耶夫人廟的「廟」字是從其英文名稱翻譯過來的,佛陀的母親本來不應該被視為神而立於廟中。
摩耶夫人廟旁邊的是普斯格拉尼池(Puskarini),即當年摩耶夫人產前沐浴的地方;她誕下太子時依靠的無憂樹本來就在池畔,可惜後來枯毀了,人們植上一棵菩提樹代替。池周圍有一些佛塔,多建於西元前三世紀,其中帶有方形和圓形基底的佛塔,則是在中世紀增建的。此外,還有一些以紅磚建造、斷斷續續的精舍遺跡,估計是在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七世紀期間陸續建造的。法顯到訪此地時,這裡仍有少量僧團,但生活條件十分困難;七世紀玄奘來到時,就只剩下殘破的僧院而不見修行人了。
摩耶夫人廟的西邊,屹立著尼泊爾境內歷史最悠久的阿育王柱。阿育王於西元前二四九年豎立此柱,標示這裡是佛陀的誕生地。柱高七點七九米,直徑二米多,柱頂本來有馬頭雕像,但被雷擊而毀去(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是「為惡龍霹靂」)。石柱離地三米處有以婆羅米文字書寫的詔文:「天佑的阿育王於灌頂後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作紀念,並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需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
目前有十五個國家,在藍毗尼園的周邊建立了二十七所寺院,如日本、中國(包括漢地及藏地)、印度、泰國、緬甸、越南、斯里蘭卡、法國和德國等,每所寺院均體現了其本土特色。有機會到藍毗尼園,不妨順道遊覽。
離開藍毗尼,西行二十七公里便可到達迦毘羅衛城(迦毘羅衛國的首都,首都與國家同名)的遺址──替勞拉考特(Tilaurakot)。這裡有殘餘的城市壕溝、磚造城牆、皇宮及民居遺址,也有以窖磚和土泥建造的古老佛塔、寺廟廢墟;還有新建的博物館,展出當地發掘到的文物。佛陀在此生活了二十九年,留下了許多聖跡,這些聖跡大都有破爛的塔或石標為記,包括:
.皇宮遺址中有釋迦菩薩進入母胎的地方。釋迦牟尼經過多劫的修行後,以大菩薩身分住於喜足天(Tushita, 兜率天),觀察眾生因緣和適宜降生的時間、國土、種族、父母後才投生。某夜,摩耶夫人於房間眠寤之際,夢見大一人騎六牙白象從右脅進入自己的體內,產生暢快安樂的感覺,醒來不久便懷孕了。釋迦菩薩騎六牙白象,是因為象表大威力而生性柔善;象身白色表無染罪垢;象牙表速疾無礙,牙有六隻表具足六神通。
.菩薩入胎處的東北,是婆羅門仙人阿私陀為太子占相的地方。太子降生當天,阿私陀看見眾天神歡呼起舞,得知瞻部洲釋迦族淨飯王的第一夫人誕下麟兒,這太子將會證得無上正覺。於是阿私陀便主動來到皇宮為太子占相,他告訴淨飯王說,太子身黃金色,頭圓鼻直,足滿臂長,具足三十二相,將會成為人天導師,可惜他自己已經老朽,無緣聽聞覺者說法,只得藉著禪定之力,生於有漏之天,因此忍不住哭了出來。
.走遠一點,有太子觀視農務及入定之處。當時太子隨大臣視察農民耕作,看見農夫翻土翻出一些蟲子,被飛鳥爭相啄食,引發了其對眾生苦難的憐憫之心,並感到世間多苦、人壽短促,死後輪迴流轉,生為畜生也說不定,因此萌生出離俗世的念頭。太子坐在一棵樹下禪思此理而入定,那裡的樹木紛紛向太子曲躬,群臣悉皆驚嘆。
