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02 21:04:04尚未設定

尼特族

2004.10.02 中國時報
「什麼都不想做,也什麼都不做」 日本尼特族 字典裡沒有「工作」兩字
楊佩玲/東京


尼特族對於不工作並不感到焦慮,與失業者很不相同。孤立的人際關係、缺乏自信、從中學畢業或輟學後的人生仍一直持續中學時代的狀況等,是尼特族的三大特徵。

日本社會傳統上給人「工作至上」、「勤勉第一」的印象。但近年來有個另類族群正在擴大中。他們不是學生,也沒有工作或在接受職業訓練。與前幾年興起的「飛特族」(freeters)以兼職打工為主的工作型態不同的是,他們完全沒有找工作或做任何事的意願。


侵蝕社會結構底盤

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和定位,好像一直與其他的人處在同一個社會裡,卻在不同軌道上漂流。這個族群罹患的共通症狀是「什麼都不想做,也什麼都不做」。

他們被稱為「尼特族」(NEET)。這個以往多在西方社會出現的問題,近年來也開始入侵一向標榜勤勞的日本社會,並逐漸衝擊和侵蝕日本社會結構的底盤。

面對逐漸浮現的「尼特族」問題,日本厚生勞動省今年首次正式調查「尼特族」的人數,報告中將「尼特族」列為極值得憂慮的問題,應及早尋求對策,讓日本年輕人再愛上工作。

而日本坊間最近也首次出現探討日本社會「尼特族」的專書,提醒日本在少子高齡化的趨勢下,如果「尼特族」的現象再繼續蔓延,將會衝擊日本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經濟。書中提倡「十四歲分水嶺」的重要性,呼籲防治尼特族從中學做起。

實際可能有百萬人

「尼特族」(NEET)是從英文原文的縮寫而來,指的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or Training」的族群。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此的定義是「十五到卅四歲的人口中,既沒工作、已從學校畢業、未婚、沒有從事家事也未繼續進修者」。厚生勞動省九月時公布了二○○四年度的「勞動白皮書」,其中針對「尼特族」首次進行了全國的數據彙整調查。結果顯示,二○○三年日本的尼特族共有五十二萬人,比起前一年推估的四十八萬人比較,增加了百分之八,多出了四萬人。雖然人數乍看之下似乎並不特別多,但是與一九九七年的研究比較,日本尼特族人口是六年前的五倍,增加速度非常驚人。日本官方更認為,實際數據可能達到一百萬人。

收入來源仰賴父母

東京大學副教授玄田有史和自由撰稿者曲沼美惠合著的「NEET」一書最近出版,成為探討日本尼特族問題專書的先驅。

書中分析了日本尼特族的背景,結果顯示尼特族中,從國中畢業或從高中輟學者比例相較於有工作意願的失業者來說高出許多。而尼特族的收入來源大多仰賴父母或親戚,但卻常不住在一起,而是過著一個人的生活。

書中也調查尼特族不工作的感覺,結果顯示多數人回答他們對於不工作並不感到焦慮,與失業者很不相同。

對為何不找工作的原因,四成以上的人回答對自己能否在公司內做好人際關係和交往沒有自信,顯示無法適當應付人際關係是他們心裡極大的阻礙。第二大的理由是不了解自己能做什麼,或不知道什麼工作適合自己。

孤立的人際關係、缺乏自信、從中學畢業或輟學後的人生仍一直持續中學時代的狀況等,是尼特族的三大特徵。

學生時代是關鍵期

專家說,對尼特族來說,他們不是不工作,而是不能跨出想找工作的第一步,以至於不能工作。學生時代的經驗和想法則是一個人是否會成為尼特族的關鍵期。

研究者特別找了日本幾個對中學二年級學生實施職場實地體驗教育的學校為對象,結果發現即使讓這些十四歲的孩子們去不同的職場只去體驗五天,結果卻大有不同。孩子們到醫院、美容院、餐廳、工廠等與人和工作內容實際接觸,雖然說要決定他們一生的路還太早,但他們都對工作這件事抱持了比以往高的興趣。

除了學校內的改革,目前日本有些地區也開始設立所謂年輕人之家,請不同職業領域的人來分享他們工作內容,並有專人在該處輔導徬徨中的年輕人,讓他們找到能讓自己熱情燃燒的動力。

日本政府目前也在計畫,從明年起舉辦培養年輕人工作意願的「年輕人自立課程」等,讓年輕人也能產生工作意願;同時希望能改變企業雇用政策和模式,讓學校教學和職場內容結合更密切,改善職業生活的習慣與意願等。

協助他們找到自己

專家說,尼特族近年來增加的原因,可能是日本經濟在過去十多年來不振、年輕人找工作不容易的情形下產生的心理障礙;也可能是學校的教育太僵化,無法讓學生感到工作的必要性和快樂;又或者可能是少子化的結果,新一代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邁不出跨出到職場的第一步。

不論是哪個理由,專家認為,真正困擾這群人的是他們找不到讓自己人生覺得興奮或興起想奮鬥念頭的東西。協助他們找到自己,可能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