.太子自幼聰敏過人,而且天生神力。淨飯王為其延請各地智者當老師,但太子對於世俗的種種學問、技藝及武術都能迅速通達,並且青出於藍,智者們都自愧不如,主動請辭。皇宮遺址的東方就是太子學習的地方,其附近以前有一座大自在天神廟(婆羅門教的神廟)。淨飯王從藍毘尼園接回太子經過此地,送太子入內敬神,豈料石造的大自在天像站起來恭迎太子。太子離開後,神像又坐回原處。
.一次比武大會上,太子之堂弟提婆達多一箭射穿三鼓,太子之小弟難陀亦然,而太子則一箭射穿七個鐵鼓,技驚四座;及後又一箭射穿七鐵豬,此箭落地,沒入地中,流出泉水而成為一井,被當地人稱為箭泉。由於太子於比武大會中獲勝,淨飯王命人牽引白象到來,供太子坐騎入宮。提婆達多看見白象,心有不忿,把白象搶過來活活打死,白象倒地後,屍體阻塞城門,卻無人能將之移走。太子回來看見,便把象舉起,拋出城外,而大象墮地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大坑,人稱象坑。太子射箭穿鼓之處、箭泉及擲象之處,都在皇宮南方。
.皇宮遺址四方,有太子四門出遊的地方。當年淨飯王不想太子知道人間疾苦而出家,在宮內安排了大量宮女和太子飲宴玩樂,連太子要出宮遊覽,他也事先清理街道,掩蓋一切不淨、痛苦的現象。但太子四次從四門出遊,仍然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者、修行人,令其省悟到人生老、病、死的事實,以及對出家求道心生響往。
迦毘羅衛國的所在地,遠古時是一位仙人的修道處。《慧苑音義》謂:「迦毘羅城,具云迦比羅皤窣都。言迦比羅者,此云黃色也。皤窣都者,所依處也。謂上古有黃頭仙人,依此處修道,故因名也。」「迦毘羅」意思是接近啡紅色的黃髮,「衛」(全譯應為「皤窣都」)是住處的意思,這與藏傳佛教對「迦毘羅衛」的意譯相同。我國另有將之譯成「妙德」,如何得此譯名,則非筆者可知矣。
釋迦族的祖先本來應該居於印度河上游一帶。傳說當時族群的領袖捨棄王位,跟從另一位仙人出家(「仙人」是婆羅門教對修行有成者的尊稱),卻不幸被獵人誤殺。仙人加持其血所滴之處,長出兩條大甘蔗,甘蔗久受日光薰灸而裂開,分別生出一男一女。男的後來被擁立為王位繼承人,是為甘蔗王(Isvaku);由於他從日灸而生,故其姓氏被稱為「日種」。甘蔗王是古印度的著名君王,但她受王妃的唆擺,放逐了皇后所生的四子,而立王妃之子為儲。四子流落到現今印度、尼泊爾的邊境,在迦毘羅仙人(即黃髮仙人)的引導下建立新家園,四子遂以仙人之名為國名。而甘蔗王得知此事後,也讚嘆四子能幹。「能幹」一詞梵文作「釋迦」(Sakya),從此成為了四子族群的名稱。又因釋迦族是甘蔗王的子孫,故又被稱為日種之後(太陽的後代)。當然,甘蔗王從甘蔗出生只是神話,古人常有神化偉大人物的情況,不必認真,但撇除神話成分後,其他史事還是有一定的可信性。
迦毘羅衛國大抵於佛陀住世時已被舍衛國消滅,東晉法顯(399─414)到來朝聖時,只看見一片廢墟。其遺址位於尼泊爾西南部的迦毘羅伐斯堵縣(Kapilbastu),也可能包括印度北方邦巴斯底縣(Basti)的部份地區。
迦毘羅衛國遺址中有著許多聖跡,其中最著名的是佛陀的誕生地藍毘尼園(Lumbini)。此園最初是迦毘羅衛國附近的天臂城城主善覺王,特地為他其中一名妃子而開闢的,此園亦被冠以該妃子之名「藍毘尼」(梵文之意為「美麗」)。
善覺王其中一名女兒摩訶摩耶(Mahamaya, 意譯「大幻」),嫁了給迦毘羅衛國的淨飯王(Suddhodana),他倆就是佛陀的父母。摩耶夫人懷胎十月,按習俗返回娘家生產,途經藍毘尼園時,於此沐浴潔體,之後就在一株無憂樹下誕下太子。太子出生之際,光明遍佈,大地震動,天奏妙樂,香氣四溢,花如雨下;所有人魔鳥獸,一時生起慈心。那刻帝釋天以妙天衣跪接太子出胎,接著,四大天王以金色棉衣捧著太子到摩耶夫人面前道賀。太子生後即懂走路,他前行七步,每步所經之地均長出蓮花;然後雙手分別指著天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隨即有兩條龍從地面出現,開出兩泉,並住於空中,分別口吐冷水和熱水,為太子獻浴。
現在的藍毘尼園中,有一座白色的兩層建築物,這就是摩耶夫人廟(Maya Devi Temple)。原廟建於古代,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聯合國資助的考古隊伍將其拆除,發掘出其下的遺址和文物後,再將之重建覆蓋遺址。廟內有一塊阿育王禦製的佛足石,標誌著佛陀誕生的準確地點,這正是考古隊伍新發現的。還有一塊來自西元四世紀笈多王朝的著名浮雕,其上刻有右手攀著無憂樹枝的摩耶夫人,新生嬰兒則踏於下方蓮花之上。此浮雕自從其面世開始,一直都在摩耶夫人廟內。
由於摩耶夫人誕下聖者,故被視為生產的守護神,當地民眾常向她的石像獻花或塗上顏料祈求保佑,但這並不符合佛法追求自力解脫的教義。事實上,摩耶夫人廟的「廟」字是從其英文名稱翻譯過來的,佛陀的母親本來不應該被視為神而立於廟中。
摩耶夫人廟旁邊的是普斯格拉尼池(Puskarini),即當年摩耶夫人產前沐浴的地方;她誕下太子時依靠的無憂樹本來就在池畔,可惜後來枯毀了,人們植上一棵菩提樹代替。池周圍有一些佛塔,多建於西元前三世紀,其中帶有方形和圓形基底的佛塔,則是在中世紀增建的。此外,還有一些以紅磚建造、斷斷續續的精舍遺跡,估計是在西元前三世紀到西元七世紀期間陸續建造的。法顯到訪此地時,這裡仍有少量僧團,但生活條件十分困難;七世紀玄奘來到時,就只剩下殘破的僧院而不見修行人了。
摩耶夫人廟的西邊,屹立著尼泊爾境內歷史最悠久的阿育王柱。阿育王於西元前二四九年豎立此柱,標示這裡是佛陀的誕生地。柱高七點七九米,直徑二米多,柱頂本來有馬頭雕像,但被雷擊而毀去(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是「為惡龍霹靂」)。石柱離地三米處有以婆羅米文字書寫的詔文:「天佑的阿育王於灌頂後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作紀念,並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需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
目前有十五個國家,在藍毗尼園的周邊建立了二十七所寺院,如日本、中國(包括漢地及藏地)、印度、泰國、緬甸、越南、斯里蘭卡、法國和德國等,每所寺院均體現了其本土特色。有機會到藍毗尼園,不妨順道遊覽。
離開藍毗尼,西行二十七公里便可到達迦毘羅衛城(迦毘羅衛國的首都,首都與國家同名)的遺址──替勞拉考特(Tilaurakot)。這裡有殘餘的城市壕溝、磚造城牆、皇宮及民居遺址,也有以窖磚和土泥建造的古老佛塔、寺廟廢墟;還有新建的博物館,展出當地發掘到的文物。佛陀在此生活了二十九年,留下了許多聖跡,這些聖跡大都有破爛的塔或石標為記,包括:
.皇宮遺址中有釋迦菩薩進入母胎的地方。釋迦牟尼經過多劫的修行後,以大菩薩身分住於喜足天(Tushita, 兜率天),觀察眾生因緣和適宜降生的時間、國土、種族、父母後才投生。某夜,摩耶夫人於房間眠寤之際,夢見大一人騎六牙白象從右脅進入自己的體內,產生暢快安樂的感覺,醒來不久便懷孕了。釋迦菩薩騎六牙白象,是因為象表大威力而生性柔善;象身白色表無染罪垢;象牙表速疾無礙,牙有六隻表具足六神通。
.菩薩入胎處的東北,是婆羅門仙人阿私陀為太子占相的地方。太子降生當天,阿私陀看見眾天神歡呼起舞,得知瞻部洲釋迦族淨飯王的第一夫人誕下麟兒,這太子將會證得無上正覺。於是阿私陀便主動來到皇宮為太子占相,他告訴淨飯王說,太子身黃金色,頭圓鼻直,足滿臂長,具足三十二相,將會成為人天導師,可惜他自己已經老朽,無緣聽聞覺者說法,只得藉著禪定之力,生於有漏之天,因此忍不住哭了出來。
.走遠一點,有太子觀視農務及入定之處。當時太子隨大臣視察農民耕作,看見農夫翻土翻出一些蟲子,被飛鳥爭相啄食,引發了其對眾生苦難的憐憫之心,並感到世間多苦、人壽短促,死後輪迴流轉,生為畜生也說不定,因此萌生出離俗世的念頭。太子坐在一棵樹下禪思此理而入定,那裡的樹木紛紛向太子曲躬,群臣悉皆驚嘆。
.太子自幼聰敏過人,而且天生神力。淨飯王為其延請各地智者當老師,但太子對於世俗的種種學問、技藝及武術都能迅速通達,並且青出於藍,智者們都自愧不如,主動請辭。皇宮遺址的東方就是太子學習的地方,其附近以前有一座大自在天神廟(婆羅門教的神廟)。淨飯王從藍毘尼園接回太子經過此地,送太子入內敬神,豈料石造的大自在天像站起來恭迎太子。太子離開後,神像又坐回原處。
.一次比武大會上,太子之堂弟提婆達多一箭射穿三鼓,太子之小弟難陀亦然,而太子則一箭射穿七個鐵鼓,技驚四座;及後又一箭射穿七鐵豬,此箭落地,沒入地中,流出泉水而成為一井,被當地人稱為箭泉。由於太子於比武大會中獲勝,淨飯王命人牽引白象到來,供太子坐騎入宮。提婆達多看見白象,心有不忿,把白象搶過來活活打死,白象倒地後,屍體阻塞城門,卻無人能將之移走。太子回來看見,便把象舉起,拋出城外,而大象墮地的地方形成了一個大坑,人稱象坑。太子射箭穿鼓之處、箭泉及擲象之處,都在皇宮南方。
.皇宮遺址四方,有太子四門出遊的地方。當年淨飯王不想太子知道人間疾苦而出家,在宮內安排了大量宮女和太子飲宴玩樂,連太子要出宮遊覽,他也事先清理街道,掩蓋一切不淨、痛苦的現象。但太子四次從四門出遊,仍然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者、修行人,令其省悟到人生老、病、死的事實,以及對出家求道心生響往。
‧淨飯王希望太子繼承其位,管治國家人民,不許太子出家。太子無計可施,只好趁大家吃喝玩樂至深夜疲倦熟睡時,與僕人偷偷騎馬跨越城門離開。這件事發生在皇宮的東南方。
迦毘羅伐斯堵縣的縣城是濤利哈瓦(Toulihawa),在濤利哈瓦西南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名為勾提哈瓦(Gotihawa)的村子,村裏有一根矗立在土坑中的阿育王柱,柱的上半部已被毀,只剩下大約三點五米高的柱身。阿育王柱標誌著這裡是過去七佛的第四佛──拘留孫佛(Krakucchanda, 滅累佛)的出生地。附近還有祂成道後度化父親之處,以及祂的舍利塔。
在濤利哈瓦東北九公里,有一個名為阿柔拉考特(Arorakot)的地方,那裡有古老的壕溝和城牆遺址。這裡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 金寂佛)的出生地、祂成道後度化父親之處,以及祂的舍利塔。
從阿柔拉考特往西南方走大約一公里,有一個四方形的池塘尼格利哈瓦(Niglihawa)。池塘周圍灌木叢生,西岸有兩段阿育王柱殘骸,稍長的一段倒在地上,稍短的一段仍站立著,後者只有一點五二米高,上有四行婆羅米文字,刻著:「天佑的阿育王,在其繼位十四年後,第二次擴建拘那含牟尼佛塔。在其執政二十年後,親臨此地朝聖,並立此柱。」
庫丹(Kudan)坐落在濤利哈瓦南約兩公里處,靠近少拉格—濤利哈瓦公路。這裡有一些巨大的建築群遺址,這裡是佛陀成道後首次回國為父王說法的地方。淨飯王於此為佛陀及其弟子建造了一座寺院,以這裡最多的尼拘律陀(Nyagrodha)樹命名。佛陀在這裡接受姨母波闍波提供養金縷袈裟,並度化自己的兒子羅睺羅、小弟難陀等八位王子以及五百釋迦族人出家。
濤利哈瓦北十二公里處有一片森林區叫做薩格哈瓦(Sagarhawa),森林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長方形池塘,名為龍布薩格(Lumbusagar,「長湖」之意),池塘的西南岸是釋迦族遭受大屠殺的地點。佛陀住世時,憍薩羅國(Kosala)的勝軍王 (波斯匿王,Prasenajit)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認為他不是種姓低下而瞧不起他,把一個僕人的女兒冒稱公主嫁給他。勝軍王和她生下毘盧擇迦王(不確切音譯為「琉璃王」),後者還是王子的時候,來到迦毘羅衛國求學,卻被釋迦族人侮辱他是賤婢之後而把他趕走。他登位後,為雪前恥而三度揮軍攻打迦毘羅衛國,佛陀三次中途勸阻,但第四次還是讓軍隊攻入國家,殺盡釋迦族人。
在迦毘羅伐斯堵縣以東二十多公里的吶瓦羅帕喇希縣(Nawalparasi)中,有摩耶夫人故鄉(也是出生地)天臂城的遺址。其中拉瑪格拉瑪(Ramagrama)地方的澤拉希河(Jharahi)岸邊,有一座十米高的磚塔,相信是佛陀入滅後八王分舍利時所建的。當時摩竭陀國曾經奪去他國的舍利,但這裡的舍利因為受龍王保護而完整地保留在塔中。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在聯合國及志願團體的努力下,迦毘羅衛國遺址慢慢開展發掘、考古及基建工作。一九八五年,尼泊爾王國通過「藍毗尼開發企業聯合法案」,計劃把藍毗尼園發展為一個三平方英里的朝聖和旅遊區,建立更多寺院,以及佛教研究中心、圖書館、演講聽與博物館各一所,還會建立主要由的旅店和餐廳組成的新藍毗尼村。這些工程目前還在進行中,或許將來你從加德滿都乘長途車(前往Bhairawa的班次)到來朝聖時,會比現在更舒適方便,看到的東西也更多呢。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50期
迦毘羅伐斯堵縣的縣城是濤利哈瓦(Toulihawa),在濤利哈瓦西南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名為勾提哈瓦(Gotihawa)的村子,村裏有一根矗立在土坑中的阿育王柱,柱的上半部已被毀,只剩下大約三點五米高的柱身。阿育王柱標誌著這裡是過去七佛的第四佛──拘留孫佛(Krakucchanda, 滅累佛)的出生地。附近還有祂成道後度化父親之處,以及祂的舍利塔。
在濤利哈瓦東北九公里,有一個名為阿柔拉考特(Arorakot)的地方,那裡有古老的壕溝和城牆遺址。這裡是過去七佛中的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kanakamuni, 金寂佛)的出生地、祂成道後度化父親之處,以及祂的舍利塔。
從阿柔拉考特往西南方走大約一公里,有一個四方形的池塘尼格利哈瓦(Niglihawa)。池塘周圍灌木叢生,西岸有兩段阿育王柱殘骸,稍長的一段倒在地上,稍短的一段仍站立著,後者只有一點五二米高,上有四行婆羅米文字,刻著:「天佑的阿育王,在其繼位十四年後,第二次擴建拘那含牟尼佛塔。在其執政二十年後,親臨此地朝聖,並立此柱。」
庫丹(Kudan)坐落在濤利哈瓦南約兩公里處,靠近少拉格—濤利哈瓦公路。這裡有一些巨大的建築群遺址,這裡是佛陀成道後首次回國為父王說法的地方。淨飯王於此為佛陀及其弟子建造了一座寺院,以這裡最多的尼拘律陀(Nyagrodha)樹命名。佛陀在這裡接受姨母波闍波提供養金縷袈裟,並度化自己的兒子羅睺羅、小弟難陀等八位王子以及五百釋迦族人出家。
濤利哈瓦北十二公里處有一片森林區叫做薩格哈瓦(Sagarhawa),森林中央有一個巨大的長方形池塘,名為龍布薩格(Lumbusagar,「長湖」之意),池塘的西南岸是釋迦族遭受大屠殺的地點。佛陀住世時,憍薩羅國(Kosala)的勝軍王 (波斯匿王,Prasenajit)向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認為他不是種姓低下而瞧不起他,把一個僕人的女兒冒稱公主嫁給他。勝軍王和她生下毘盧擇迦王(不確切音譯為「琉璃王」),後者還是王子的時候,來到迦毘羅衛國求學,卻被釋迦族人侮辱他是賤婢之後而把他趕走。他登位後,為雪前恥而三度揮軍攻打迦毘羅衛國,佛陀三次中途勸阻,但第四次還是讓軍隊攻入國家,殺盡釋迦族人。
在迦毘羅伐斯堵縣以東二十多公里的吶瓦羅帕喇希縣(Nawalparasi)中,有摩耶夫人故鄉(也是出生地)天臂城的遺址。其中拉瑪格拉瑪(Ramagrama)地方的澤拉希河(Jharahi)岸邊,有一座十米高的磚塔,相信是佛陀入滅後八王分舍利時所建的。當時摩竭陀國曾經奪去他國的舍利,但這裡的舍利因為受龍王保護而完整地保留在塔中。
從上世紀中期開始,在聯合國及志願團體的努力下,迦毘羅衛國遺址慢慢開展發掘、考古及基建工作。一九八五年,尼泊爾王國通過「藍毗尼開發企業聯合法案」,計劃把藍毗尼園發展為一個三平方英里的朝聖和旅遊區,建立更多寺院,以及佛教研究中心、圖書館、演講聽與博物館各一所,還會建立主要由的旅店和餐廳組成的新藍毗尼村。這些工程目前還在進行中,或許將來你從加德滿都乘長途車(前往Bhairawa的班次)到來朝聖時,會比現在更舒適方便,看到的東西也更多呢。
☆ 本文發表於《菩提月刊》250期
普斯格拉尼池及摩耶夫人廟
藍毘尼園內的阿育王柱
迦毘羅衛城皇宮遺
拘留孫佛出生地勾提哈瓦的阿育王柱
龍布薩格──釋迦族被屠殺之處
上一篇:用心聆聽 用心回應
下一篇:未經思考的生活不值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